節卡機器人IPO疑雲:虧損、對賭、估值倒掛與產能擴張

协作机器人头部企业,节卡机器人科创板 IPO 疑云重重?

上市之路坎坷:四度中止的背后

說起節卡機器人,那可是近年來協作機器人領域裡響噹噹的名字。標榜著技術創新,又趕上了工業自動化升級的風口,簡直是含著金湯匙出生的天之驕子。但誰能想到,這家公司在衝刺科創板的道路上,竟然摔了個大跟頭!從 2025 年 3 月 31 日首次遞交招股書以來,竟然被中止審核了四次!這背後的原因,恐怕不是一句“財務數據更新滯後”就能簡單解釋的。要知道,科創板對企業的財務規範性要求極高,一次數據延遲或許是疏忽,四次?難免讓人懷疑其內控機制是否健全,或者說,是否存在更深層次的問題?

股权结构:分散的股权与潜在的控制权风险

再來看節卡機器人的股權結構,簡直就是一齣“權力的遊戲”。實際控制人李明洋,通過直接持股和一致行動協議,間接控制了公司 41.63% 的表決權。聽起來好像還行,但第一大股東節卡實業(上海)有限公司,持股比例卻高達 19.50%。這意味著,李明洋並非擁有絕對控股權,公司決策很容易受到其他股東的影響。交易所也注意到了這個問題,在首輪問詢中就毫不客氣地指出,要節卡機器人說明“實際控制人認定是否準確、是否發生變更、控制權是否穩定”。這可不是鬧著玩的,控制權不穩定,對一家準備上市的公司來說,簡直是致命的。萬一上市後爆發控制權爭奪,股價還不一落千丈?股民的血汗錢可就打了水漂。

对赌协议:高悬的达摩克利斯之剑

更讓人捏一把冷汗的是,節卡機器人還簽了一堆對賭協議。招股書裡雖然披露了這些協議的存在,但卻遮遮掩掩,沒有明確說明李明洋是否需要承擔連帶責任。要知道,對賭協議就像一把雙刃劍,如果公司業績達標,自然皆大歡喜。但如果業績不達標,那可就要付出慘痛的代價。輕則賠錢,重則可能失去控制權。如果李明洋需要承擔連帶責任,那壓力可就太大了。一旦公司經營出現問題,他個人可能也要傾家蕩產。這簡直就是一顆定時炸彈,隨時可能引爆。

估值倒挂:早期投资人的减持隐忧

還有一個讓人匪夷所思的現象,就是估值倒掛。按照招股書裡的數據,這次 IPO 計劃募資 7 億元,發行後總股本 8247.42 萬股,算下來 IPO 後的公司市值大約是 28 億元。可是,在 2022 年的 D 輪融資中,節卡機器人的估值明明更高!這意味著,早期投資人的投資,現在反而縮水了。這種倒掛現象,很容易引發早期投資人的不滿。一旦公司成功上市,他們很可能會迫不及待地拋售股票,套現走人。這將對公司的股價造成巨大的衝擊,散戶們可要小心了。

持续亏损:节卡机器人的盈利困境

說完了那些檯面下的隱憂,咱們再回到節卡機器人的基本面。一家企業,如果連賺錢都成問題,那再多的花言巧語也沒用。招股書赤裸裸地顯示,節卡機器人近年來一直在虧損的泥潭裡掙扎。2021 年虧損 1846.38 萬元,2022 年勉強盈利 4.40 萬元,2023 年又虧損了 3567.93 萬元,2024 年上半年繼續虧損 773 萬元。這簡直就是一部血淚史啊!更讓人無語的是,如果剔除掉匯兌損益的影響,2022 年其實還是虧損的,而且 2023 年的虧損還進一步擴大。這說明,節卡機器人的盈利能力,根本就沒有實質性的改善。

你可能會說,科技公司嘛,前期投入大,虧損是正常的。但問題是,節卡機器人的研發費用和銷售費用,佔營業收入的比重實在是太高了。2021 年到 2023 年,這個比例一直維持在 45% 左右。也就是說,公司賺的錢,幾乎一半都花在了研發和銷售上。這種高投入,如果能換來高速增長,那還說得過去。但從招股書來看,節卡機器人的收入增速,明顯是在放緩的。更要命的是,公司在 2022 年 11 月實施了股權激勵計劃,未來 5 年每年還要分攤約 3544.84 萬元的股份支付費用。這無疑是雪上加霜,讓本就脆弱的盈利能力,更加不堪一擊。

截至 2024 年 12 月 31 日,節卡機器人的未分配利潤為 -5803.40 萬元,公司仍然存在累計未彌補虧損。這意味著,即使公司成功上市,短期內也無法進行利潤分配。對於股民來說,這可不是一個好消息。你買股票,不就是為了分紅嗎?如果一家公司長期不分紅,那還有什麼投資價值?總之,節卡機器人的盈利困境,是一個不容忽視的問題。如果公司不能儘快扭虧為盈,那上市之路恐怕會更加艱難。

产能扩张的豪赌:4 万套产能如何消化?

市场竞争:红海中突围的挑战

话说回来,節卡機器人这次 IPO,募集的资金很大一部分要用于擴大产能,计划将年产能扩充至 4 万套。这步棋走得可谓是相当大胆。要知道,现在的协作机器人市场,早已不是蓝海,而是一片血腥的红海!

看看这张图,协作机器人赛道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企业加入,竞争那是相当激烈。

数据来源:节卡机器人IPO招股说明书

节卡机器人选择了汽车零部件、3C 电子、精密制造等工业领域以及商业、医疗、教育等消费服务领域作为目标市场。2023 年度,公司协作机器人整机销量 4681 台,根据 IFR 统计的全球销量数据 5.7 万台,公司的全球市场占有率约为 8.2%。虽然看起来还不错,但你要知道,这个市场还在快速增长,竞争对手也在不断涌现。

人形机器人:颠覆性技术的潜在威胁

更让人担忧的是,近年来,人形机器人的概念越来越火。波士顿动力、智元新创、优必选、达闼、特斯拉、小米、三星等国内外企业都开始研发人形机器人产品。虽然目前人形机器人尚未实现规模化应用,但如果未来人形机器人真的能落地工业场景,那将对协作机器人市场造成巨大的冲击。

产业链博弈:上游议价与下游风险

从产业链的角度来看,节卡机器人也面临着不小的挑战。上游的核心零部件,比如伺服电机、减速器、控制器等,技术含量高,供应商数量有限,议价能力较强。虽然节卡机器人通过与部分供应商建立长期合作关系,以及拓展供应商渠道等方式,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供应商的议价压力,但风险依然存在。而对下游客户来说,由于市场上协作机器人供应商较多,购买者在选择产品时有一定的议价空间。如果公司下游市场增长或公司市场开拓未及预期,公司可能面临新增产能不能被及时消化的风险。

存货压力:高企的存货与管理难题

最后,我们再来看看节卡机器人的存货情况。报告期各期末,公司存货账面价值分别为 14,502.18 万元、6,369.29 万元及 7,543.28 万元,占流动资产的比例分别为 16.79%、7.80% 及 8.24%,存货跌价准备的余额分别为 3,071.43 万元、2,422.77 万元及 1,863.70 万元,占各期末存货账面余额的比例分别为 17.48%、27.56% 及 19.81%。存货规模较大,说明公司的产品销售可能存在问题,或者生产计划过于乐观。如果存货积压过多,不仅会占用大量的资金,还会增加存货跌价的风险。这对公司的存货管理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