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HN集團豪賭:除牌、分拆Coliwoo上市,前景幾何?

LHN集團的豪賭:除牌、分拆Coliwoo上市,背後藏了什麼?

林隆田主席的樂觀宣言:數字會說話?

LHN集團,這名字在新加坡可能還算響亮,但在香港,說實話,沒幾個人真正關心。這次他們宣布要從香港聯交所除牌,還打算把旗下的Coliwoo分拆上市,消息一出,市場上竊竊私語,各種陰謀論滿天飛。林隆田主席那句「營運表現出色」聽起來格外刺耳,就像隔壁老王跟你說他每天都很快樂一樣,你信嗎?

數字,這東西,是最會騙人的。LHN說空間優化業務是主要收益來源,聽起來很厲害,但仔細一看,不過就是租賃、管理一些工業、商業和住宅物業。這種二房東的生意,技術含量有多高?能有多大的增長空間?說白了,就是靠著新加坡的地產紅利苟延殘喘。而且,在香港除牌,難道是因為在香港玩不下去了?香港的市場,可不是隨便一家公司都能混得開的,水深得很!

分拆Coliwoo上市,更是讓人摸不著頭腦。Coliwoo搞的是共居公寓,現在還要做小屋度假村,聽起來好像很潮,但實際上呢?這種模式真的能賺大錢?還是只是為了在資本市場上圈一筆錢?要知道,現在的投資者可不是傻子,沒有真材實料,休想從他們口袋裡掏出錢來。LHN這一招,到底是高明還是昏招?讓我們拭目以待!

空間優化:左手工業右手住宅,LHN玩轉地產新花樣

商業、工業、住宅:三箭齊發,穩住基本盤?

LHN集團號稱空間優化業務是他們的核心,聽起來好像很fancy,但說穿了,就是把一些工業、商業、住宅物業租下來,然後再分租出去,賺個差價。這種模式,在新加坡這種寸土寸金的地方,或許還能有點搞頭。但問題是,現在的市場競爭這麼激烈,LHN憑什麼能脫穎而出?靠的是他們獨特的眼光?還是他們有什麼不可告人的秘密?

他們說管理超過33萬平方英呎的商業物業,超過180萬平方英呎的工業物業,數字聽起來很嚇人,但實際上呢?這些物業的品質如何?出租率有多高?租金收益率有多少?這些關鍵數據,LHN卻隻字不提。難道是怕我們看到真相?

續租Depot Lane和Woodlands Mandai Estate的工業物業,這也算新聞?續租這種事情,本來就是生意場上的常態。LHN把它拿出來說事,是不是有點太過於粉飾太平了?

Work+Store:儲物空間也玩氣候控制,這招真能圈粉?

Work+Store搞什麼氣候控制儲存,聽起來好像很高科技,但實際上呢?不就是把儲物空間裝上空調嗎?這種東西,真的有人需要嗎?還是只是LHN為了提高租金, придумать 的噱頭?

在38 Ang Mo Kio推出第二個空調設施,這也值得大書特書?Ang Mo Kio是什麼地方?不就是新加坡的一個普通住宅區嗎?在這裡搞什麼氣候控制儲存,真的能吸引到客戶?還是只是LHN的一廂情願?

新加坡對氣候控制儲存空間的需求日益增長?這種說法,LHN是從哪裡得來的?他們有沒有做過市場調查?還是只是憑空捏造?如果真的是市場需求,那為什麼只有LHN在做?其他的地產公司都在幹什麼?

Coliwoo:共居飯店還不夠,小屋度假村才是王道?

Coliwoo的共居公寓,現在在新加坡好像還挺火的。但這種模式,真的能長久嗎?現在的年輕人,都喜歡追求自由,喜歡有自己的空間。共居公寓這種東西,雖然能省錢,但也會犧牲一定的隱私。年輕人真的能接受嗎?

Coliwoo Hotel Kampong Glam投入運營,這也算是一個亮點。Kampong Glam是什麼地方?不就是新加坡的一個旅遊景點嗎?在這裡開共居飯店,或許能吸引到一些遊客。但問題是,遊客的流動性很大,Coliwoo Hotel Kampong Glam真的能保證穩定的入住率嗎?

更扯的是,LHN居然還要在159 Jalan Loyang Besar搞什麼小屋度假村!Jalan Loyang Besar是什麼地方?不就是新加坡的一個偏遠地區嗎?在這裡搞度假村,真的有人會去嗎?還是LHN只是想藉這個項目,炒高地價?

382間房間的小屋度假村,預計2026年第二季度才能開始運營。時間這麼長,誰知道到時候會發生什麼?搞不好LHN早就把這個項目賣掉了!

出租率的秘密:數字背後,有多少不能說的秘密?

LHN說他們的工業空間、商業空間、Coliwoo共居空間的出租率很高,這句話聽起來很美好,但實際上呢?出租率高,就代表賺錢嗎?出租率高,就代表生意好嗎?

要知道,出租率是可以操控的。LHN完全可以通過降低租金、提供優惠等手段,來提高出租率。但這樣做,會犧牲租金收益率。LHN會這麼做嗎?他們會不會為了好看的數字,而犧牲實際的利益?

還有,LHN說的出租率,有沒有包括合營物業和正在逐步移交的物業?如果把這些物業也算進去,出租率還能這麼高嗎?

總之,LHN關於出租率的說法,充滿了疑點。我們需要更深入的調查,才能看清真相。

設施管理:穩紮穩打,還是原地踏步?

ICFM:客戶數量增加的真相:低價搶單?

LHN旗下的ICFM(Integrated Corporate Facilities Management)業務,負責提供各種設施管理服務,像是空調維護、清潔、園林綠化等等。他們說2025財年第三季度新簽了17份合約,還續簽了9份合約,客戶數量從115個增加到126個。數字看起來好像不錯,但仔細想想,這真的代表ICFM的業務蒸蒸日上嗎?

要知道,設施管理這個行業,競爭非常激烈。想要拿到新的合約,往往需要壓低價格。ICFM新簽的這些合約,會不會是靠低價搶來的?如果是這樣,那他們的利潤空間還有多少?會不會為了搶市場,反而賠了錢?

客戶數量增加,也不一定代表ICFM的服務品質提高了。有可能是因為他們擴大了業務範圍,或者提供了一些新的服務。但這些新的業務和服務,真的能帶來利潤嗎?還是只是為了吸引客戶,做一些表面功夫?

更重要的是,ICFM的客戶滿意度如何?客戶的續約率有多高?這些數據,LHN卻沒有公佈。難道是怕我們看到真相?

停車場業務:揮別香港,是壯士斷腕還是戰略轉移?

LHN的停車場管理業務,在新加坡管理了100個停車場,超過2.7萬個停車位。這個數字聽起來好像很可觀,但實際上呢?這些停車場的利用率有多高?停車費的收入有多少?這些關鍵數據,LHN卻沒有透露。

更令人費解的是,LHN居然從2025年4月30日起,停止了在香港的停車場管理業務。香港可是國際金融中心,停車位需求量很大。LHN為什麼要放棄香港市場?難道是因為在香港經營不善,虧損嚴重?

LHN把退出香港市場說成是戰略轉移,但這種說法,實在是太牽強了。戰略轉移,應該是把資源投入到更有潛力的市場。但LHN現在的重點,好像還是放在新加坡。新加坡的市場雖然穩定,但增長空間有限。LHN的未來,到底在哪裡?

能源業務:綠能轉型,能成LHN的救命稻草?

太陽能發電:0.3兆瓦的突破,能改變什麼?

LHN集團近年來也開始涉足能源業務,主要集中在太陽能發電和電動車充電站。他們說在2025財年第三季度取得了一份太陽能合約,可再生能源發電量約為0.3兆瓦,使得總太陽能發電量達到約9.6兆瓦。聽起來似乎有所進展,但實際上,這個數字真的能改變什麼嗎?

0.3兆瓦,對於一個大型集團來說,簡直是九牛一毛。這點發電量,能滿足多少用電需求?能減少多少碳排放?恐怕連LHN自己都說不清楚。而且,太陽能發電的成本很高,LHN投資太陽能業務,真的能賺錢嗎?還是只是為了響應政府的環保號召,做做樣子?

更重要的是,太陽能發電的穩定性很差,容易受到天氣的影響。如果遇到陰天或者下雨天,太陽能發電量就會大幅下降。LHN有沒有考慮過這些問題?他們有沒有備用方案?

電動車充電站:19個充電站,能撐起LHN的未來?

LHN還在新加坡搞了19個電動車充電站。電動車現在確實很火,但充電站的生意真的好做嗎?要知道,電動車充電需要時間,而且充電站的建設成本很高。LHN投資充電站,真的能收回成本嗎?

更重要的是,現在的充電站市場競爭非常激烈。除了LHN之外,還有很多其他的公司也在搞充電站。LHN憑什麼能脫穎而出?靠的是他們獨特的技術?還是他們有什麼不可告人的秘密?

19個充電站,對於LHN集團來說,實在是太少了。這點規模,根本無法形成規模效應。LHN想要在電動車充電站市場有所作為,恐怕還需要投入更多的資源。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