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b3 世界持續演進,各種新概念層出不窮,希望能顛覆傳統的金融模式。在經歷了 MCP(Metaverse Capital Portfolio)等概念的洗禮後,Web2 領域的「互聯網資本市場」(Internet Capital Market, ICM)概念也被引入了 Web3 的懷抱。簡單來說,ICM 就是一種更去中心化的融資方式,目標是讓資金擺脫傳統風險投資機構或中間人的束縛,直接流向那些真正有想法的開發者手中。想像一下,開發者可以直接在平台上發布他們的創意,用戶可以用手中的代幣參與投資,如果這個項目受到市場歡迎,代幣價值自然水漲船高,反之,如果乏人問津,項目也會自然消亡,這聽起來是不是很像一場刺激的市場淘汰賽?ICM 的出現,模糊了傳統的眾籌、融資和投機之間的界限,試圖讓資本的流動變得更加直接、更加自由,聽起來很美好,但實際運作起來,卻充滿了挑戰。
在 ICM 的敘事浪潮中,Believe 無疑是跑在最前面的項目之一。這個項目仿佛一顆新星般冉冉升起,其平台幣 $LAUNCHCOIN 在短時間內漲幅超過 500%,市值一度突破 3 億美元,吸引了無數眼球。在 Believe 平台上,用戶可以實現「發帖即發幣」,直接對創作者的創意理念進行投資,這種模式聽起來非常新穎。代幣創作者和早期參與的用戶都能獲得更多的激勵,Believe 也因此獲得了 Solana 基金會的扶持,可謂是風光無限。然而,好景不長,在經歷了短期的爆發式熱度後,Believe 的整個生態卻在短時間內迅速降溫,項目也因此引發了社區的廣泛質疑和爭議。究竟 Believe 出了什麼問題?它是否能真正代表 ICM 的未來?讓我們一起深入探究。
從 MCP 到 ICM:Web2 概念在 Web3 的移植
Web3 世界總是充滿著各種新奇的概念,從早期的 MCP(元宇宙資本組合)到現在的 ICM,這些概念大多源自於 Web2 領域,然後被移植到 Web3 的土壤中。這種移植往往伴隨著炒作和投機,但也有可能帶來真正的創新。例如,蔡依林就曾勇敢嘗試 NFT,雖然褒貶不一,但至少為 Web3 帶來了更多可能性。我們需要思考的是,這種概念移植究竟是單純的炒作,還是能為 Web3 帶來真正的價值?
Believe 的爆紅:一個去中心化融資的實驗
Believe 的爆紅,很大程度上得益於其創新的「發帖即發幣」模式。這種模式打破了傳統的融資方式,讓每個人都可以成為創作者,並通過發行自己的代幣來募集資金。這聽起來很像一場去中心化的實驗,讓資本不再掌握在少數人手中,而是流向那些真正有創意的人。然而,這種模式也存在著巨大的風險,例如代幣的價值容易受到市場情緒的影響,缺乏監管容易滋生欺詐行為等等。更何況,現在連 NBA MVP 都會投資加密貨幣了,可見這個市場的風險與機會並存。
Solana 鏈上的新星:Believe 的交易費用排名
Believe 作為 Solana 鏈上新晉的發行平台之一,在短時間內吸引了大量的用戶和資金。根據 Dune 數據顯示,目前 Solana 鏈上代幣的發行仍然集中在 Pump.fun 平台上,Pump.fun 所發行的 MemeCoin 佔 Solana 整個公鏈的 90% 以上。然而,在 Solana 鏈上新的發行平台中,也出現了一些其他的面孔。在這些新的發行平台中,根據市值佔比,目前佔比最多的是 Raydium 新的發行平台 LaunchLabs 佔 38.1%,其次是 Let’s bonk 佔比 36%,此後是 Believe 佔比 25.8% 以及 Boop.fun 佔比 1%。
Believe 的發幣機制調整:暫停發帖即發幣
Believe 在 5 月 23 日對原有的發幣模式進行了優化,X 账号 @launchcoin 發帖即發幣的方式將暫停。目前平台會採取開放式上線機制,允許開發者通過官網即時提交並發布項目,無需官方審核。與此同時,為防範“抽水”和缺乏實際產品的項目,平台將阻止此類開發者獲取平台費用,並依據社區反饋初步篩選,未來將引入產品內部的強制機制。同時,官方對部分項目實行 Verified 標籤認證,代表項目方已與平台溝通並展現誠信,但不構成背書或擔保。這一調整,或許是 Believe 為了應對市場質疑,試圖重新建立用戶信任的一種方式。
儘管 Believe 在短時間內吸引了大量關注,但其平台本身也存在著一些難以忽視的痛點,這些痛點不僅引發了用戶的信任危機,也阻礙了其生態的健康發展。如果說孫興慜在英超賽場上是 Tottenham 的靈魂人物,那麼高額的交易費、不明的創作者收入以及缺乏造福效應,就是 Believe 這個平台上的「三大罪狀」。這些問題就像是《血謎拼圖》一樣,一層層揭開了 Believe 背後不為人知的一面,也讓用戶開始質疑其是否真的能實現 ICM 的理想。
高額交易費:扼殺短線交易的元兇
Believe 平台在所有交易中強制收取 2% 的手續費,其中 1% 分配給創作者、0.1% 獎勵 Scout(早期代幣推廣者)、0.9% 歸平台所有。這個費率遠高於主流發射平台(約 1%-1.5%),且用戶在買賣兩個方向都需要繳納,實際負擔高達 4%。這意味著,如果一個交易者想要在 Believe 平台上進行短線交易,他需要付出高昂的成本,這無疑會扼殺短線交易的活躍度。更重要的是,這種模式在代幣價格波動劇烈的情況下極易蠶食用戶收益,讓用戶的投資變得更加困難。大量的社區用戶質疑平台是否將手續費作為主要盈利來源,而非真正推動創作者與社群共贏,這也讓他們對 Believe 的信任度大打折扣。就像美股市場一樣,如果交易成本過高,投資者也會望而卻步。
代幣創作者收入黑箱:利益分配的質疑
雖然 Believe 平台聲稱創作者可以獲得交易 1% 的分成,但多位用戶在鏈上交易額達到數十萬美元後,實際收益卻低得驚人。甚至有創作者曝光自己完成 45 萬美元交易量僅獲得 50 美元收入,遠低於合理預期。這種情況就像是《史迪奇電影》裡面的情節一樣,讓人感到不可思議。與此同時,平台缺乏公開透明的結算文檔或鏈上可查合約,進一步削弱了用戶的信任。這種不透明的利益分配方式,讓用戶對 Believe 平台的公平性產生了強烈的質疑。如果連創作者都無法獲得合理的收益,那麼這個平台又如何能夠吸引更多的優秀人才加入呢?就像中鋼紀念品一樣,如果品質不好,也會讓人失去興趣。
缺乏造福效應:散戶的失落與內幕交易的猜疑
Believe 的代幣創作者很多都是來自 Web2 領域,本身對於 Web3 的理念並不熟悉。因此,項目普遍存在代幣和產品嚴重偏離的現象,甚至更有項目直接是無產品的。這種情況就像是買車一樣,如果只看外觀而不注重性能,最終只會後悔。同時,Believe 也被質疑存在內幕交易,新代幣開盤狙擊手較多,很多項目買入和發幣都是在同一秒同一個 block 完成的,對於參與的散戶投資者而言,毫無造福效應。這種情況就像是 PLG 聯盟的比賽一樣,如果裁判不公正,也會讓球迷失去熱情。更糟糕的是,如果像興達電廠一樣發生事故,那更是讓人失望。
在短期的 ICM 敘事熱潮過後,Believe 整體生態的熱度已經逐漸下降,這是不爭的事實。根據 believescreener 的數據顯示,目前平台總市值約為 4.33 億美元,其中平台幣 (LAUNCHCOIN 市值約為 2.42 億美元,佔總市值的 56.2%。這意味著,)LAUNCHCOIN 在整個 Believe 生態中佔據了主導地位,其他項目的發展相對滯後。除此之外,整個生態中市值超過 1,000 萬美元的項目僅有五個,這也反映了 Believe 生態在項目質量方面存在一定的問題。就像 MLB 的球隊一樣,如果只有少數幾支強隊,整個聯盟的競爭力也會受到影響。
市值數據分析:Launchcoin 獨大,生態多樣性不足
Believe 生態的市值分布極不均衡,(LAUNCHCOIN 佔據了超過一半的市值,這意味著整個生態的風險高度集中在 )LAUNCHCOIN 上。如果 $LAUNCHCOIN 的價格下跌,整個 Believe 生態也會受到嚴重的衝擊。此外,市值超過 1,000 萬美元的項目僅有五個,這也反映了 Believe 生態在項目質量方面存在一定的問題。大部分項目的市值都比較低,這意味著這些項目缺乏足夠的資金和資源來發展壯大。就像國泰金一樣,如果沒有多元化的投資組合,也很難實現穩定的增長。
生態降溫:熱度消退後的反思
Believe 在經歷了短期的爆發式增長後,整體生態的熱度已經逐漸下降。這可能與 Believe 平台存在的一些問題有關,例如高額的交易費用、不明的創作者收入以及缺乏造福效應等等。這些問題讓用戶對 Believe 平台的信任度大打折扣,也導致了資金的流失。此外,ICM 敘事的熱度也在逐漸消退,這也對 Believe 的發展產生了不利影響。就像 Tottenham đấu với Man Utd 的比賽一樣,如果缺乏精彩的進球,也會讓球迷感到失望。或許,Believe 需要重新審視其發展戰略,尋找新的增長點,才能在 Web3 的世界中立足。
Believe 主打 ICM 敘事,無疑是這個領域的先行者。但從目前的狀況來看,Believe 並沒有成功穩固其市場份額,官方對於現存問題的回應也未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發幣機制的優化還需要經過市場的嚴格考驗。然而,從 Believe 現象所引發的思考,卻值得我們深入關注。Web2 的概念被引入 Web3 後,初期往往能吸引大量的資金和流量,但從中長期來看,大多數項目都難以維持長久的運營。無論是 AI Agent 引入 MCP,還是 Launchpad 引入 ICM,都存在無法維持項目長久運營的情況。或許,更深入地思考,Web2 領域的概念本身就已經非常成熟,引入 Web3 的概念是否僅僅是為了炒作?或者,只有等到 Web3 有了更大範圍的實際應用後,從 Web2 引入一些機制才更有具體的意義?在當前階段,投資者更應該客觀地看待這種嫁接引入的概念。就像美債殖利率一樣,需要仔細分析才能做出明智的決策。
Web2 概念移植的侷限性:炒作還是創新?
Web2 的概念移植到 Web3,往往伴隨著巨大的爭議。有些人認為這是一種創新,可以為 Web3 帶來更多的可能性;而另一些人則認為這是一種炒作,目的是為了吸引更多的資金和流量。就像永野芽郁一樣,有人認為她很漂亮,也有人認為她很普通。事實上,Web2 的概念移植到 Web3,既有創新的可能,也存在炒作的風險。關鍵在於,這個概念是否能夠真正解決 Web3 領域的問題,是否能夠為用戶帶來真正的價值。如果只是為了炒作,那麼最終只會曇花一現。就像 00679b 一樣,並非所有人都適合投資。
Launchpad 的未來:公平性、透明性與社區利益
儘管 Believe 存在諸多問題,但也側面反映出市場對 Launchpad 創新機制的真實需求。從 Believe 到此前的 boop.fun,這些案例都表明,Launchpad 平台若想持續發展,必須回歸公平性、透明性以及社區用戶利益的核心訴求。以 Virtuals Protocol 為例,其正是通過持續優化用戶系統,才能在一輪又一輪的敘事潮中脫穎而出、穩步前行。就像尤伯祥律師一樣,只有堅持公平正義,才能獲得人們的尊重。如果 Launchpad 平台能夠真正做到公平、透明,並且將社區用戶的利益放在首位,那麼它就能夠在 Web3 的世界中獲得長久的發展。就像林志傑在 PLG 聯盟一樣,只有不斷進步,才能保持競爭力。當然,也別忘了關注大同大學的發展,因為教育是創新的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