胜科纳米科创板IPO:光鲜下的三重迷雾

胜科纳米科创板IPO:光鲜下的“罗生门”?

胜科纳米,这家号称半导体“芯片全科医院”的企业,正雄心勃勃地准备登陆科创板。然而,在招股意向书光鲜亮丽的数字背后,却隐藏着令人不安的疑点,如同一个精心编织的“罗生门”,等待市场和监管的审视。

薪酬倒挂:高速增长的“虚火”?

胜科纳米招股书显示,近几年公司业绩可谓一路高歌猛进。营收从2021年的1.68亿元飙升至2024年上半年的3.94亿元,净利润更是从2750.34万元暴涨至9853.85万元。但细究之下,却发现一个令人费解的现象:销售人员的薪酬占比,竟然在业绩攀升的同时不升反降。2021年至2023年,销售人员薪酬总额增加了,但占销售费用的比例却从73.75%下降至71.20%。

要知道,销售团队是企业攻城略地的先锋部队,业绩增长理应伴随着销售团队的扩张和薪酬的提升。胜科纳米对此的解释是“优化调整”,但这种解释未免过于苍白无力。难道在市场一片大好的形势下,胜科纳米竟然选择裁员?这不仅与商业逻辑相悖,更让人怀疑其“高增长”的成色。

有业内人士指出,销售费用占比下降,可能意味着公司过于依赖现有客户,而缺乏开拓新市场的能力。这种依赖性,无疑会增加企业未来发展的风险。更有人直接质疑,胜科纳米是否为了粉饰报表,故意压低销售费用,以达到上市的目的。

“毅达系”魅影:无法摆脱的阴影?

胜科纳米的股东名单中,“毅达系”的出现,更是给其IPO之路蒙上了一层阴影。“毅达系”旗下的毅达服务业、毅达宁海和毅达苏州合计持有胜科纳米2.56%的股份。原本这并不算什么大问题,但问题在于,“毅达系”与上海证券交易所原副总经理刘逖案存在关联。

2023年,刘逖因涉嫌严重职务违法被查,坊间传闻其通过“影子股东”入股多家拟上市公司,而“毅达系”正是被牵涉其中的重要一环。尽管胜科纳米一再强调自身与刘逖案无关,但“毅达系”的股东背景,无疑会引发监管层的高度关注。

值得注意的是,根据《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管理办法》,上市公司应当充分披露可能影响投资者判断决策的信息。而“毅达系”的股东背景,无疑属于此类信息。如果胜科纳米在招股书中对此避而不谈,或者语焉不详,可能会面临信息披露违规的风险。更令人不安的是,有消息称,部分“毅达系”的负责人已经失联,这无疑增加了胜科纳米IPO的不确定性。

上市前“豪赌”:慷他人之慨?

如果说以上两点还只是小瑕疵,那么胜科纳米在IPO前夕进行的大额分红,则堪称“谜之操作”。招股书显示,胜科纳米在IPO申报前一年内进行了高达1.13亿元的现金分红。要知道,这可不是一笔小数目。更令人费解的是,胜科纳米同时计划通过IPO募资2.97亿元,其中部分资金将用于补充流动资金。

这种“一边豪分红,一边募资补流”的操作,简直令人匪夷所思。难道胜科纳米真的缺钱吗?如果公司资金充裕,为何还要募资补流?如果公司资金紧张,又为何要进行大额分红?这种自相矛盾的行为,很难不让人怀疑其上市募资的真实目的。

知名财经评论员曹山石就曾公开质疑,这种行为有“圈钱”的嫌疑。他认为,胜科纳米在上市前夕进行大额分红,是为了让原始股东套现离场,而上市后则将风险转嫁给二级市场投资者。这种“慷他人之慨”的行为,无疑会损害中小投资者的利益。

事实上,监管层也对此高度关注,要求胜科纳米解释大额分红的合理性、分红政策与公司发展阶段及资金需求的匹配性等问题。如果胜科纳米无法给出令人信服的解释,其IPO之路可能会因此受阻。

胜科纳米自诩为半导体产业链中的“芯片全科医院”,专注于电子及半导体领域的检测分析服务。但现在看来,这家“医院”自身似乎也患上了不少“疾病”。在销售薪酬反常、股东背景存疑、上市募资用途受质疑等多重因素交织下,胜科纳米能否顺利登陆科创板,仍然是一个巨大的问号。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