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foFi黃昏?深度解析Kaito轉型與創作者困境,揭露行業潛在危機

InfoFi黃昏?深度解析Kaito轉型與創作者困境,揭露行業潛在危機

InfoFi 時代的黃昏?我一點都不意外!

說實話,如果現在跟你說 InfoFi(Information Finance,資訊金融)的黃金時代已經過去,甚至正在快速崩塌,我一點都不會覺得奇怪。這並不是危言聳聽,而是我真心實意的想法。別誤會,我不是那種喜歡唱衰的人,但有些趨勢實在太明顯了,讓人不得不警惕。想想幾年前,InfoFi 可是炙手可熱的領域,人人趨之若鶩,彷彿遍地都是黃金,隨便撿都能發財。但現在呢?風向變了,遊戲規則也變了。那些曾經靠 InfoFi 賺得盆滿缽滿的人,現在又在哪裡呢?

曾經的美好時光:五位數、六位數的 InfoFi 傳奇

還記得嗎?InfoFi 剛興起那段時間,真的是個傳奇。隨便一個項目,只要沾上 InfoFi 的邊,就能吸引無數目光。那時候,許多人靠著分享資訊、參與討論,輕鬆賺取五位數美元,換算成新台幣,那可是一筆不小的數字!更別提那些抓住風口的弄潮兒,六位數美元的收入簡直是家常便飯。我認識一個朋友,靠著精準的判斷和積極的參與,短短幾個月就實現了財務自由,簡直羨煞旁人。

錢潮退去:警訊已響起

但好景不長,現在的情況完全不同了。當初那股「躺著賺」的熱潮已經退去,取而代之的是越來越高的門檻和越來越激烈的競爭。仔細觀察一下,你會發現很多項目都開始出現問題,代幣分配不合理、參與人數銳減、甚至直接跑路的也不在少數。就像潮水退去,才知道誰沒穿褲子。現在,正是檢視 InfoFi 真正價值的時候,也是我們該提高警覺的時候了。

Kaito 的「進化」:是進步還是倒退?

說到 Kaito,這個平台可以說是 InfoFi 領域的領頭羊之一。但最近 Kaito 的一系列「進化」,卻讓我看得一頭霧水。他們到底想把平台打造成什麼樣子?是更公平的內容創作平台?還是另一個 VC 的募資管道?我實在看不懂。

門檻規則變更:一刀切的迷思?

Kaito 最近一次的升級,號稱是要打擊 AI 刷量,提升內容品質。這個出發點我是贊同的,畢竟誰也不想看到平台上充斥著垃圾內容。但問題是,這次升級的手段實在太粗暴了,簡直就是一刀切。不僅小號受到重創,很多認真創作的大號也難逃厄運。原本靠 Kaito 賺點零用錢的創作者,現在幾乎顆粒無收,只能黯然離場。

小號的價值:被低估的群體?

更有趣的是,有些項目方看到 Kaito 提高門檻,反而選擇取消門檻,吸引小號入駐。這說明什麼?說明在很多情況下,小號群體對於項目的推廣和傳播至關重要。Kaito 這種一刀切的做法,是不是有點矯枉過正了?難道他們真的認為,只有「優質內容」才能帶來流量和價值?

項目方的兩難:愛恨交織的 Kaito

我個人覺得,Kaito 這次升級的方向有點迷茫。他們似乎想同時討好項目方和創作者,但結果卻兩邊都不討好。很多項目方明顯不喜歡這種「門檻限制」,因為這會限制他們的曝光和推廣。但不可否認的是,過去幾個月 Kaito 的表現確實不錯,為很多項目帶來了實質性的幫助。只能說,Kaito 的未來還有很多變數,值得我們持續關注。

代幣分配方案:創作者的血汗被稀釋?

現在的 InfoFi 平台,對於內容創作者 (yappers) 來說,真的是越來越不友善了。以前那種靠內容就能致富的時代,已經一去不復返。最明顯的例子,就是代幣分配方案。

僧多粥少:分配比例的困境

以前,項目方給創作者的代幣分配比例,通常還有個 0.5%-1%。但現在,這種比例已經遠遠不夠了。為什麼?因為這些代幣上線時的估值往往都很低,甚至直接破發。創作者辛辛苦苦寫文章、做宣傳,最後拿到手的代幣,可能連電費都不夠付。這根本就是在變相剝削創作者的勞動成果!

早期的暴富神話:一去不復返?

回想一下,早期的 InfoFi 項目,有些帳號只要參與 1-2 個月的推廣活動,就能賺到 4-5 位數美元的收益。但現在呢?就算你參與 3-6 個月的活動,可能也只能賺到 3-4 位數美元。而且,這還是少數表現突出的帳號才能達到的水平。更多的人,只能望著那可憐的代幣數量,默默流淚。

InfoFi 的競爭者:傳統 KOL 模式的回歸?

更讓人心寒的是,現在就連頭部帳號,就算產出了優質內容,也很難賺到可觀的 4 位數收益。這對依賴 InfoFi 的創作者來說,簡直是噩耗。要知道,在 InfoFi 興起之前,很多創作者靠著擔任品牌大使或 KOL,就能獲得不錯的收入。而現在 Kaito 上的項目方給出的報酬,根本無法與外部合作相提並論。既然如此,越來越多創作者選擇離開 InfoFi 平台,也就不足為奇了。畢竟,誰會跟錢過不去呢?

「Capital Launchpad」的崛起:Kaito 的轉型之路?

7 月 22 日,Kaito 推出了一個名為「Capital Launchpad」的新產品,首個項目是 Espresso,之後陸續有更多項目加入。這個 Launchpad 到底是什麼?簡單來說,就是 Kaito 想要從單純的 InfoFi 平台,轉型成一個募資平台,幫助項目方發行代幣。

Launchpad 的誘惑:美好的願景,骨感的現實?

對 Kaito 而言,Launchpad 無疑是一個不錯的嘗試,可以擴展平台的業務範圍,增加收入來源。但說實話,我對這個 Launchpad 充滿了擔憂。

估值過高、解鎖方案不友善:投資者的噩夢?

首先,透過 Kaito 的 Launchpad 發行的項目,至今沒有一個在公開市場上線。這讓人不禁懷疑,這些項目到底靠不靠譜?其次,這些項目都沒有公布明確的上线日期,讓投資者感到非常焦慮。更糟糕的是,大多數項目的估值都過高,而且代幣解鎖方案對投資者極度不友善。這簡直就是在把投資者當韭菜割!

InfoFi 的初心:被 Launchpad 蠶食鯨吞?

我的觀點是,Kaito 最初是專為 InfoFi 打造的平台,後來才決定增加 Launchpad 這個額外的功能,這本身是一個很棒的嘗試。但最近,越來越多項目選擇入駐 Launchpad,而非參與「創作者排行榜」。這對於一個 InfoFi 平台來說,顯然不是一個好現象。難道 Kaito 真的要放棄 InfoFi,轉型成一個純粹的募資平台?

無人質疑的現狀:集體失語?

更讓人擔心的是,這種趨勢似乎沒有引起太多人的關注。大家都默不作聲,彷彿這一切都是理所當然的。難道大家都忘了 Kaito 最初的定位了嗎?難道大家都對現在的狀況感到滿意嗎?我真的感到非常困惑。

項目方的新歡:直接與 KOL 合作的誘惑

現在,越來越多的項目方似乎已經不再熱衷於參與 InfoFi 合作了。他們開始尋找更直接、更高效的方式來推廣自己的項目。而這種方式,就是直接與 KOL (Key Opinion Leader,關鍵意見領袖) 合作。

繞過 Kaito:更直接、更粗暴的利益輸送?

這種直接合作的方式,其實就是一種更直接、更粗暴的利益輸送。項目方直接給 KOL 支付報酬,讓他們幫忙宣傳項目。這種方式簡單粗暴,效果也立竿見影。相比之下,參與 InfoFi 合作,需要經過 Kaito 平台,流程繁瑣,而且收益也不穩定。

Zachxbt 的爆料:檯面下的交易浮出水面

最近,知名鏈上偵探 Zachxbt 發布了一個 Google 表格,列出了一批從某項目方獲得報酬的帳號。我之所以提到這件事,並不是因為我對這種現象感到驚訝,而是因為這些報酬金額實在太可觀了,尤其是與 Kaito 「創作者排行榜」上的項目相比。簡直是天壤之別!

人性的驅動:哪裡有錢,就往哪裡去

我相信,Zachxbt 的爆料已經讓不少人意識到,除了 InfoFi,還有很多賺錢的方式。而人性的現實是「想盡辦法多賺錢」。在利益的驅動下,越來越多的創作者和項目方,都會選擇更直接、更高效的合作方式。

Kaito 的直接競爭:來自傳統勢力的反撲?

因此,我認為這種趨勢對 Kaito 構成了直接的競爭。它不僅僅是來自其他 InfoFi 平台的競爭,更是來自傳統 KOL 模式的反撲。如果 Kaito 無法適應這種變化,找到自己的獨特價值,那麼它很可能會被市場淘汰。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