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Web3嘉年華:以太坊十年中國情結與未來技術爆發

内容 隐藏

香港 Web3 嘉年華 ETHAsia 2025:一場懷舊與前瞻的對話?

肖風與 Vitalik 的十年之約:從上海到全球,以太坊的中國情結

十年,足以讓一個青澀的想法長成參天大樹。肖風和 Vitalik 在香港 Web3 嘉年華上的重逢,与其說是單純的訪談,不如說是對以太坊早期歲月的一次深情回望。2015 年,肖風在上海初識 Vitalik,那時的以太坊還是一顆稚嫩的種子,而中國社群的力量,卻像肥沃的土壤,為它的生長提供了最初的養分。這份情誼,摻雜著對彼此成長的見證,以及對區塊鏈未來的期許。

Vitalik 的中國初印象:礦工、交易平台和被低估的開發者力量

Vitalik 回憶起 2014 年首次踏足中國,從西安到北京,再到上海、杭州、深圳,他看到的不僅是鱗次櫛比的高樓大廈,更是蓬勃發展的區塊鏈生態。OKCoin、火幣等交易平台規模之大,甚至超過了當時美國的同行,而遍布郊區的礦場,則展現了中國在算力上的強大實力。但最讓他印象深刻的,是當時中國社群在國際舞台上的失語。「他們做了很多深入的事情,但在國外幾乎沒有人知道他們的存在,完全沒有認知。」這句話,多少帶著一絲惋惜,也暗示了早期以太坊國際化策略的不足。

來自東方的早期支持:以太坊基金會的續命錢?

Vitalik 特意提到中國社群在早期購買了大量的以太坊基金會代幣。這筆資金,在當時的困境下,無疑是雪中送炭。這不僅是經濟上的支持,更是一種信任的證明。在以太坊最需要幫助的時候,來自東方的力量,給予了它繼續前行的動力。當然,我們也可以從另一個角度解讀:精明的投資者看到了以太坊的潛力,並願意為之冒險。

ZK、AI 的崛起:中國社區的技術爆發

如果說早期中國社群的貢獻主要體現在算力和資金支持上,那麼近年來,他們在技術上的進步則更加引人注目。Vitalik 提到 ZK(零知識證明)、AI 等方向湧現了大量優秀的研究團隊,這無疑是對中國開發者技術實力的肯定。但同時,我們也要警惕「技術泡沫」的風險。ZK、AI 等概念固然火熱,但真正能落地應用,並產生實際價值的項目,仍然是鳳毛麟角。

一年速成中文的秘訣:語言學習的 Pimsleur 方法論?

從零基礎到中文演講:Vitalik 的語言學習進化之路

能用中文和肖風對談,甚至用中文撰寫 PPT 並進行演講,這對於一個母語非中文的人來說,簡直是個奇蹟。更何況,Vitalik 完成這一切只用了一年時間。這讓人不禁好奇,他是如何做到的?難道真的存在什麼速成秘訣?

認字APP、路牌、全中文環境:魔鬼藏在細節裡?

Vitalik 分享了他的語言學習方法:Pimsleur 音頻課程、記憶卡片 APP、以及盡可能地將自己置身於全中文的語言環境中。Pimsleur 課程強調反覆聽、跟讀、回答問題,幫助學習者快速掌握基本表達。記憶卡片 APP 則用於攻克漢字這一難關。而觀察路牌、與人交流,則是在日常生活中不斷積累詞彙和語法。這些方法看似普通,但貴在堅持和實踐。更重要的是,他展現了一種強烈的學習意願和自我驅動能力。或許,這才是他能夠在短時間內掌握中文的真正秘訣。当然,我们也必须承认,Vitalik 本身就拥有着远超常人的智力和学习能力,这无疑也加速了他的学习进程。

中國開發者:以太坊社群不可忽視的力量?

黑客松的意外驚喜:來自意大利的天才少年

2016 年在上海舉辦的以太坊黑客松,匯聚了來自世界各地的開發者。其中,一位來自意大利的高中生獨自參賽,並最終獲得一等獎,成為一個有趣的插曲。這個故事不僅展現了年輕一代對區塊鏈技術的熱情,也暗示了早期以太坊社群的開放性和包容性。不過,我們也要看到,這類「天才少年」的案例畢竟是少數,更廣大的開發者,仍然需要社群的扶持和引導。

不僅僅是技術:中國開發者對以太坊的深厚情感

肖風提到,中國開發者對以太坊抱有深厚的感情,不僅僅是技術上的投入,更多是一種深層次的熱愛。這種情感,或許源於對新技術的探索慾望,也可能源於對去中心化理念的認同。但我們也要警惕,這種情感可能會被一些項目方利用,成為炒作和割韭菜的工具。理性看待技術,避免盲目崇拜,才是健康的社群生態。

信息鴻溝已破?Vitalik 眼中的中國開發者現狀

Vitalik 認為,過去存在的信息鴻溝已經得到了很大的改善,中國開發者對 account abstraction、共識算法等議題有了更深入的了解。這得益於互聯網的普及、社群的交流,以及以太坊基金會的推廣。但我們也要看到,信息的傳播並不等同於理解和應用。如何將這些知識轉化為實際的項目和產品,仍然是一個巨大的挑戰。

拒絕“泛應用”:Vitalik 對 DeFi、RWA、去中心化社交的偏愛

Vitalik 不太喜歡「應用」這個詞,認為它太過寬泛,難以體現以太坊的獨特價值。他更希望看到在 DeFi、RWA、去中心化社交等細分領域有更多人深入推動。這表明他對以太坊的發展方向有著清晰的規劃,也暗示了以太坊在這些領域的潛力。但是,過於強調某些特定領域,可能會忽略其他潛在的創新方向。

基金會的角色:賦能者而非主導者?

以太坊基金會的目標並不是掌控生態,而是推動它自我成長。Vitalik 認為,最理想的狀態是基金會不再需要做某些事情,因為生態已經足夠強大、足夠自治。這種理念值得肯定,但要實現這一目標,需要社群的共同努力,以及對權力的制衡。否則,基金會很容易陷入「既當裁判員,又當運動員」的困境。

L1 開發:人人皆可參與的 POS 2.0 實驗

Vitalik 提到,任何人都可以參與 L1(Layer 1)的開發,不需要特別認識誰,也不需要基金會批准。他鼓勵大家關注並參與 Beam Chain 項目,這是以太坊 POS 2.0 的嘗試。這種开放的姿態值得讚賞,但我們也要看到,L1 開發對技術能力的要求極高,並非人人都能勝任。如何降低 L1 開發的門檻,吸引更多有潛力的開發者參與,仍然是一個需要解決的問題。

「不可能三角」的破解之道:分層架構是唯一解?

從 DOS 到微信:區塊鏈「APP 時刻」何時到來?

肖風將計算機的發展歷程與區塊鏈做類比,認為只有當區塊鏈的易用性達到「微信級」別時,才能迎來大規模應用。這種觀點無疑是具有前瞻性的。DOS 命令行操作系統的普及程度遠遠不及圖形界面,移動互聯網的普及更是將用戶體驗提升到了一個新的高度。區塊鏈要走向大眾,必須降低使用門檻,讓普通用戶也能輕鬆上手。但問題是,區塊鏈的底層邏輯與傳統互聯網截然不同,要實現「微信級」的易用性,需要克服的技術難題還有很多。

易用性的挑戰:技術難題解決幾何?

Vitalik 認為,以太坊在擴展性、POS(權益證明)、隱私保護、安全性等方面仍然面臨挑戰。他認為,目前已經完成了 50% 到 70% 的目標,只要把剩下的技術難題解決,應用一定會到來。這種說法略顯樂觀。技術的進步往往不是線性的,可能需要經歷漫長的積累期,才能迎來突破。而且,技術的發展也受到市場、政策等多方面因素的影響。

Worldcoin、Sony、德意志銀行:大規模應用的前兆?

Vitalik 提到,Worldcoin 已經有 1000 萬用戶,Sony、Kraken、德意志銀行等機構也都在以太坊上部署了 L2,還有一些國家有大量用戶在使用穩定幣、ETH、DeFi 服務。這些案例似乎預示著大規模應用的曙光。但我們也要看到,這些應用仍然存在諸多問題。Worldcoin 的隱私爭議、DeFi 的安全風險、穩定幣的監管壓力,都提醒我們,區塊鏈要走向大眾,仍然需要克服諸多挑戰。

L2 開發的痛點:成本高昂、門檻過高?

將「髒活苦活」下沉至 L1:Vitalik 的大膽設想

肖風指出,相較於開發一個 APP,做一條 L2 鏈的成本還是非常高。他建議將這些「髒活苦活」盡可能下沉到 L1,讓 L2 本身變得更輕、更薄、更易開發。這個想法聽起來很有吸引力,但實現起來卻並不容易。L1 和 L2 之間的權責劃分、數據交互、安全保障,都需要經過精密的設計和嚴格的測試。

L1SLOAD:提升 L1 與 L2 通訊效率的關鍵?

Vitalik 提到,以太坊正在引入一個叫做 L1SLOAD 的 opcode,意思是 L2 上的 EVM 可以直接讀取 L1 上的數據。這可以提升 L1 與 L2 之間的通信效率,減少重復建設。這個技術細節雖然看似微小,但卻具有重要的意義。它打破了 L1 和 L2 之間的數據壁壘,為構建更高效、更便捷的區塊鏈應用提供了可能。

Keystore Wallet:共享帳戶結構的未來?

Vitalik 還提出了「Keystore Wallet」的概念,即用戶的錢包核心狀態保存在 L1,所有 L2 都可以直接讀取,真正實現共享帳戶結構。這個想法可以解決用戶在不同 L2 之間切換時的繁瑣操作,提升用戶體驗。但是,將錢包核心狀態保存在 L1 上,也可能會帶來新的安全風險。如何保障用戶資產的安全,是一個需要慎重考慮的問題。

L2 為 L1 付費:價值回流的經濟模型?

如果 L1 能承擔更多的基礎服務,讓 L2 更輕、更易用,那 L2 就理應為這些服務付費,把部分價值返還給 L1。這不僅技術上合理,在經濟模型上也是一種「價值回流」的機制。這個想法可以激勵 L1 開發者提供更好的服務,促進整個以太坊生態的健康發展。但是,如何確定 L2 的付費標準,如何防止 L1 過度收費,仍然需要經過深入的探討和實踐。

「去中心化」的迷思:RWA、身份系統與信任的必要性?

金融監管的必要性:區塊鏈世界也應警惕「割韭菜」?

肖風強調,金融之所以受到嚴格監管,是因為它具有強烈的負外部性。「割韭菜」行為減少了社會福利,製造了風險和不公平。這種負外部性,一旦引入區塊鏈世界,同樣不能被忽視。這句話是對所有區塊鏈從業者的一個警醒:技術創新不能凌駕於法律之上,不能為了追求利益而犧牲用戶的權益。

分層架構:底層去中心化,應用層靈活應變?

肖風認為,以太坊 L1 必須堅持去中心化,就像互聯網的基礎協議是开源、無需許可的。但到了應用層,去中心化並不是萬能的。關鍵是找到「信任最小化」和「效率最大化」的平衡點,而不是死守某種形式。這種觀點是務實的。在不同的應用場景下,應該根據實際情況選擇最合適的技術架構,而不是一味地追求去中心化。

無法被密碼學證明的現實:手機交易的信任困境?

Vitalik 舉例說,鏈上根本無法驗證賣家是否真的把手機寄出。買家必須信任 DHL,必須相信賣家真的放了手機進去。這類問題在現實世界中廣泛存在,是密碼學無法完全覆蓋的領域。這個例子生動地說明了去中心化的局限性。在現實世界中,信任仍然是不可或缺的。

降低信任成本:區塊鏈的核心價值所在?

Vitalik 認為,區塊鏈和密碼學的作用,是盡可能減少這種「信任」的需求。通過區塊鏈技術,可以讓更多人擁有參與權,提升效率,增強公平性。這種說法抓住了區塊鏈的核心價值:降低信任成本,讓更多人參與到經濟活動中。但是,我們也要看到,降低信任成本並不意味著完全消除信任。

去中心化不是目的:實現效率與公平的手段?

肖風總結說,不應該執念於「從底層到應用層都必須 100% 去中心化」。去中心化不是目的,它只是實現更高效、更公平、更低成本經濟體系的一種手段。這種觀點是對「去中心化至上」思想的一個糾正。我們應該用好去中心化,但也要接受它的邊界和局限。

中美開發者的協同:引爆區塊鏈大規模應用的關鍵?

技術能力的不均衡分佈:中美領跑,其他國家掉隊?

肖風指出,全球前 15 大互聯網平台,除了美國之外,基本都是中國的企業。AI 大模型也是如此,除了美國,中國也已經證明具備研發能力。區塊鏈也會出現類似的格局:盡管開發者遍布全球,但主要集中在兩個語言圈層:英語圈(以美國為核心)和中文圈(以中國為核心)。這種說法既肯定了中美兩國在技術領域的領先地位,也暗示了其他國家可能面臨的挑戰。全球技術競爭的格局,或許將在區塊鏈領域重演。

應用為王:華語開發者的優勢與機遇?

肖風認為,中國人在應用層的能力非常強,從互聯網時代開始就在「卷」中取勝,造就了一大批優秀的產品經理和平臺運營者。如果以太坊正在進入一個以應用為主的發展階段,那麼華語開發者將迎來巨大的機遇。這是一種對華語開發者能力的肯定,也暗示了他們在區塊鏈領域的潛力。但我們也要警惕「內卷」的負面影響:過度競爭可能會導致資源浪費和創新不足。

基金會的角色:避免中心化,聚焦基礎設施?

Vitalik 認為,推動應用的發展,不應該由以太坊基金會來「直接承擔」。基金會更希望全球的每一個本地社區都能成長起來,具備自主推動的能力。這種觀點與之前提到的「賦能者而非主導者」的理念一脈相承。基金會應該專注於基礎設施的建設,為應用開發者提供更好的工具和平台。

資源有限:社區自給自足才是王道?

Vitalik 半開玩笑地說,以太坊基金會持有的 ETH 數量,甚至比孫宇晨還少。他認為,應用是可以自我造血的,因此基金會更關注那些「如果基金會不做,別人也不會去做」的領域。這種說法揭示了一個現實:區塊鏈項目的資金來源並不像表面看起來那麼光鮮。社群的自給自足,才是項目長期發展的保障。

支持本地社群:以太坊基金會的長期戰略?

以太坊基金會的策略是重點支持本地社區的成長,讓更多開發者理解以太坊的核心理念、架構組成,並引導他們在具體的應用場景中展開探索。這種策略是明智的。本地社群更了解本地市場的需求和文化,能夠更好地推動以太坊的應用落地。與其在全球範圍內撒胡椒面,不如集中力量支持那些有潛力的本地社群。

肖風的建言:以太坊應在香港設立辦事處,重啓內地黑客松與 Workshop

肖風向以太坊基金會提出了兩點建議:一是在香港設立辦事處,為亞洲的以太坊社群提供技術咨詢、輔導資源、曝光機會;二是重啓在內地的黑客松、Workshop,與中國開發者面對面交流。

這兩點建議都具有很強的針對性。香港作為亞洲的金融中心,具有良好的區塊鏈發展基礎,設立辦事處可以更好地服務亞洲市場。而中國內地擁有龐大的開發者社群,重啓黑客松、Workshop 可以激發他們的創新活力。

當然,這兩點建議的實施也面臨一些挑戰。香港的政治環境、內地的政策監管,都可能對基金會的運營產生影響。如何克服這些困難,需要基金會的智慧和決心。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