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密码学家,我对近年来 Web3 的热潮感到困惑。Web3 的目标是去中心化,与 Web1 的去中心化和 Web2 的中心化形成对比,但实际情况并非如此理想。
首先,Web2 的中心化并非偶然。人们不想自己维护服务器,这使得中心化平台应运而生。此外,协议的演进速度远慢于平台,去中心化协议的修改和升级极其困难,而中心化平台可以快速迭代。
为了更好地理解 Web3,我创建了两个去中心化应用(dApp):Autonomous Art 和 First Derivative。Autonomous Art 允许用户通过视觉贡献铸造 NFT,而 First Derivative 则允许用户创建和交易 NFT 衍生品。这些应用本身并不“分布式”,但它们的状态和逻辑存储在区块链上。
然而,我发现 Web3 缺乏对客户端/服务器界面的关注。dApp 需要通过服务器与区块链交互,而这些服务器往往由少数几家公司控制,例如 Infura 和 Alchemy。这些公司能够访问几乎所有 dApp 的读取请求,这引发了隐私问题。
我进一步创建了一个 NFT,该 NFT 会根据查看者而显示不同的图像。这个实验暴露了 NFT 规范的缺陷:URL 上的数据没有哈希承诺,任何人都可以更改 NFT 的内容。更令人震惊的是,当该 NFT 从 OpenSea 删除后,它也从我的钱包中消失了。这是因为像 MetaMask 这样的钱包也依赖于中心化 API 来显示 NFT 数据。
Web3 的发展也印证了中心化趋势。为了方便使用,Web3 协议的迭代速度慢于中心化平台。例如,NFT 版税功能因 ERC-721 协议的限制而无法完美实现,最终由 OpenSea 等平台来解决。
即使 Web3 去中心化的理想目标无法实现,这依然是一场淘金热。人们因为投机获利而涌入 Web3,OpenSea 等平台满足了这种需求,并最终走向中心化。
虽然 Web3 为创造力和探索提供了空间,但我担心其中心化趋势无法避免。为了改变我们与技术的关系,我们需要更简单的软件开发方式,并利用加密技术来分配信任,而不是依赖中心化的基础设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