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队入场:一场精心策划的救市?
“国家队”又出手了!中央汇金高调宣布增持ETF,并罕见地接受了记者采访,声称要“坚定增持各类市场风格的ETF,加大增持力度,均衡增持结构”。言语之间,充满了对A股“配置价值”的认可和对中国经济“光明未来”的信心。与此同时,央行也发声力挺,表示将提供“充足的再贷款支持”。这架势,颇有一种“舍我其谁”的英雄气概,仿佛A股的“稳定器”非汇金莫属。
但仔细琢磨,这真的只是一场单纯的救市行动吗?恐怕没那么简单。汇金的角色,一直都带着浓厚的“维稳”色彩,关键时刻出来托市,已经是老套路了。但这次的动作,总让人觉得有点刻意。高调的表态,恨不得让所有人都知道它要入场扫货,这种操作,是真想稳定市场,还是想给市场打一针兴奋剂,然后方便某些人高位套现?
汇金的底气:资产、现金流与央行的后盾
汇金在答记者问中,详细介绍了自己的“家底”:资产雄厚、现金流充足、融资渠道畅通。言外之意,就是“老子有的是钱,不怕砸盘”。作为国有金融资本受托管理机构,汇金的资金来源,归根结底还是来自于国家。说白了,就是用纳税人的钱来维护股市的稳定。这种做法,短期内或许能起到一定的效果,但长期来看,真的健康吗?如果A股自身的造血能力不行,光靠“输血”,又能撑多久?更何况,汇金的“稳定”目标,说白了也是为了维护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屁股决定脑袋,它真的会站在散户的立场上考虑问题吗?
增持ETF:表面维稳,实则利益博弈?
汇金这次明确表示要“坚定增持各类市场风格的ETF”,这话说得漂亮,但实际上,ETF的选择大有门道。不同的ETF,代表着不同的行业、不同的概念,也代表着不同的利益方。汇金看似“均衡增持”,实际上,每一笔资金的流向,都可能牵动着背后错综复杂的利益关系。
与其说汇金是在维护整个市场的稳定,不如说它是在维护某些特定板块、特定企业的利益。想想看,哪些行业的ETF最受青睐?是那些真正代表中国经济未来的新兴产业,还是那些依然占据着重要地位的传统行业?汇金的资金流入,会加速这些行业的转型升级,还是会延缓它们被市场淘汰的速度?这都是值得深思的问题。
ETF的选择:均衡增持背后的考量
“均衡增持”四个字,看似公平,实则暗藏玄机。在A股这个充斥着各种噪音和泡沫的市场里,想要真正做到“均衡”,几乎是不可能的。汇金的资金规模再大,也不可能照顾到所有的行业和企业。那么,它会优先选择哪些ETF呢?
大概率,还是那些盘子大、流动性好的ETF。这些ETF的成分股,往往是各个行业的龙头企业,也是最容易被操纵的对象。汇金的增持,可以有效地拉升这些股票的价格,制造一种“市场回暖”的假象。但这种上涨,真的是建立在企业基本面的改善之上吗?还是仅仅是资金推动的虚假繁荣?恐怕只有天知道。更何况,ETF本身就存在着一定的结构性问题,如果汇金只是简单地按照权重进行增持,很可能会进一步加剧这些问题,导致资源错配,反而不利于市场的长期健康发展。
A股的“配置价值”:谁的蜜糖,谁的砒霜?
汇金负责人反复强调A股具有“配置价值”,说A股上市企业质量稳步提升,代表新质生产力和科技创新的上市企业占比持续提升,A股核心资产的吸引力持续提升,总体估值处于相对历史低位。这话说得,简直要把A股吹成全球投资者的天堂了。
但现实真的如此美好吗?A股的“配置价值”,对于谁而言?对于那些掌握着信息优势和资金优势的大机构来说,或许A股真的是一个充满机会的乐园。他们可以利用各种手段,提前布局,低买高卖,赚得盆满钵满。但对于广大的散户来说,A股的“配置价值”,很可能只是一个美丽的陷阱。多少散户被“价值投资”的口号忽悠进场,结果血本无归?A股的“核心资产”,真的是代表中国经济未来的希望吗?还是只是某些利益集团用来圈钱的工具?
新质生产力:概念炒作还是真金白银?
“新质生产力”无疑是当下最火的概念之一。但什么是新质生产力?说白了,就是科技创新。汇金说,代表新质生产力的上市企业占比持续提升。这听起来很振奋人心,但实际上,A股市场上,有多少企业是真正具有核心技术和创新能力的?又有多少企业只是借着“新质生产力”的东风,进行概念炒作,浑水摸鱼?
很多所谓的“科技创新”企业,实际上只是在原有技术的基础上进行一些小修小补,根本没有颠覆性的创新。它们之所以能够获得高估值,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市场对“新质生产力”的盲目追捧。一旦市场回归理性,这些企业的估值泡沫很可能会破裂,给投资者带来巨大的损失。更何况,A股的监管环境依然存在很多问题,很多企业利用信息不对称,进行财务造假,欺骗投资者。在这种环境下,想要找到真正具有投资价值的“新质生产力”企业,无异于大海捞针。
央行的支持:货币政策的变相宽松?
央行这次明确表态,将“坚定支持中央汇金公司加大力度增持股票市场指数基金,并在必要时向中央汇金公司提供充足的再贷款支持”。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央行 фактически напечатала деньги для спасения рынка.
表面上看,这是为了维护资本市场的稳定,防止系统性风险的发生。但实际上,这种做法,很可能导致货币政策的变相宽松,引发通货膨胀的风险。央行提供再贷款,相当于向市场注入了大量的流动性。这些资金,虽然名义上是用于购买股票,但实际上,很可能会流入到房地产市场、商品市场,甚至被用于投机炒作,从而推高物价,损害普通民众的利益。
更重要的是,央行的这种做法,会给市场传递一个错误的信号:只要股市下跌,政府就会出手救市。这会助长市场的投机心理,让投资者放松警惕,从而积累更大的风险。如果市场长期依赖政府的救助,自身的免疫力就会下降,最终可能会引发更大的危机。
信心喊话:自欺欺人还是真有底气?
汇金和央行的这一系列动作,都伴随着大量的“信心喊话”。什么“坚定看好资本市场发展前景”,什么“资本市场平稳健康发展具有坚强的基本面支撑”,听起来都像是事先准备好的公关稿。
这种“信心喊话”,究竟是真有底气,还是自欺欺人?恐怕只有他们自己心里清楚。A股的基本面,真的像他们说得那么好吗?经济增速放缓、房地产市场面临危机、地方政府债务缠身,这些都是不争的事实。在这种情况下,仅仅靠汇金的增持和央行的支持,就能让A股走出困境吗?
更有可能的是,这种“信心喊话”,只是为了稳住市场情绪,防止恐慌情绪蔓延。毕竟,A股的稳定,关系到很多人的利益,也关系到整个国家的经济安全。但是,靠“喊话”是解决不了根本问题的。如果A股自身的问题得不到解决,最终还是会爆发出来。到时候,再多的“信心喊话”,也无济于事。真正的信心,不是靠喊出来的,而是靠实实在在的改革和发展赢得的。A股要走出困境,需要的不是“国家队”的救助,而是自身的变革和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