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宇宙的幻灭与坚守:一场关于信心的博弈
最近和几个朋友聊天,聊到去年底还在风口浪尖的元宇宙,现在几乎没人再提了。当初铺天盖地的宣传,什么虚拟地产、沉浸式体验,现在听起来都像是一场集体催眠。不得不说,市场的热点转移速度真是比翻书还快。
不过,最近看到一篇Glassnode关于元宇宙代币链上数据分析的文章,倒是引起了我的一些思考。文章核心是用“成本基础分布 (CBD)”这个指标,来观察投资者对The Sandbox (SAND)、Decentraland (MANA) 和 Axie Infinity (AXS)这三个曾经风靡一时的元宇宙代币的态度。简单来说,就是看大家是在割肉离场,还是默默抄底。
成本基础:投资者信心的晴雨表
CBD这个概念其实不难理解。它就像一个热力图,横轴代表时间,纵轴代表代币的成本价,颜色越暖(红色/黄色)表示在这个价格范围内持有该代币的人越多,也就是所谓的“供应集中度”。通过观察CBD的变化,可以大致判断投资者是在哪个价位买入,以及他们是否还在继续加仓。
举个例子,如果一个代币的价格一路下跌,但CBD图上显示,某个较低的价格区域的颜色越来越深,说明有人在这个价格持续买入,逢低吸纳。这可能意味着一部分投资者认为该代币被低估,或者对项目的长期发展抱有信心。
当然,CBD并不能告诉你买入的人是谁,是散户还是机构,是大户还是小虾米。但它可以提供一个宏观视角,让我们了解整体的市场情绪。
三大元宇宙代币的“自救”?
Glassnode的文章分别分析了SAND、MANA和AXS的CBD数据,结果颇为有趣。
-
The Sandbox (SAND):数据表明,尽管价格下跌,但仍然有投资者在稳步积累SAND。这意味着有一部分人仍然看好Sandbox的长期潜力,愿意在熊市中坚定持有甚至加仓。
-
Decentraland (MANA):MANA的CBD图显示,在0.6美元左右的价格出现了供应集中度的显著提升。这说明有投资者将MANA的下跌视为买入机会,而不是恐慌抛售。这种“逢低买入”的行为,在一定程度上支撑了MANA的价格。
-
Axie Infinity (AXS):AXS的情况相对复杂。虽然整体趋势是下跌,但链上数据显示,仍然有相当数量的头寸在逐渐增加。这说明即使在持续的下跌趋势中,仍然有部分投资者对Axie Infinity的未来抱有坚定信心。
批判性思考:信心是否等同于价值?
看到这些数据,我并没有感到过于乐观。投资者的信心固然重要,但它并不等同于项目的实际价值。
元宇宙概念的火爆,很大程度上是建立在“炒作”之上。很多项目并没有实际的应用场景,或者用户体验非常糟糕。消费者不可能为一款不好玩的游戏或者毫无实际用途的虚拟土地买单。
Axie Infinity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这款曾经风靡全球的区块链游戏,因为其经济模型存在问题,导致玩家大量流失,代币价格暴跌。即使现在仍然有人对其抱有信心,但它能否重回巅峰,仍然是一个巨大的未知数。
Decentraland和The Sandbox的情况稍好一些,它们至少在努力构建自己的虚拟世界,吸引用户和开发者。但是,它们也面临着诸多挑战,例如用户体验不佳、内容匮乏、缺乏创新等等。
在我看来,元宇宙的未来仍然充满不确定性。它有可能成为下一个互联网,也可能只是一个昙花一现的概念。关键在于,这些项目能否真正解决用户的需求,创造出有价值的应用场景。
仅仅依靠投资者的信心,是无法支撑一个行业的长期发展的。
参考资料:
https://www.jinse.com/blockchain/32443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