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卡皮巴拉授權展:鬆弛感商機還是智商稅?

内容 隐藏

卡皮巴拉入侵上海灘?傑森娛樂的佛系授權展,是商機還是智商稅?

上海國家會展中心,2025年7月16日,全球授權展(LEC)。一隻名叫「卡皮巴拉」的水豚,號稱帶著「鬆弛感」橫掃全場。傑森娛樂集團(Jason Entertainment Group)高調宣布,他們要用這隻呆萌的水豚,打造一個全新的IP帝國。但等等,這真的不是一場精心包裝的…圈錢遊戲?

卡皮巴拉是誰?一隻行走的表情包,還是下一個米老鼠?

老實說,在看到卡皮巴拉之前,我對水豚的印象還停留在動物星球頻道。但現在,它突然變成了各大品牌爭相聯名的對象,從吃的喝的到用的,無孔不入。傑森娛樂聲稱,他們抓住了Z世代的「情緒痛點」,用「反內卷、擁抱鬆弛感」的核心價值觀,成功打造了這個IP。但所謂的「情緒痛點」,難道不是被資本製造出來的嗎?

卡皮巴拉展館

佛系授權?小心別被「鬆弛感」麻痺了神經!

傑森娛樂這次的展館,號稱打造了「卡皮巴拉治癒宇宙」沉浸式體驗空間。海洋系風格、科技互動裝置…聽起來很fancy,但說白了,還不是想讓你心甘情願地掏錢?「佛系商務」?別鬧了,商務的本質就是利益交換,哪來的佛系?小心被這種「鬆弛感」麻痺了神經,簽下不利於自己的合約!

「卡皮一夏」:一場精心策劃的鬆弛感詐欺?

「卡皮一夏」?聽起來就像是夏日限定的冰淇淋口味,但實際上,這是傑森娛樂為他們的卡皮巴拉IP量身打造的主題。整個展覽都圍繞著「鬆弛感」三個字,企圖營造一種無憂無慮、與世無爭的氛圍。但這種過度強調「鬆弛感」的行銷手法,真的不是在欺騙消費者嗎?

鬆弛感是一種商品?當「躺平」變成一門生意

不可否認,現代社會的壓力越來越大,年輕人渴望放鬆、渴望逃離。但這種渴望,卻被無良商家利用, превратилась в товар превратилась в товар轉化成一種商品。卡皮巴拉的「鬆弛感」就是這樣一種商品,它販賣的是一種幻覺,讓你以為只要購買相關產品,就能擺脫煩惱、獲得真正的快樂。但事實是,真正的放鬆,是來自內心的平靜,而不是外在的物質。

卡皮巴拉周邊

消費「鬆弛感」,只會讓你更焦慮

試想一下,你買了一堆卡皮巴拉的周邊商品,擺滿了房間,然後呢?你的生活就會變得更輕鬆嗎?你的壓力就會消失嗎?答案顯然是否定的。相反的,你可能會因為花錢而感到內疚,因為沒有真正地放鬆而感到焦慮。消費「鬆弛感」,最終只會讓你陷入更深的焦慮之中。傑森娛樂的「卡皮一夏」,看似可愛,實則是一場精心策劃的詐欺,它利用了人們的心理弱點,將「鬆弛感」變成了一種牟利的工具。

沉浸式展館?還不如說是大型催眠現場!

傑森娛樂這次的展館,主打「沉浸式體驗」,號稱能讓參觀者完全融入卡皮巴拉的世界。但說實話,我走進去之後,只感覺到一陣昏昏欲睡。所謂的「沉浸式體驗」,不過就是用一些燈光、音效和佈景,營造出一種虛假的氛圍。這種體驗,還不如去按摩店做個SPA,至少還能真正地放鬆一下。

自然元素?科技互動?不過是換湯不換藥的行銷噱頭!

展館裡充斥著各種「自然元素」和「科技互動裝置」,例如模擬海浪的燈光、可以互動的投影等等。但這些東西,在其他展覽上早就見怪不怪了。傑森娛樂只是把這些老套的元素重新包裝了一下,就想讓消費者買單?未免也太小看我們的智商了吧!更何況,這些所謂的「科技互動」,往往只是為了收集你的個人資料,為未來的精準行銷做準備。

卡皮巴拉周邊商品

「慢生活」氛圍?小心被洗腦成待宰羔羊!

展館裡不斷強調「慢生活」的氛圍,播放著輕柔的音樂,擺放著懶洋洋的卡皮巴拉公仔。這種氛圍,很容易讓人放鬆警惕,失去判斷力。傑森娛樂正是利用了這一點,讓你不知不覺地被洗腦,心甘情願地購買他們的商品。所以,下次走進這種「沉浸式展館」的時候,一定要保持清醒的頭腦,不要被表面的美好所迷惑!

治癒經濟?伊利舒化奶聯名背後的真相

卡皮巴拉跟伊利舒化奶的聯名合作,簡直是行銷界的教科書級案例——表面上看起來萌到不行,實際上卻是精打細算的商業算計。「治癒經濟」?說白了,就是抓住了消費者渴望被療癒的心理,然後狠狠地敲一筆。

聯名話題量激增470%?數字會說謊,但背後的動機更可怕

傑森娛樂宣稱,這次聯名合作讓話題量激增了470%。哇,聽起來很驚人,對吧?但你仔細想想,這些話題都是誰製造出來的?還不是靠著大量的廣告投放和行銷活動?而且,這些話題真的能轉化成實質的銷售額嗎?還是只是曇花一現的炒作?更可怕的是,這種「話題行銷」會讓人們忽略產品本身的品質,只關注表面的話題性。

卡皮巴拉商品

2000萬銷售額?誰賺走了最多的錢?

衍生品銷售額突破2000萬?這數字聽起來很誘人,但你有没有想過,這2000萬都流向了誰的口袋?伊利賺了多少?傑森娛樂又分到了多少?而消費者呢?除了買了一堆可愛的周邊商品之外,又得到了什麼?或許只是一時的滿足感,以及日後可能產生的罪惡感。所謂的「治癒經濟」,最終受益的永遠是資本家,而不是消費者。

數據會說謊?卡皮巴拉爆紅的真相解析

卡皮巴拉的授權諮詢量較去年增長300%?聯名雀巢美極土豆泥,話題傳播曝光量達到100w以上?這些數字,就像魔術師手裡的撲克牌,看起來很唬人,但背後卻隱藏著許多不為人知的秘密。別忘了,數據是可以被操控的,是可以被選擇性呈現的。真正的問題是,這些數據背後的故事是什麼?

授權諮詢量暴增?有多少是真正成交的?

授權諮詢量增長300%,聽起來很驚人,但仔細想想,有多少諮詢是真正轉化為實際的授權合作?有多少品牌只是抱著「看看而已」的心態?有多少合作最終因為種種原因而告吹?傑森娛樂只公布了諮詢量,卻對實際的成交量避而不談,這難道不值得我們懷疑嗎?

100w+曝光量?有多少是真實觸達的?

100w+的曝光量,聽起來很可觀,但這些曝光有多少是真實觸達了目標受眾?有多少只是機器人刷出來的數據?有多少人只是匆匆一瞥,根本沒有留下任何印象?在流量造假的時代,曝光量早已失去了參考價值。更重要的是,這些曝光是否真正提升了產品的銷售額?是否真正建立了品牌與消費者之間的連結?

流量密碼?還是曇花一現?

卡皮巴拉的爆紅,或許只是抓住了當下的「流量密碼」,迎合了短期的市場需求。但這種爆紅能夠持續多久?當消費者對這種「鬆弛感」感到厭倦時,卡皮巴拉還能保持熱度嗎?歷史告訴我們,大部分的網紅IP,最終都逃不過被淘汰的命運。卡皮巴拉,會是下一個嗎?

林俊的野心:打造IP帝國,還是複製貼上?

傑森娛樂集團董事長林俊(Jason Lin)聲稱,卡皮巴拉的成功源於對市場情緒的精準把握。但真的是這樣嗎?還是只是因為他剛好押對了寶,搭上了「鬆弛感」這班順風車?更何況,傑森娛樂的IP戰略,真的具有獨創性嗎?還是只是在複製其他公司的成功模式?

「引進+原創」雙輪驅動?換湯不換藥的老套路!

傑森娛樂宣稱,他們採用「引進+原創」雙輪驅動模式,構建了強大的抗風險能力。但這種模式,早在迪士尼等大型IP公司就已經實行多年。傑森娛樂只是把這種模式照搬過來,然後貼上自己的標籤,就想讓人覺得他們很厲害?這種做法,未免也太缺乏誠意了吧!更何況,傑森娛樂所謂的「引進」,無非就是代理一些國外IP,然後賺取中間的差價。這種模式,並沒有真正的創造價值。

「賽馬機制」孵化原創IP?殘酷的淘汰賽,能留下什麼?

傑森娛樂還採用「賽馬機制」孵化原創IP。這種機制,聽起來很公平,但實際上卻非常殘酷。只有少數IP能夠脫穎而出,而大部分IP都會被無情地淘汰。這種做法,就像養蠱一樣,把大量的資源投入到少數幾個IP身上,而忽略了其他IP的潛力。這種做法,真的能夠孵化出真正優秀的IP嗎?還是只會製造出更多短命的網紅?

打造IP帝國?小心夢想變成泡沫!

林俊的野心很大,他想打造一個屬於傑森娛樂的IP帝國。但打造IP帝國,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它需要長期的投入,需要不斷的創新,更需要對文化價值的深刻理解。如果傑森娛樂只是把IP當作一種賺錢的工具,而忽略了IP背後的文化內涵,那麼他們的IP帝國夢,最終只會變成一個美麗的泡沫。

從流量到價值:傑森娛樂的轉型,能成功嗎?

在流量紅利逐漸消退、行業進入存量競爭的當下,傑森娛樂意識到,單純依靠流量已經無法生存。他們開始強調「價值運營」,希望將IP打造成為沉澱用戶資產、實現價值倍增的核心引擎。但這種轉型,真的能夠成功嗎?還是只是在畫大餅,忽悠投資人?

從「流量運營」到「價值運營」?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

「流量運營」和「價值運營」是兩種截然不同的思維方式。「流量運營」追求的是短期的爆發,而「價值運營」追求的是長期的積累。傑森娛樂想要從「流量運營」轉型到「價值運營」,需要付出巨大的努力,需要改變原有的組織架構和運營模式。他們真的有這個決心和能力嗎?還是只是在玩弄概念,為自己貼金?

文化為根基?還是商業炒作?

傑森娛樂強調,他們將以文化為根基,打造具有長期價值的IP。但什麼是文化?是歷史的積澱,是人民的創造,是經過時間考驗的經典。卡皮巴拉,真的具有這樣的文化價值嗎?還是只是被商業炒作起來的流行符號?如果傑森娛樂只是把文化當作一種行銷手段,而不是真正地尊重和理解文化,那麼他們的轉型,註定會失敗。

能穿越周期,基業長青嗎?時間會證明一切!

傑森娛樂希望能夠穿越周期,基業長青。但企業的生命周期,往往比我們想像的要短。在快速變化的市場環境中,沒有任何企業能夠永遠保持領先地位。傑森娛樂能否成功轉型,能否真正打造出具有長期價值的IP,能否在激烈的競爭中生存下去,最終還是要由時間來證明。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