电商造节:阅读的廉价狂欢,还是知识的贬值?
当“阅读”沦为促销的噱头
四月,本是草长莺飞、适合捧卷的日子。然而,京东图书的“423阅读狂欢节”却以一种略显粗暴的方式闯入人们的视野。先别急着欢呼雀跃,我总觉得这“狂欢”二字背后,藏着一股挥之不去的廉价感。阅读,什么时候也成了可以被“抢先购”、可以被“叠券满减”的商品了?仿佛只要在APP上搜索“阅读狂欢节”,就能像挑选白菜一样,把知识囫囵吞枣地搬回家。
说实话,我对这种“阅读节”一直抱持怀疑态度。商家当然乐于看到销量暴涨,但我们真的需要这种人为制造的“阅读高潮”吗?真正的阅读,难道不是一种自然而然的、发自内心的渴望?被折扣和优惠裹挟的阅读,很容易变成一种盲目的囤积,最终,那些“好书”很可能只是在书架上落灰,徒增焦虑。
书单背后:真需求还是伪精致?
京东图书精选的那些“好书”,涵盖文学动漫、经管励志、童书绘本、考试教辅……乍一看,品类丰富,照顾到了不同人群的需求。但仔细想想,这些书单真的能代表我们的阅读兴趣吗?还是说,它们只是电商平台根据大数据分析,投喂给我们的“精准定制”?
我总觉得,在算法的操控下,我们的阅读选择变得越来越狭隘。我们看到的,往往是那些畅销书、那些“必读书单”,而那些真正有价值、但却可能比较冷门的书籍,却被淹没在信息的海洋中。更可怕的是,这种“推荐”还会强化我们的偏见,让我们只关注自己感兴趣的领域,而错失了开阔视野的机会。
“阅读狂欢节”的本质,说白了就是一场精心策划的促销活动。它利用人们对知识的渴望,制造一种“不买就亏”的紧迫感,诱导我们进行消费。我们看似是在享受“好书好价”,实际上,却可能正在陷入一个精心设计的“知识付费”陷阱。
被算法操控的阅读趣味:你真的在选择,还是被选择?
文学类:贩卖焦虑与逃避现实?
京东推荐的文学类图书,诸如《余华中短篇小说大全集》和东野圭吾的《觉醒者们》,看似经典与新作并举,实则暗藏着对读者情绪的精准拿捏。余华的作品,以其对苦难和人性的深刻剖析著称,但一股脑地将“种种内耗和精神难题”摆在读者面前,是不是也在无形中加剧了时代的焦虑?而东野圭吾的悬疑小说,以其精巧的叙事和对人性的挖掘吸引了众多读者,但过度沉溺于密室和人性的黑暗面,是否又是一种对现实的逃避?
我并非否定这些作品本身的价值,而是质疑这种被算法推到我们面前的“文学趣味”。它们看似在满足我们对精神食粮的需求,实则可能只是在贩卖焦虑、提供廉价的心理安慰。真正的文学,不应该只是让我们沉溺于情绪的漩涡,更应该引导我们思考、让我们成长。
心理学:自助式安慰剂的泛滥
“心理学被称为当代人的答案之书”,这句话本身就充满了对心理学的误解。心理学当然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自己,但它绝不是万能的“答案之书”。京东推荐的《焦虑的一代》和《走出黑森林》,都是典型的“自助式”心理学书籍。这类书籍往往以通俗易懂的语言和案例,向读者提供一些看似有用的建议,但实际上,它们的作用可能更像是一种安慰剂。
我并非反对人们通过阅读心理学书籍来缓解焦虑、寻求成长,而是担忧这种“自助式”心理学的泛滥。心理学是一门严谨的学科,需要专业的知识和训练才能真正理解和运用。如果只是囫囵吞枣地阅读一些“自助式”书籍,很可能会对心理学产生错误的认知,甚至延误治疗。更何况,很多所谓的“心理学大师”,不过是善于利用人们的焦虑和渴望的营销高手。
童书绘本:文化快餐与批量生产的“未来”
《小狐狸勇闯〈山海经〉》和《甲骨文学校大语文素养阅读》,这类童书绘本看似在弘扬传统文化,实则可能只是在提供一种“文化快餐”。将深奥的《山海经》和甲骨文知识简化成儿童易懂的故事,固然可以激发孩子的兴趣,但也可能让他们对传统文化产生片面的理解。更令人担忧的是,这类童书绘本往往批量生产,缺乏原创性和艺术性,难以真正培养孩子的审美能力和创造力。
我并非反对儿童阅读传统文化绘本,而是希望家长们能够更加理性地选择。不要盲目相信那些“专家推荐”和“销量榜单”,要根据孩子的兴趣和认知水平,选择真正有价值、有营养的童书绘本。更重要的是,家长们应该陪伴孩子一起阅读,引导他们思考、提问,而不是让他们被动地接受知识。
教辅材料:应试教育的帮凶,还是阶级跃升的阶梯?
《高中必刷题》和《马同学图解数学》,这类教辅材料无疑是应试教育的产物。它们紧扣考点、分层次覆盖,看似能够帮助学生提高成绩,实则也加剧了教育的内卷化。我并非否定教辅材料的作用,而是质疑这种以刷题为导向的学习方式。它让学生们疲于应付考试,却忽略了培养他们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精神。
然而,在当下的社会背景下,教辅材料似乎又成了学生们阶级跃升的阶梯。对于那些出身普通家庭的孩子来说,通过刷题考上名校,可能是他们改变命运的唯一途径。这种现实的残酷,让我对教辅材料的态度变得复杂起来。我既厌恶它对应试教育的助推,又理解它在阶级流动中的作用。
警惕“知识付费”陷阱:阅读,不该是廉价的买卖
“好书好价”、“超值价格解锁知识宝藏”,京东图书的宣传语充满了诱惑。但我们真的能用廉价的价格买到真正的知识吗?还是说,我们只是在为一些经过包装的“信息”付费?
“知识付费”的概念本身就值得警惕。知识,本应是免费共享的资源,是人类文明的共同财富。但如今,越来越多的知识被商业化、被包装成商品,需要我们付费才能获取。这种趋势,正在加剧知识的鸿沟,让那些经济条件较差的人难以获得优质的教育资源。
我并非反对人们为知识付费,而是反对这种过度商业化的趋势。我们应该警惕那些打着“知识付费”旗号,实则贩卖焦虑、收割智商税的商家。真正的知识,往往蕴藏在那些经典著作、学术论文和实践经验中,它们并非都能通过“知识付费”轻易获取。
尾声:阅读的意义,远不止于“成为更好的自己”
京东图书以“通过阅读成为更好的自己”作为口号,看似充满正能量,实则也暴露了当下社会对阅读的功利化解读。阅读,固然可以帮助我们提升自我、拓展视野,但它的意义远不止于此。
阅读,是一种与历史对话、与智者交流的方式。通过阅读,我们可以了解过去、思考现在、展望未来。阅读,是一种精神的滋养,可以让我们更加充实、更加深刻。阅读,是一种文化的传承,可以让我们更好地理解世界、理解自己。
因此,我们不应该将阅读仅仅视为一种“成为更好的自己”的工具,更应该把它看作一种生活方式、一种精神追求。我们应该摆脱算法的操控,自主选择阅读内容,培养独立思考能力,真正享受阅读的乐趣。而那些所谓的“阅读狂欢节”,不过是商业的喧嚣,我们不必为之所动。真正的阅读,永远是安静的、独立的、充满思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