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亚文化:从喧嚣到沉寂,再到粉墨登场
被误读的表达与僵化的圈层
表达是动物的本能,人类不过是把这事儿玩出了花。一个好梗(MEME),能打破语言和文化的壁垒,让人心领神会地笑出来,甚至产生一种“找到组织了”的错觉。但这种“集体认同”往往带着强烈的排他性,一旦和特定的价值观、口号、行为模式捆绑,就形成了所谓的“亚文化”。别跟我提什么QQ时代的葬爱家族,或者短视频里的社会摇,这些玩意儿顶多算是昙花一现的“现象级”,离真正的亚文化还差着十万八千里。要说亚文化,得是那种在主流社会边缘苟延残喘,带着一股子反叛劲儿的群体,比如曾经的三和大神,那才是真正的“边缘人”的生存哲学。
说实话,我不太喜欢动不动就拿西方文化说事儿,仿佛只有欧美的亚文化才配拥有姓名。每个文化土壤都有自己独特的“怪胎”,这些小众群体,往往能激起一部分人的深度共鸣。当然,我承认我举的这些例子都有些过时了,MEME 要的就是短平快,要的就是抓人眼球。但历史上的那些“极致形态”,那些形象鲜明、让人耳目一新的亚文化现象,才是真正值得我们思考的。
别扯什么“圈层更高级”的鬼话,上禅修班的嬉皮士不见得比看《故事会》的更有品味,喜欢《星球大战》的也不见得比看《古惑仔》的更有审美。越是小众的审美,就越是缺乏普适性。更何况,咱们这代人,一脚踏进农耕时代,一脚迈入信息时代,稀里糊涂地又撞上了 AI,简直就是一部“人类迷惑行为大赏”。所有的权威都在瓦解,一个个偶像都被拉下神坛,露出了凡人的模样。
当MEME成为武器:解构与反噬
MEME 是无声的惊雷,是人群最真实的呐喊,是亚文化对主流文化发起的一次次冲击。所以,被P图、被发币,都是“解构”的一部分。但说实话,我真不觉得自己有资格成为 MEME 的中心,我这点儿影响力,还不够格。
同样的道理,在推特上追逐热点话题,或者在 CZ(赵长鹏)或者我的回复里找“财富密码”,都不是发现、制造 MEME 的最佳路径。真正的 MEME,源于你内心深处最真实的感受,源于你对这个操蛋世界最深刻的吐槽。
二、Doge之后,再无Doge?MEME的本质与陷阱
注意力经济的幻象与社区的自组织力量
Doge 只有一个,这是个残酷的事实。2013 年,比特币初露锋芒,各种山寨币如雨后春笋般冒了出来,这些项目既想蹭比特币的热度,又忍不住暗暗嘲讽它。开发者们或许只是抱着玩票的心态,但社区却自发地赋予了 Doge 独特的生命力。中文币圈的“江恩”满世界送狗狗币,开创了币圈独特的“打赏文化”。那时候的 BBS 留言是这样的:“我看你人不错,赏你一万个狗币”,被打赏的人一脸懵逼,还得费劲巴拉地用计算器算算这一万个 Doge 到底值多少钱。在加密货币发展的早期,每个社区都有自己的“江恩”,他们用这种看似荒诞的方式,为行业的发展添砖加瓦。后来,马斯克对 Doge 的偏爱,更是让这个亚文化符号走向了主流。如今,Doge 已经不仅仅是一条狗,它成了一种象征,一种精神,甚至是一种信仰。
MEME 的确是注意力经济,但绝不仅仅是注意力那么简单。如果一个 MEME 只是像推特上的当日热搜一样,火一阵就消失得无影无踪,那它注定是昙花一现。伟大的 MEME 不是来自名人抖个机灵,那充其量是对上位者(无论是政治家还是企业家)的膜拜,不够酷,懂吗?
警惕反噬:当解构变成另一种权威
而另一面,那些为了反对而反对的人,他们的脑后往往藏着一张截然相反的脸。那些口口声声喊着“去中心化”的人,往往是最想掌握权力的人。所以,保持批判性思维,去伪存真,非常重要。
超越Doge的可能:从注意力到信仰的跃迁
想象一下,你的群里有人告诉你买入一个当天热搜的话题币,明天这个话题的热度肯定会冷却。如果这些注意力能够转化为产品、信念甚至宗教,那么才有可能出现下一个 Doge,甚至超越 Doge。谁说不可能呢?一切皆有可能。
三、长期主义的困境:价值投资的信仰崩塌?
币安的基建乌托邦与双输的现实
我不做短线交易,但我长期持有,因为我信奉价值投资的逻辑。同样,经营企业,我也秉持长期主义,梦想着能造一个经久耐用的钟,或者一个美丽的花园。
币安只是一个基础设施,我们搭建一个舞台,项目方、投资者在这里可能双赢,也可能双输。这既取决于能力,又取决于心志,还取决于判断力。顶尖的创业者本来就少之又少,要长期主义,也要 DYOR(Do Your Own Research,自己做研究),还要懂得见好就收。不是长期主义过时了,有没有可能是你选错了长期主义的对象?
当估值脱离基本面:泡沫时代的狂欢与幻灭
当风吹到区块链的时候,投资人手里握着大把大把的钱,恨不得赶紧投出去。创业者随便几个人,就可以说自己的项目估值 1 亿、10 亿,甚至 100 亿美元。万物皆可发币,价格和价值严重偏离。但穿越周期,长期来看,价格终究会回归价值。
穿越周期:信心缺失与创新突围
17 年的市场规模远不及现在,21 年的 DeFi Summer 资金规模也不及现在。但我们看到,越来越多的优秀创业者涌入 Web3 行业,行业规模越来越大,但信心却越来越低。很多用户问,为什么项目估值不能回到 ICO 的时代?我们永远无法回到过去,但我们一直在尝试。我们尝试让用户投票上币、投票下币,尝试让 Web3 钱包 IDO,让项目方可以选择低门槛、低市值发行,让真实用户获利,总好过花钱造假数据自己骗自己。
风口与泡沫:啤酒杯里还能剩下什么?
不管是 MEME 还是 AI,游戏还是 DeFi,社交还是 RWA,百花齐放是好事。只希望在每一轮风口的泡沫褪去后,我们的杯子里还能剩下一些啤酒,而不是只剩下苦涩的泡沫。幸运的是,历史总是在重复上演。前人关于科技改变世界的牛皮,后继者也会一一实现。
听说很多正经项目都快坚持不下去了?嗨!朋友,风口永远都有新的,但世界是极少数人推动的。与其追逐风口,不如成为风口。
四、韭菜自救指南:一些“过来人”的真心话
周期、头部、配置:老生常谈背后的生存法则
我所有的资产都是币,并且长期持有,这种风格并不适合所有人。但有一点是可以参考的:赚有确定性的钱。
1、赚周期的钱。大概对经济周期和牛熊市要有基本的判断,牛市卖出,熊市买入,这是基本操作。但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谁能准确预测市场的走向呢?
2、任何品类的资产都遵循头部原则。好的项目,就像好的股票,强者恒强。
3、建议至少配置 20% 的币。土地是农耕文明的资产,矿产是工业时代的硬通货,信息时代最值钱的,就是头部互联网公司的股票和头部有虹吸效应的币。别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但要把好鸡蛋放在最好的篮子里。
风险与欲望:掌控你的赌性
4、一些朋友说,基本面好的币波动不够大,如果不加杠杆,或者交易一些高风险的代币,就没有机会。那么我建议你,这类投资不要超过你可支配资产的 10%。记住,这是投资,不是赌博。
知易行难:通往财富自由的炼狱之路
5、大部分道理其实大家都懂,并不需要我多嘴。只是做到很难,就像减肥一样。
祝愿大家都能知道,并且做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