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b3寒冬生存:矽谷大佬的逆週期哲學與中國實情

Web3寒冬生存:矽谷大佬的逆週期哲學與中國實情

Web3 寒冬生存指南:Arianna Simpson 的逆周期生存哲学

Web3 的世界,向来不缺故事,更不缺“归零”的传说。 币圈一天,人间一年? 别闹了,那都是韭菜的自嘲。 真正的大佬,早就把周期当成了家常便饭。 就像 Arianna Simpson 说的,牛熊交替,那是 Web3 的四季轮回。 你以为寒冬是世界末日? 对不起,在人家眼里,这只是筛选“真·Builder”的试金石。

最近 a16z crypto 的合伙人 Arianna Simpson 分享了她在加密行业摸爬滚打十多年的经验,直接点醒了我。 什么比特币白皮书的震撼,稳定币的崛起,Crypto 叠加 AI 的未来… 这些东西听起来高大上,但说白了,都是在教你如何在惊涛骇浪中掌稳舵,别一浪打过来就翻船。

硅谷大佬的经验,咱中国 Web3 的创业者能不能借鉴? 当然能! Portal Labs 编译的这篇文章,在我看来,简直就是给国内 Web3 玩家量身定做的“寒冬生存手册”。 不要再抱怨市场不行了,好好看看人家是怎么思考的,是怎么在逆境中寻找机会的。 别的不说,光是那句“别追风口,要追 Builder”,就够你琢磨一阵子了。 接下来,我将以 Arianna 的观点为基础,结合我个人对国内 Web3 市场的观察,来聊聊如何在寒冬中活下去,甚至活得更好。 准备好了吗? 系好安全带,我们这就出发!

加密周期的本质:别追风口,要追 Builder

Arianna Simpson 进入加密世界,始于十多年前读到比特币白皮书时的那份震撼。 这感觉就像哥伦布发现了新大陆,哇,区块链,去中心化,这玩意儿能颠覆世界! 但真正让她沉淀下来的,不是那一瞬间的肾上腺素飙升,而是之后十几年里,亲身经历的无数次过山车。 从比特币横空出世,到 DeFi 狂飙突进,再到 NFT 席卷全球… 她见过太多的暴涨暴跌,也见证了无数项目的起起落落。 正是在这漫长的周期洗礼中,她才明白了一个残酷的现实: 加密行业从来不是一条平坦的大道,而是一条波涛汹涌的河流,情绪和资本就像潮水一样,一波又一波地涌来又退去。

所以,她把目光从“预测下一个风口”转移到了“寻找在逆境中默默耕耘的 Builder”。 她的投资方法,与其说是“押注赛道”,不如说是“追随牛人”。 就像猎犬追逐猎物一样,哪里有最优秀的创始人在埋头苦干,资本就应该流向哪里。 当最顶尖的团队涌向稳定币,资金就应该毫不犹豫地跟上; 当最前沿的开发者在 Crypto × AI 或者 DePIN 领域持续投入,新的价值洼地往往也会随之浮出水面。 这不是先有宏大的叙事,再去寻找项目来印证; 而是通过观察一线 Builder 的动向,来校准自己的世界观和资本配置。 简单来说,就是“跟着靠谱的人,做靠谱的事”。

硅谷视角 vs. 中国实情:方法论的本土化

这种方法论,对于中国的 Web3 创始人,尤其是那些焦虑得头发都快掉光的创业者来说,简直就是一剂定心丸。 冷却期不是你躺平的理由,而是一场残酷的筛选。 在没有掌声,没有聚光灯的日子里,还能默默地把产品和技术堆栈往前推进,这才能证明你的方向是对的,你找的人是对的。 作为投资者,真正应该评估的,不是某个概念有多火,而是团队在最艰难的时刻,是否依然能够保持高速迭代、严守纪律、坚守使命。 这种“识人 -> 看长期执行 -> 再谈估值”的顺序,远比任何短期的炒作概念,更能帮助你穿越牛熊,笑到最后。

说白了,就是别光听项目方吹牛逼,多看看他们的代码,多问问他们的用户,多了解一下他们在熊市里都干了些啥。 记住,潮水退去,才知道谁在裸泳。

稳定币:被低估的跨境结算基础设施

接下来,我们把镜头聚焦到稳定币。 别看现在各种稳定币层出不穷,仿佛一夜之间冒出来几百个“新贵”,但 Arianna 的判断却非常朴素: 稳定币之所以能成为当下的焦点,不是因为又有什么新的投机故事,而是因为两端都有实实在在的需求——消费者用它来进行跨境转账,对冲本币的汇率波动; 企业用它来进行结算、调拨资金、处理应收应付账款。 简单来说,就是真有人在用,而且用得很爽。

更关键的是,过去一年半,稳定币的基础设施“阀门”终于被拧开了。 速度更快了,成本更低了,体验更流畅了。 稳定币这才从想象中的支付网络,变成了现实中的结算层。 就像高速公路修通了,车才能跑起来一样。

稳定币的价值:不在“币”,在“轨”

这一点,对于中国的 Web3 创始人,尤其是那些想要出海捞金的团队来说,简直就是醍醐灌顶。 很多时候,真正卡住你脖子的,不是你的产品不够好,而是你的资金流转不够顺畅。 如何才能稳定、低成本、可追溯地把钱发到东南亚的标注团队、非洲的节点维护者、拉美的渠道合作伙伴手里? 如何才能让海外客户在没有繁琐的对公流程的情况下完成付款? 如何才能在美元环境下管理周期性的应收账款,在本币环境下控制汇率风险? 这些问题,每一个都足以让创业者焦头烂额。

稳定币的价值,不在于它是一种“币”,而在于它是一条“轨道”。 当你把资金的进出、身份的校验、对账的回执、税务的留痕,都标准化到一条可审计的轨道上,你的跨境业务复杂度会显著下降。 就像铺设了一条数字化的“丝绸之路”,让你的资金可以自由地在全球流动。

稳定币的未来:基础设施互联互通

当然,稳定币的发行方会越来越多,各种各样的“稳定币”也会层出不穷。 但是,用户不会为每一个新的符号买单。 就像高速公路不会有几百个收费站一样。

Arianna 的直觉是:短期内会百花齐放,各种稳定币争奇斗艳; 但长期来看,一定会收敛到少数几个“有规模、有信誉、有生态位”的稳定币。 就像美元、欧元、日元一样,最终只有少数几种货币能够成为全球贸易的主要结算工具。

更进一步,前端的用户体验会越来越抽象化,用户几乎感觉不到自己使用的是哪种具体的稳定币,后端则由“轨道互联互通”自动完成清结算。 就像你用支付宝支付的时候,不需要关心商家使用的是哪家银行的 POS 机一样。

给中国 Web3 团队的建议:拥抱“稳定币原生化”

这就意味着,接下来对于稳定币方向的建设,团队不要把精力耗费在“我也要发一个”的冲动上,而应该关注更务实的设计。 比如,如何把你的业务流程、风控系统和财务系统,彻底“稳定币原生化”。 当你的产品能够天然地在美元计价、稳定币结算、链上对账的路径上跑起来,你的跨境效率和可信度,会在同类产品中直接拉开差距。

高净值投资者的视角:风险与机遇并存

对于高净值投资者而言,稳定币是一种新的现金管理工具,也是全球流动性的“低摩擦通道”。 你可以随时随地将资金转移到世界各地,而无需受到传统银行的限制。

但是,这并不等于没有风险。 在资产配置层面,给“流动性周转”和“对冲本币波动”预留一条链上轨道,是更面向未来的组合卫生。 简单来说,两条原则:小心选择交易对手方,分散托管和钱包; 把“合规可解释”作为第一约束,而不是最后补作业。 别想着一夜暴富,稳健才是王道。

Crypto × AI × DePIN:技术叠加的超级周期

Arianna 强调,真正的超级周期,往往不是单一技术驱动的,而是几条不同的技术曲线在同一个时间窗口里叠加共振。 就像一场完美的交响乐,需要各种乐器 harmoniously 配合,才能奏出动人的旋律。

而今天最清晰的组合,就是加密的去中心化激励机制,与 AI 的集中化算力和对数据的如饥似渴的需求,再叠加上 DePIN 的现实世界资源编排。

中国优势:硬件供应链与工程组织能力

把它翻译成中国创始人能够听懂的“人话”:我们在硬件供应链、制造与部署、边缘节点的工程组织上,有着几十年如一日的积累。 这就像我们的祖传秘方,别人想学都学不来。

如果你能够用稳定币把“贡献 – 度量 – 支付”这条链条打通,去激励真实世界的数据与资源上链,再把这些资源打包成 AI 能够消费的标准化产品(比如数据集、标注、带宽、存储、推理时间片),你就有机会打造出一个“供给侧平台”。

这可不是那种写在 PPT 里的“代币经济学”,而是实打实的运营学。 指标该如何定义? 反作弊机制如何设计? 结算频率如何确定? 争议该如何处理? 信用体系该如何建立? 这些都要 engineer it! 都要工程化!

可验证性:内容与商品互联网的“新水电煤”

另一条重要的脉络是“真实性”。 别再杞人忧天,觉得深伪内容有多可怕了。 真正可怕的,是那种无法验证的环境。 就像在一个假货横行的市场里,你根本不知道自己买到的是真货还是假货。

可验证的时间戳、生成路径、设备签名、操作主体的可追溯性,这些才是未来内容与商品互联网的“新水电煤”。 没有这些基础设施,整个数字世界都会变成一个巨大的谎言。

对于那些做品牌出海、二手交易、奢侈品流通的中国团队来说,这简直就是近在眼前的增量。 做那些“难而正确”的事情:把“真伪可验证”做成默认选项,而不是付费才能解锁的额外功能。

AI Agents:垂直深耕的“有限理性代理”

再来看看 AI Agents。 如果你把信用卡交给一个半成熟的 AI 代理,让它去“自助网购”,那简直就是对自己的钱包耍流氓。 但如果给它一个有额度限制、可以随时撤销、可以进行审计的钱包,让它在明确的策略范围内完成一组事务(比如订阅服务、购买 API、支付佣金),这才是现实可行的。

换句话说,“钱包即权限系统”。 真正的应用场景,不是那些被吹上天的“万能代理”,而是那些在垂直领域深耕的“有限理性代理”。 在一个强约束的业务领域里,用链上钱包把权限、预算、日志和交易对手方绑定起来,这才能发挥 AI Agents 的真正价值。

融资:回归基本功,避免“黄昏时刻的幻境”

2020-2021 年那波牛市,简直就是 Web3 圈的“大航海时代”。 随便写个白皮书,就能融到几百万美元; 发个推特,就能吸引无数投资人蜂拥而至。 很多 Web3 创业者都被这种“天上掉馅饼”的景象给迷惑了,以为融资就是这么容易。

Arianna 一针见血地指出:那不过是“黄昏时刻的幻境”,不是常态。 现在,我们该回归基本功了。

准备一份能打动投资人的商业计划书,诚实地呈现你的各项指标,把融资目标设定在一个保守但可以超额完成的位置。 宁可先融一轮合理的资金,把产品和用户做起来,再去滚雪球,也不要一开始就狮子大开口,要 5000 万美元,最后颗粒无收。

中国特色:先跑通底座,再谈融资

对于中国创始人来说,更现实的顺序是:先把底层基础设施跑通,再来谈融资。 就像盖房子,先要把地基打牢,才能往上盖楼。

第一,技术与产品的工程韧性要过硬。 性能如何? 风控如何? 可观测性如何? 可运维性如何? 这些都是硬指标,糊弄不了人。

第二,合规与政策路径要清晰。 KYC/AML 流程是否完善? 数据跨境分域如何处理? 资金和数据流是否可审计? 税务和发票是否能够闭环? 这些都是绕不过去的坎。

第三,可验证的商业闭环要形成。 是否有真实付费用户? 单位经济效益是否为正? 回款节奏是否稳定? 这些都是证明你不是在“空气创业”的关键。

在公开的叙述中,少谈“发币”,多做供给侧的基础设施建设。 比如,用 DePIN 把算力、带宽、传感数据标准化成可以计费的 API; 或者,用 RWA 把存量资产数字化,并嵌入合规的发行和清算流程。

等到这三件事都有了确凿的证据,再用里程碑式的分阶段融资来补充资本,而不是让融资牵着业务走。 别本末倒置了!

治理:常识比创新更重要

Web3 的世界,充满了各种天马行空的创新。 但在治理方面,往往是“常识”比“创新”更重要。

别想着搞什么 DAO 民主自治,动不动就全员投票。 在公司治理方面,效率才是王道。 该谁说了算,就得明确写在纸上。

五五开不是公平,是不作为。 就像两个和尚抬水喝,最后谁也喝不着。

股权分配、董事会席位、保留事项、归属期、悬崖期、创始人离任条款、知识产权归属… 这些东西听起来很枯燥,一点都不性感。 但每一条都决定了,你的公司能否度过第一次大风浪。

单人创始 vs. 合伙人:权责分明是关键

Arianna 甚至不回避“单人创始”的可取之处——至少不会和自己闹掰。 毕竟,家和万事兴嘛。

与其纠结“合伙人数量”,不如把“权责清单”和“冲突解决机制”写到位。 谁负责产品,谁负责市场,谁负责运营,都得清清楚楚。 如果意见不合,该如何解决,也要提前做好预案。

把最糟糕的情景预演清楚,才能在最好的时候跑得更快。 就像在战场上,做好最坏的打算,才能赢得最后的胜利。

竞争与扩张:掌握叙事权,应对增长危机

在 Web3 的世界里,抄袭几乎是家常便饭。 你的代码被 Fork 了,你的创意被借鉴了,你的模式被模仿了… 这简直是防不胜防。

被抄袭不是新闻,沉迷于和竞争对手“对线”才是。 把时间和精力浪费在口水战上,只会让你停滞不前。

Arianna 的方法是把叙事权抢回来:用更快的产品迭代速度、更亮眼的关键指标、更精彩的客户故事,去定义市场话题,而不是把流量拱手让给竞争对手。

叙事:持续交付的证据

对于中国 Web3 团队而言,尤其要补齐 PR 与传播的“基础设施”。 专业品牌团队、媒体白名单、KOL 倡导者、用户社群的产品教育、技术文档的透明度… 这些都是你掌握叙事权的关键。

叙事不是空洞的公关话术,而是你持续交付的证据。 就像一个厨师,每天都在精进自己的厨艺,用一道道美味佳肴来征服顾客的味蕾,而不是靠吹嘘自己的刀工有多么精湛。

增长:风控永远是第一位

增长失控既是好事,也是危机。 当用户涌入的速度超过了你的服务能力,你就会面临各种各样的问题。 服务器崩溃了,交易拥堵了,客服忙不过来了… 这简直就是一场灾难。

遇到这种情况,要像消防队员一样,分级处置。 首先,要保护资金安全和用户资产。 其次,要保证系统的可用性。 最后,再来优化用户体验。

必要的时候,可以采取限流措施、开通临时白名单、外包客服和风控,甚至快速扩容服务器,都是可以接受的折衷方案。 记住,风控永远是第一位。

把“灾备预案”写在风平浪静的时候,别等到上了热搜才开始临时抱佛脚。 这就像开车,要系好安全带,以防万一。

并购:情绪留给朋友圈,条款留给律师

并购是另一种信号。 传统巨头开始在加密领域寻找收购标的,行业内部的“拼图式并购”也开始出现。 这意味着,Web3 正在走向成熟。

理想的情况当然是你成为并购方,去整合产业链,扩大自己的版图。 但优秀的被并购,同样可能是对团队、用户和早期股东而言,最优的选择。 别死抱着“一定要做老大”的念头不放。

评估的标准很简单:战略是否契合? 能否提升用户价值? 团队能否延续? 是否尊重现有的技术路线?

把情绪留给朋友圈,把条款留给律师。 在商言商,别感情用事。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