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与加密货币的爱恨情仇:泡沫破裂后的新叙事?
加密货币与人工智能(AI)的结合,就像一场高潮迭起的戏剧,充满了诱惑、希望,以及最终的幻灭。2024年10月,一个名为“GOAT”的AI Meme横空出世,它不仅自身迅速走红,更点燃了Crypto世界对AI Agent概念的狂热。此后,Game+AI、DeFAI、AIAgent蜂巢等概念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几乎每周都有新的项目带着令人眼花缭乱的口号出现。一时间,仿佛整个加密货币领域都沉浸在AI带来的无限可能之中。
然而,好景不长。2025年1月18日,特朗普宣布发行MemeCoin,这无疑给原本就摇摇欲坠的市场注入了一剂“猛药”,直接抽干了市场的流动性。CryptoAI的泡沫,就这样被提前戳破,留下一地鸡毛。
更具讽刺意味的是,仅仅两天后,DeepSeek便公布了开源R1模型。这一举动如同多米诺骨牌的第一张,引发了连锁反应。在几周的发酵后,美国股市的AI概念股也步入了加密货币的后尘,同样遭遇了泡沫破裂的命运。不禁让人感叹,AI与加密货币的蜜月期,竟如此短暂。
这场由AI Meme引发的Crypto狂潮,最终以泡沫破裂收场。但故事并没有结束,新的叙事正在酝酿之中。CryptoAI是否就此沉寂?还是会在废墟中找到新的生机?让我们拭目以待。
昙花一现的AI Meme:特朗普的MemeCoin魔咒与DeepSeek的开源冲击
AI Meme的兴起,曾经被视为Crypto与AI融合的催化剂,但如今看来,更像是一场短暂而喧嚣的烟花秀。在资本的炒作下,各种“智能合约”、“去中心化AI”的概念层出不穷,仿佛只要贴上AI的标签,就能一夜暴富。然而,这种建立在沙滩上的空中楼阁,终究经不起现实的考验。
特朗普发行MemeCoin,看似与AI无关,实则成为了压垮CryptoAI泡沫的最后一根稻草。MemeCoin的本质是情绪的宣泄和资金的快速转移,当市场被这种“快钱”游戏吸引时,真正有价值的AI项目便无人问津。这就像一个黑洞,无情地吞噬着市场的流动性,加速了泡沫的破裂。
DeepSeek开源R1模型,则从另一个角度动摇了AI在加密货币领域的地位。一方面,开源降低了AI技术的门槛,使得更多的开发者可以参与到AI的建设中来;但另一方面,也意味着AI不再是稀缺资源,其在加密货币领域的独特性和价值被稀释。当“人人都能搞AI”时,所谓的AI项目,还有什么竞争力可言?
AI Meme的昙花一现,既暴露了Crypto市场追逐热点的浮躁,也揭示了AI技术本身发展的不确定性。在狂热的市场情绪和技术变革的双重冲击下,CryptoAI的泡沫,注定走向破裂。
散户的智商税?600万美元大模型与6000万美元CryptoAI的价值迷思
“600万美元就能搞出一个大模型了,还在抄底那些市值6000万美元的CryptoAI,真当自己是价值投资?” 社区里充斥着对这类散户的嘲讽,直接给他们扣上了“智商不足的韭菜”的帽子。 这种论调甚嚣尘上,仿佛不抛弃那些摇摇欲坠的AI概念币,就证明你是个不折不扣的傻瓜。
不得不说,这种极端化的言论背后,也反映了当时市场的一种普遍情绪:对高估值CryptoAI项目的不信任,以及对AI技术本身价值的怀疑。 确实,当一个团队只需要花费相对较少的资金,就能搭建出一个看似功能强大的AI模型时,那些动辄估值数千万美元的CryptoAI项目,其真实价值便受到了严峻的挑战。
更何况,美股AI概念股的集体跳水,更是加剧了这种恐慌情绪。 连华尔街的专业投资者都开始抛售AI股票,那些对AI技术一知半解的散户,又怎能抵挡住市场的抛压? 币价的螺旋式下跌,几乎是不可避免的结局。
然而,这种简单粗暴的“智商税”论调,真的站得住脚吗? 难道所有市值偏高的CryptoAI项目都是骗局? 难道散户抄底就一定是愚蠢的行为? 这种过于简化问题的思维方式,恰恰忽略了CryptoAI领域本身的复杂性和发展潜力。 或许,在泡沫破裂之后,我们更应该冷静下来,重新审视这些项目的真正价值,而不是一味地嘲讽和否定。
旧瓶装新酒?CryptoAI的卷土重来与新概念的诞生
一个季度之后,当人们逐渐淡忘CryptoAI的惨痛教训,市场似乎又开始蠢蠢欲动。(zerebro在短短两天内暴涨400%,Agent操作系统)AIOS反弹10倍,Dark再次翻盘,甚至连马斯克概念的代币也一度达到超过4000万美元的市值。与此同时,一些老牌AI项目,如(ALCH、)SWARM、(GRIFFAIN、)arc、$BUZZ等,也都出现了30%-60%不等的涨幅。
难道CryptoAI真的要卷土重来?
这一次的回暖,除了币价的上涨,也带来了一些新的概念。与其说是创新,不如说是对之前失败经验的总结和改进。项目方们开始反思,如何才能真正将AI技术与加密货币结合,而不是仅仅停留在炒作概念的层面。
然而,这种“旧瓶装新酒”的做法,真的能改变CryptoAI的命运吗? 还是仅仅是昙花一现的炒作? 市场会给出答案,但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如果不能真正解决实际问题,任何概念的炒作,最终都难逃泡沫破裂的宿命。
我们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不要被表面的繁荣所迷惑。要深入了解项目的技术原理、应用场景和团队实力,才能做出明智的投资决策。否则,很可能再次成为被收割的“韭菜”。
AI生态发币平台的乱象:Pumpfun模式的模仿与价值捕捉的困境
在Pumpfun的“成功”案例之后,Crypto世界掀起了一股资产发行平台的风潮。与其说是创新,不如说是对Pumpfun模式的拙劣模仿。上一次AI Agent风潮来袭时,框架和AI分销网络/LaunchPad是FDV(完全稀释估值)最高的两个领域,这意味着投资者对这些平台寄予了厚望。
然而,类似于Ai16z的开发者社区的框架概念,在发展到一定程度后,便遇到了瓶颈。社区逐渐发现,框架能做到的事情非常有限,尤其是在价值层面,几乎无法捕捉到任何实际价值。因此,那些侥幸存活下来的框架,也纷纷转型为LaunchPad,试图通过发行代币来获取收益。
但AI LaunchPad的日子也并不好过。究其原因,当时的LaunchPad并不能满足AI产品的发行需求。许多AI项目,要么技术不成熟,无法支撑起一个完整的发行流程;要么缺乏创新,难以吸引投资者的目光。为了承载下一次AI热潮的回归,项目方纷纷开始寻找解决之道。然而,这些“解决之道”,真的能让AI生态发币平台摆脱乱象,走向正轨吗? 这仍然是一个未知数。
CryptoAI基础设施的乌托邦还是骗局?——Bittensor的争议与潜力
不得不承认,Bittensor是一个极具争议的项目。前段时间,有人利用SN28子网的机制漏洞,将其变成MemeCoin,试图推动TAO(Bittensor的原生代币)的释放,进而炒作MemeCoin。最终,基金会采取中心化干预手段,才阻止了事态的进一步恶化。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未来基金会对Bittensor子网的控制权将越来越小,这引发了社区对其未来可能变为一个“注意力网络”的泛激励项目的担忧。长期跟踪Bittensor项目的“思维怪怪”甚至发表文章,直指其为一场骗局。这种质疑并非空穴来风,Bittensor的机制设计确实存在一些潜在的风险,例如过度激励可能导致资源滥用,以及中心化干预可能破坏去中心化的精神。
但如果抛开这些争议,单纯从投资角度来看,Bittensor生态系统的流动性确实比其他AI Agent生态要好。比如Virtuals,由于LP(流动性提供者)与Virtuals是配对的,这会导致流动性提供者的波动性更高。在投资人投资平台内的代理代币上,可能会产生3%到7%的滑点。而把资金投入dTAO子网代币时,滑点通常仅为0.05%到0.1%。
也正因如此,VC或者大资金的AI项目参与者会更倾向于在Bittensor做长期投资。就在上周,前Messari分析员、Crucible Labs合伙人Sami Kassab宣布与和他有相同工作经验的好友Seth bloomberg将成立一个专门为Bittensor提供流动性的基金。这无疑是对Bittensor未来发展前景的肯定。
当前Bittensor的“第一项目方”Rayon Labs制作了几款产品,可以从中一窥在Bittensor项目方的偏好,他们往往更“实用”且长期。
SN64“Chutes”提供无服务器的方式轻松部署AI的基础设施,项目方称此前AWS中断事件就是一个最佳案例解释了我们为什么需要“无服务器”。因为如果依赖于中心化服务提供商,一旦发生中断,AI应用程序可能会因单点故障而宕机,而Crypto是个与钱强相关的产业,造成损失的概率远远大于传统AI。
SN56“Gradients”是一款零代码部署AI模型的平台,用户可以在Gradients上训练自己的AI模型(针对特定用例、图像生成、自定义LLM),最近推出的v3,在价格上与同类产品相比更有优势。
SN19“Nineteen”是一个快速、可扩展、去中心化的人工智能推理平台。
总而言之,Bittensor是一个充满争议但也极具潜力的项目。它的未来,取决于能否解决自身机制设计上的缺陷,以及能否真正将AI技术与去中心化理念相结合。
AI Agent协议的野心家——Virtuals Protocol的涅槃重生
作为上个周期生态搭建与价值飞轮结合的最完善的AI项目之一,Virtuals Protocol曾经风光无限。然而,随着市场进入寒冬,价值飞轮的旋转速度也逐渐放缓,45亿美元市值的泡沫被无情戳破,跌幅超过90%,发射器的参与者也大幅降低。曾经的辉煌,仿佛一场梦魇。
但Virtuals并没有放弃。在这个AI的熊市,他们选择了Build,而不是沉沦。他们开始反思,如何才能真正将AI Agent技术落地,而不是仅仅停留在概念炒作的层面。他们开始寻找新的增长点,试图在废墟中重建家园。
首先,Virtuals完善了自己的项目方建设生态,发布了VPN计划“Virtuals Partners Network”。从一开始,Virtuals的计划就是将更多的AI人才引入Crypto,而该计划将多个生态位置相连接,包括投资人、各个领域专家、学者和开发者。几乎是只要你有一个想法,从投资人到做市商、市场营销甚至专业人才,都可以从这个计划中获取资源。“一条龙服务式”的孵化器,可以说对任何想要进入Crypto的人才,与Virtuals合作都是最佳选择。这种“保姆式”的服务,在竞争激烈的加密货币领域,无疑是一个巨大的优势。
为了扩大生态体系中AI Agent的影响力和互动度,Virtuals拟定了一个协议ACP“Agent Commerce Protocol”。这可以看作是之前Swarm、Ai16z等项目的蜂巢概念的具象化版本。ACP构建了一个由AI代理组成的商业生态系统,对AI Agent来说,这是一个他们可以自主交互、相互协作和交易的虚拟国家。值得一提的是,在这之后,Google也发布了一个类似的A2A概念,稍微不同的点是ACP是由智能合约相连,而A2A则是由协议相连接。这似乎也印证了Virtuals的前瞻性。
在4月份,Virtuals刚刚推出了Virgen积分和Genesis发射模式的新模式。用户可以通过投资Sentient和Prototype的Agent、持有Virtuals、质押VADER等方式获取积分,而积分是参与Genesis发射台项目的基础。Genesis发射台则是IDO模式的项目启动方式,根据用户拥有的Points来获取投资额度。而这种发射模式目前并非所有人都可以参与,而是需要经过Virtuals官方的审核。这种“精英化”的策略,或许能吸引更优质的项目和投资者。
这种模式有几个好处。第一,是通过奖励来增加自己平台用户的粘着度,用创始人Ethermage的话来说就是“我们的原则是奖励believoors”。质押积分获取参与Genesis项目的额度,从而使启动更加公平,且参与者通常更加优质,让项目可以更加可持续地发展。这种“饥饿营销”的方式,在短期内可能会提升用户的参与度,但长期效果还有待观察。
总而言之,Virtuals Protocol在经历了一次惨痛的失败后,正在积极寻求涅槃重生。他们通过完善生态建设、制定行业标准和创新发行模式等方式,试图重新夺回市场份额。然而,能否成功,仍然取决于他们能否真正解决AI Agent技术落地的问题,以及能否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