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太坊權力洗牌:路線之爭白熱化,誰主沉浮?

以太坊權力洗牌:路線之爭白熱化,誰主沉浮?

内容 隐藏

以太坊權力遊戲:理想主義的黃昏與務實主義的黎明?

宮鬥劇落幕?以太坊基金會的人事地震

2025年3月,一則看似平淡的人事變動,實則在以太坊社區投下了一顆震撼彈。以太坊基金會(EF)執行董事Aya Miyaguchi卸任,轉任基金會主席,而Hsiao-Wei Wang與Tomasz Stańczak則被任命為新的聯席執行董事。更令人玩味的是,前EF研究員Danny Ryan並未如許多人預期的那樣上位,而是加入了新成立的Etherealize。這場人事地震,絕非簡單的權力交接,更像是一場圍繞以太坊未來發展方向的路線之爭,一場理想主義與務實主義的激烈碰撞。

「無限花園」的褪色:Aya Miyaguchi 的功與過

Aya Miyaguchi的領導風格,一直帶有濃厚的理想主義色彩。她推崇的「減法哲學」,強調去中心化和社區自治,試圖將以太坊打造成一個開放、自由的「無限花園」。這種理念在以太坊發展初期,或許具有重要的引導作用。然而,隨著市場競爭的日益激烈,以太坊也面臨著高Gas費、網絡擁堵等現實問題。Aya的保守策略,也開始受到越來越多的質疑。甚至有聲音認為,她過於理想化,缺乏應對市場變化的能力,未能充分利用以太坊的先發優勢。針對Aya的批評和攻擊,也一度甚囂塵上,迫使Vitalik Buterin不得不出面呼籲冷靜。这让我不禁想起那句老话:“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

轉型時刻:誰在為以太坊的未來掌舵?

毫無疑問,以太坊正處於一個關鍵的轉型時刻。這次領導層的調整,既是對外界質疑的回應,也是以太坊在理想主義與市場現實之間尋求平衡的一次嘗試。Hsiao-Wei Wang與Tomasz Stańczak的加入,無疑為以太坊注入了新的活力。前者擁有深厚的技術背景,被視為以太坊重拾技術革新與草根精神的關鍵;後者則在管理和運營方面經驗豐富,能夠幫助以太坊更好地應對市場競爭。然而,這次轉型能否成功,仍然充滿變數。以太坊能否在新的領導團隊的帶領下,擺脫困境,重塑輝煌,仍然是一個值得期待的問號。

雙頭馬車:以太坊基金會權力結構的再平衡

Aya Miyaguchi 的時代:理想主義的光環與局限

Aya Miyaguchi自2018年起擔任以太坊基金會(EF)執行董事,她的任期恰逢以太坊從工作量證明(PoW)向權益證明(PoS)轉型的關鍵時期。毋庸置疑,Aya在推動以太坊發展上功不可沒,但其理想主義的領導風格也飽受爭議。她所倡導的「減法哲學」,在避免EF膨脹為高度集中的權力機構方面起到了積極作用,但同時也限制了EF在市場推廣和資源分配方面的積極性。堅守開放、可信中立與去中心化的核心價值觀固然重要,但在競爭激烈的區塊鏈世界,過於保守的策略是否會讓以太坊錯失發展良機?這是一個值得深思的問題。

組織架構的迷思:真的是「團隊社區」嗎?

以太坊基金會聲稱其內部並非金字塔式層級結構,而是一個「團隊社區」,為眾多半自治團隊提供支持。這種模式聽起來很美好,但實際運作效果如何?各團隊在各自擅長的領域內獨立運作,看似充滿活力,但缺乏統一的協調和目標,是否會導致資源分散、效率低下?更重要的是,這種「團隊社區」是否真的能夠充分發揮每個人的潛力,還是只是一種理想化的烏托邦?

EF的組織架構可劃分為四大職能板塊:協議研發(PR&D)、生態發展(EcoDev)、運營保障(Ops)與隱私與擴展探索(PSE)。各板塊各司其職,但在「Protocol Guild」與「Protocol Support」團隊的協調下,與外部社區、研究機構及開發團隊協作。這種協作模式聽起來很高效,但實際運作中是否會存在溝通障礙和利益衝突?

研究團隊的精兵簡政:拆分與重組背後的考量

負責協議核心研發的研究團隊在2024年底至2025年初經歷了顯著變革。以太坊基金會研究部(EFR)被重組為應用研究組(ARG)、共識研發組(Consensus R&D)、密碼學組(Cryptography)、協議安全組(Protocol Security)和激勵機制組(Robust Incentives Group, RIG)等五個專責小組。此番拆分源於基金會在密碼學與安全領域的快速擴張,需要更專業化的團隊聚焦不同研究方向,提升研發效率與透明度。這種精兵簡政的策略是否真的能夠提升研發效率?還是會導致團隊之間的信息孤島,反而降低整體協作效率?同时,長期研究員 Alex Stokes 和 Barnabé Monnot 的上任聯席研究負責人,共同領導研究方向,不知是否能配合良好。

PSE團隊作為專注於零知識證明和隱私技術研究的關鍵小組,前身為EF內部的AppliedZKP團隊,現已獨立為跨學科「團隊社區」模式,與基金會其他半自治團隊平行運營。這種模式是否真的能夠促進技術創新?還是在追求「隱私與擴展並重」的道路上越走越遠?2024年,團隊經歷了一次重大重組,原有成員在當年晚些時候大批離職,團隊幾乎實現了「重啓」。这不禁让人怀疑,PSE团队是否真的能够承担起以太坊在隐私领域的重任?

Hsiao-Wei Wang 與 Tomasz Stańczak:技術與管理的雙重加冕

EF在這次變革中引入了雙重領導架構,分別任命了Hsiao-Wei Wang和Tomasz Stańczak兩位具備深厚技術背景和豐富實戰經驗的執行董事。Hsiao-Wei Wang自2017年加入EF以來,一直擔任核心研究員,深耕分片與信標鏈相關技術,並在2022年的The Merge中發揮了關鍵作用。她的技術背景無疑能為以太坊的技術發展提供強有力的支持。Tomasz Stańczak則因在Nethermind的領導而廣為人知。Nethermind在Execution client市場中佔據重要地位,市場份額約為35%。Tomasz在Nethermind積累的豐富經驗,為EF注入了管理經驗和戰略眼光。這種雙重領導架構能否實現1+1>2的效果?還是會在決策過程中產生內耗?

Vitalik 的「退居二線」:是放權還是無奈?

原執行董事Aya Miyagotchi轉任主席,更側重於外部戰略合作與關係維護。據Tomasz披露,本次領導層更迭後的目標之一是讓Vitalik更多地投入到研究和探索中,而非日常協調或危機應對。Vitalik的影響力毋庸置疑,但讓他「退居二線」,是否真的能夠讓以太坊更好地發展?還是會讓以太坊失去一個重要的精神領袖?

社區的喧囂與沉默:誰在歡呼,誰在失望?

在新任命公布之後,以太坊社區對Hsiao-Wei和Tomasz表示祝賀與歡迎。Paradigm的首席技術官Georgios Konstantopoulos直言Tomasz達到了「新高度」,認為他智慧且經驗豐富,善於把握技術細微之處,具備建設並領導高效大團隊的能力。但也有部分社區成員對Danny Ryan未能擔任EF主要領導職務表示驚訝。社區的聲音紛繁複雜,但最終能否形成共識,仍然是一個未知數。

Etherealize 的野望:新興生態還是另起爐灶?

Danny Ryan 的賭注:與其空談,不如實幹

此前,社區普遍預期 Danny Ryan 將接管 EF 執行董事的職位,然而他卻選擇了 Etherealize,這一步棋耐人尋味。与其说这是对 EF 领导层安排的失望,不如看作是对现有模式的一种挑战。Danny Ryan 似乎认为,仅仅依靠 EF 现有的框架,难以真正推动以太坊的商业落地。他选择加入 Etherealize,或许正是希望通过一种更为务实、更贴近市场的方式,来实现自己对以太坊的愿景。他曾表示:「與其空談以太坊愿景,不如展示如何讓機構切實利用以太坊。」 这句话颇有深意,也暗示了 Etherealize 的核心使命:让以太坊真正走向实用。

Etherealize 的四重奏:機構、技術、監管、反饋

Etherealize 的定位绝非简单的市场推广平台,而是一个多维度的生态系统,旨在加速以太坊的机构采用。其核心使命可以概括为四个方面:机构接入与产品化、技术与市场结合、政策倡导与监管对话、反馈与透明度。这四个方面相互关联,共同构成了 Etherealize 的战略蓝图。然而,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Etherealize 能否真正实现这些目标,仍然需要时间的检验。

雙軌並行:營利與非營利的左右互搏

Etherealize 采用了独特的双轨架构,将营利性实体 Etherealize Inc. 和非营利性实体 Etherealize Foundation 分开运营。Etherealize Inc. 专注于为银行和资管机构提供端到端代币化服务,而 Etherealize Foundation 则着力于开放式研发、隐私工具开发与政策倡导。这种双轨模式旨在平衡商业利益和社会责任,但同时也可能面临利益冲突和资源分配的问题。这种模式能否成功,关键在于两个实体能否真正协同合作,实现共赢。

從華爾街到以太坊:Etherealize 的誕生秘辛

Etherealize 的诞生源于对以太坊 ETF 推出后市场反应平淡的反思。Grant Hummer 和 James Fickle 意识到,仅仅依靠 ETF 难以真正推动以太坊的机构采用,他们需要找到一位既懂华尔街又懂以太坊的领导者。最终,他们找到了 Vivek Raman,并在 Vitalik Buterin 和以太坊基金会的资助下,于 2025 年 1 月正式成立了 Etherealize。随后,团队不断壮大,Danny Ryan 也以首席战略官的身份加入。Etherealize 的发展历程,充满了机遇与挑战。它能否真正撬动华尔街,推动以太坊的机构采用,仍然是一个未知数。

Solana 的逆襲:以太坊的機構蛋糕保衛戰

传统金融机构长期以来聚焦于以太坊及其二层生态系统,但 Solana 正在崛起,试图分一杯羹。尽管以太坊在 RWA 价值上占据领先地位,但 Solana 也在积极拓展与传统金融机构的合作。BlackRock 旗下的 BUIDL 和富兰克林邓普顿的 BENJI 已经相继在 Solana 上线,竞争日趋激烈。以太坊能否保住自己的领先地位,需要拿出更有力的应对措施。

Etherealize:以太坊的第二個春天,還是潛在的火藥桶?

Etherealize 的出现,无疑为以太坊带来了新的希望。它能否真正推动以太坊的机构采用,加速以太坊的商业落地?还是会成为另一个昙花一现的项目,最终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更进一步说,Etherealize 的存在,会不会反过来加剧以太坊内部的竞争,甚至引发新的矛盾和冲突?一切,都还是未知数。正如 _gabrielShapir 0 在评论中指出:「Etherealize 基本上可被視為第二個 EF,這是一場文化和战略上的分流,使以太坊變得更加社會化、多元化。」但多元化也可能意味着分裂,Etherealize 的未来,充满了不确定性。

以太坊基金會的自我救贖:變革的陣痛與希望

Silviculture Society:精英顧問團的空想與現實

以太坊基金會推出了 Silviculture Society,這個由外部專家組成的非正式智庫,旨在為基金會提供跨領域建議和多角度洞見。聽起來很美好,但這種模式真的能奏效嗎?這些來自技術、法律、學術和業界各領域的專家,以一年為期、無償參與,他們真的能為以太坊帶來實質性的幫助嗎?還是只是一種形式主義的表面功夫?短期無償參與的模式,是否真的能吸引到具備長期深度洞見的專家?外部建議如何真正轉化為內部決策?這些都是值得懷疑的地方。

捉襟見肘的財政?預算管理的暗礁與挑戰

在財務管理上,EF 推出了「每年花費剩余資金 15% 」的預算策略,以確保資金的長期可持續運作。但這種策略真的能保證以太坊基金會的財務健康嗎?據公开數據顯示,EF 國庫法幣資產從 2022 年 3 月的 12.94 億美元降至 2024 年 10 月的 7.84 億美元。雖然以 ETH 計價的持倉僅下降約 11% ,但如果 ETH 價格持續低迷,以美元計價的資產大幅縮水,可能會對以太坊的發展產生不利影響。「剩余資金 15% 」的策略雖然聽起來很合理,但缺乏明確的執行細則,過去幾年也未能有效貫徹,反而導致年度支出不斷上升。年度开支急劇增加,可能反映出資源分配效率低下,或者顯示研發和資助成本持續攀升的問題。更重要的是,具體的开支明細和資金使用計劃尚未完全公开,讓人難以對其財務狀況進行全面評估。盡管投入了巨額資金,但實際成效並未達到預期,顯示出內部管理與市場需求之間存在脫節。

DeFi 的誘惑:基金會下場的風險與收益

EF 宣布投入 50, 000 ETH 參與 DeFi 項目,並通過新設立的多重籤名錢包進軍 DeFi 生態。這種做法是否明智?跨足 DeFi 同時質押 ETH,可能迫使 EF 在未來硬分叉等敏感議題上被迫表態,進而影響其作為全球中立平臺的定位。市場也質疑這種跨足行為是否符合非營利機構的定位,是否會導致資源和战略重心出現偏差,從而影響整體生態穩定性。DeFi 的誘惑很大,但以太坊基金會是否能抵擋住誘惑,堅守自己的定位,是一個嚴峻的考驗。

社交媒體的狂歡:營銷攻勢能否重塑以太坊?

為回應以往在社交媒體存在感不足的批評,EF 大力加強了各大平臺的投入。從今年 1 月起,EF 重新激活了多個官方账號,通過大量原創內容和動態轉發,及時傳遞內部改革和战略舉措。同時,Vitalik Buterin 等核心人物通過更換頭像和頻繁互動,提升了以太坊品牌形象,在與傳統金融和政策制定者對話中強化「以太坊第一」的理念。但社交媒體上的活躍表現,是否真的能解決內部治理和實際成果的問題?營銷攻勢能否真正重塑以太坊的形象?這些都是未知數。

資助計劃:慷慨解囊還是杯水車薪?

EF 在 2025 年推出了兩輪定時、主題化的專項資助 —— Pectra 前瞻性專項和 2025 學術資助。但這些資助計劃是否真的能幫助到那些真正需要幫助的開發者和研究者?ESP 的 小額資助(≤ $ 30 000 ,約兩周內決策)和 項目資助(無資金額上限、深度協作評審)繼續常年开放,但這些資助的申請流程是否過於繁瑣?審批標準是否過於嚴苛?資助金額是否足夠?這些都是需要考慮的問題。

路線圖:美好的藍圖,能否照進現實?

管理層調整塵埃落定後,Vitalik 得以重心回歸研究;EF 也隨即和社區同步了下一階段的主要方向:一是 Tomasz 轉發與補充的整體路线圖,二是 Vitalik 提出的隱私路线圖。簡化路线圖聚焦三大核心:通過基於 Blob 的擴容提升數據處理能力;通過定向協議升級提升 L1 吞吐量;通過深化 L2 互操作性並聚焦應用層,改善用戶體驗。這些目標聽起來很宏偉,但能否真正實現?實現這些目標又需要付出多大的代價?同時 Tomasz 強調,除此之外,次要事項包括:始終在 L1 上鑄造資產,贏得真實世界資產(RWA)和穩定幣市場,改進溝通並明確社區與用戶的預期,在千億級經濟體下大幅提升安全標准,在基金會內部推動目標驅動的研發。这些次要事項,是否真的能够得到足够的重视?

Vitalik 在最新的文章中,提出了他对的以太坊隱私路线圖的構想,覆蓋四種關鍵隱私形式:鏈上支付隱私,應用內活動的部分匿名化,鏈數據讀取隱和網絡層匿名化。这些構想听起来很有吸引力,但能否真正落地实施?又需要克服哪些技术难题?路线图主要为:将 Railgun、Privacy Pools 等隱私工具原生集成到主流錢包,默認啓用「屏蔽余額」與「從屏蔽余額發送」;推動「每個應用一個地址」設計,配合隱私保護的「自發交易」默認开啓;實施 FOCIL 與 EIP-7701 ,簡化零重放、免中繼的抗審查交易;在短期內於錢包中引入基於 TEE 的 RPC 隱私解決方案,未來逐步切換為更具密碼學保證的 PIR;錢包同時連接多個 RPC 節點(可選混網訪問),並推進輕客戶端支持,減少元數據泄露;研發零知識證明聚合協議,壓縮隱私交易的 Gas 成本;打造隱私感知的 keystore 錢包,讓用戶可在 L1/L2 間無縫升級籤名算法或驗證邏輯,同時保持私密性。這些技術細節的實現,需要付出巨大的努力和投入。以太坊的未来,仍然充满了挑战和不确定性。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