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至2027年,我国新能源利用率目标将不低于90%。为实现这一目标,国家发展改革委和国家能源局联合印发了《电力系统调节能力优化专项行动实施方案(2025—2027年)》(以下简称《方案》)。该方案旨在提升电力系统调节能力,解决新能源消纳难题,并对区块链技术在其中的应用具有潜在的促进作用。
新能源消纳的挑战与机遇:
风电、光伏等新能源的间歇性和波动性对电力系统稳定性构成挑战。虽然2024年前10月全国风电利用率达96.4%,光伏发电利用率达97.1%,但部分省份仍面临较大的消纳压力,利用率同比下降。大规模新能源并网需要强大的电力系统调节能力作为支撑,以平衡供需,确保电网稳定运行。《方案》提出,到2027年,全国新能源利用率不低于90%,这为电力系统调节能力建设指明了方向,也为区块链技术在能源领域的应用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
区块链技术在电力系统调节能力建设中的应用潜力:
区块链技术具有去中心化、透明、安全、可追溯等特点,可以有效解决现有电力系统中信息孤岛、数据安全、交易效率低等问题,为提升电力系统调节能力提供技术支持。其潜在应用场景包括:
- 能源交易平台: 构建基于区块链的能源交易平台,实现新能源电力交易的自动化、透明化和高效化,提高交易效率,降低交易成本。通过智能合约自动结算,减少人为干预,提高交易的可信度。
- 可再生能源证书(REC)追踪: 利用区块链技术追踪REC,保证其真实性和不可篡改性,提高新能源的市场价值,激励新能源发展。
- 分布式储能管理: 通过区块链技术协调管理分布式储能资源,优化资源调度,提高储能效率,增强电网的灵活性。
- 辅助服务市场: 构建基于区块链的辅助服务市场,提高辅助服务交易的透明度和效率,鼓励更多市场主体参与辅助服务提供,增加电网的调节能力。
- 数据共享与安全: 利用区块链技术建立安全可靠的数据共享平台,提高数据安全性,促进电力系统各参与方之间的数据协同,提升系统运行效率。
《方案》与区块链技术的结合:
《方案》中提到的“完善调节资源调用方式”、“完善调节资源参与市场机制”等目标,都可以通过区块链技术实现。例如,区块链可以帮助优化调节资源的调用顺序,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构建更加公平、透明的市场机制,激励市场主体积极参与调节能力建设。
挑战与展望:
尽管区块链技术应用前景广阔,但其在电力系统中的应用仍面临一些挑战,例如技术成熟度、标准化、监管等问题。需要政府、企业和研究机构共同努力,推动区块链技术在电力领域的应用和发展。
总之,《方案》的实施为提升我国电力系统调节能力,促进新能源消纳提供了明确的路线图。区块链技术作为一种新兴技术,具有促进新能源发展和电力系统现代化的巨大潜力。相信随着技术的不断成熟和政策的支持,区块链技术将在未来电力系统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助力我国实现碳中和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