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艾芬達的上市迷霧:三年等待,一場豪賭?
艾芬達,這家以衛浴毛巾架起家的企業,足足等了三年,歷經三次審核中止,才終於拿到那張夢寐以求的上市通行證。聽起來是不是很勵志?但等等,別急著鼓掌。財鯨眼(沒錯,就是我!)仔細扒了扒這家公司的招股書,發現這背後的故事,可沒那麼簡單。
想像一下,你是一家餐廳的老闆,生意看起來紅紅火火,但仔細一算,發現九成的客人都是靠打折吸引來的,而且食材還得從國外進口,匯率一波動,你就得跟著心驚膽跳。更慘的是,你砸了大把銀子做廣告,結果客人還是只認得隔壁老王的招牌菜。這,就是艾芬達現在面臨的窘境。
三年,對於一家企業來說,足以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三年等待,是艾芬達的涅槃重生,還是飲鴆止渴?這場豪賭,艾芬達真的準備好了嗎?讓我們一起撥開雲霧,看看這家公司的真面目。
血汗工廠鍍金術:外銷代工撐起的「衛浴界富士康」?
很多人覺得「上市」就像鍍金,但如果這層金只是薄薄一層,底下還是靠著廉價勞力和代工撐起來的,那這金,遲早是要掉的。
95%外銷依賴症:英國市場一咳嗽,艾芬達就要感冒?
數據會說話。艾芬達超過95%的營收來自海外市場,而且更誇張的是,光是英國一個國家,就貢獻了超過六成的收入!這簡直就是把雞蛋全放在一個籃子裡,還是放在一個隨時可能被脫歐風暴吹翻的籃子裡!
想像一下,萬一英國經濟衰退,或者中英關係出現什麼變故(誰知道呢,現在的世界變化太快了!),艾芬達的生意不就要直接腰斬?這種「單市場依賴症」,簡直比得了新冠還可怕!
匯率過山車:賺的都是紙上富貴?
更刺激的是,艾芬達還得每天提心吊膽地盯著匯率。畢竟,外銷生意都是用外幣結算的,匯率一波動,辛辛苦苦賺來的錢,可能就這樣蒸發了。過去三年,艾芬達光是匯兌損失,就損失了上千萬人民幣!
這就像坐雲霄飛車,刺激是刺激,但一不小心,就會被甩出去。賺的錢看似很多,但扣掉匯率損失,可能根本沒剩多少。這種「紙上富貴」,真的能讓投資人安心嗎?
自有品牌夢魘:千萬廣告費打水漂,消費者根本不買單?
別以為只有外銷代工才有問題,艾芬達的自有品牌之路,簡直可以用「慘不忍睹」來形容。砸了那麼多錢,結果消費者根本不領情,這錢,是不是丟到水裡還能聽個響?
新三板的滑鐵盧:國內市場,真的進不去?
早在2015年,艾芬達就雄心勃勃地想借著新三板上市的東風,殺回國內市場。結果呢?這麼多年過去了,國內市場還是那塊啃不動的硬骨頭。2024年,自有品牌的收入,竟然創下了近6年來的最低點!這簡直就是一場滑鐵盧,輸得一敗塗地。
品牌價值在哪裡?別人的品牌,才是真香?
更諷刺的是,艾芬達明明花了那麼多錢做廣告,但消費者還是只認得那些國際大牌。這就像你辛辛苦苦種了一棵樹,結果果子都讓別人摘走了。品牌價值在哪裡?消費者為什麼不買你的帳?這恐怕是艾芬達最需要反思的問題。
一句話,艾芬達的自有品牌之路,就是一部血淚史。燒錢、虧損、原地踏步,這就是這家公司在國內市場的真實寫照。別人的品牌,才是真香?這句話,恐怕深深刺痛了艾芬達的心。
財報煉金術:政府補助撐場面,真實獲利慘不忍睹?
上市公司的財報,就像魔術師的帽子,表面光鮮亮麗,但裡面藏了多少秘密,只有他們自己知道。艾芬達的財報,也不例外。仔細研究你會發現,這家公司的獲利,很大程度上是靠政府補助撐起來的!
數字遊戲:淨利潤的魔術,你信幾分?
2023年,艾芬達的歸母淨利潤,同比大增76%,聽起來是不是很厲害?但等等,魔術要開始了。如果你把政府補助和廠房搬遷的收益扣掉,你會發現,實際的扣非歸母淨利潤,竟然比2022年還下降了!這簡直就是一場數字遊戲,玩得投資人團團轉。
一次性收益:搬廠房、賣家產,能撐多久?
更可怕的是,艾芬達的獲利,還有一部分來自於「一次性收益」,比如賣廠房、搬遷補償等等。這些錢,就像天上掉下來的餡餅,吃一次就少一次。靠賣家產過日子,能撐多久?這恐怕是艾芬達需要認真思考的問題。
一句話,艾芬達的財報,充滿了「水分」。政府補助、一次性收益,這些都只是曇花一現。如果沒有真實的業務增長,再好看的財報,也只是空中樓閣。
社保風暴:四分之一員工的權益,誰來守護?
一家企業的良心,不僅體現在產品的品質上,更體現在對待員工的態度上。如果一家公司連員工的基本權益都無法保障,那它的上市,又有什麼意義?
法律邊緣:失地險、退休返聘,真能省錢?
艾芬達為了節省成本,竟然有四分之一的員工沒有足額繳納社保!他們辯解說,一部分員工參加了失地險,一部分是退休返聘人員,不用繳納。但這種說法,真的站得住腳嗎?
要知道,失地險的保障範圍有限,而且退休返聘人員也應該按照規定繳納工傷保險。艾芬達的做法,無疑是在法律的邊緣試探,為了省錢,犧牲員工的權益,實在是讓人不齒。
隱藏成本:上市之後,誰來埋單?
更重要的是,如果艾芬達被要求補繳社保,這將會增加1100萬到1300萬元的成本!這筆錢,相當於2024年扣非淨利潤的9%到11%。上市之後,誰來為這筆隱藏的成本買單?是股東,還是消費者?
一句話,艾芬達的社保問題,不僅關乎員工的權益,更關乎公司的社會責任。如果一家公司連最基本的道義都做不到,那它的上市,就是對市場的褻瀆。
應收帳款炸彈:營收增長的假象,還是另有隱情?
營收增長,聽起來是好事,但如果這增長是靠「賒銷」堆起來的,那這增長,就像一顆不定時炸彈,隨時可能爆炸。
客戶至上?還是飲鴆止渴?
今年上半年,艾芬達的應收帳款及票據,同比增長了16.8%,增速竟然超過了營收的增速!更誇張的是,應收帳款佔營收的比例,從2022年的41.43%,一路飆升到現在的61.71%!這意味著,艾芬達的生意,越來越多的都是「先欠著」。
為了討好大客戶,給予更長的帳期,這聽起來很「客戶至上」,但實際上,卻是在飲鴆止渴。如果客戶遲遲不付款,或者乾脆破產倒閉,那艾芬達的錢,可就真的要打水漂了。
壞帳風險:上市之路,暗藏危機?
應收帳款過高,意味著壞帳的風險也在增加。一旦出現大面積的壞帳,艾芬達的利潤,就會受到嚴重的侵蝕。上市之路,暗藏危機,這絕不是危言聳聽。
一句話,艾芬達的應收帳款問題,就像懸在頭頂的一把劍,隨時可能掉下來。如果不能有效控制應收帳款的風險,那它的上市,就充滿了不確定性。
研發的貧瘠:專利數量虛胖,技術含量不足?
在科技日新月異的時代,研發能力就是企業的生命線。如果一家公司只會抄襲模仿,沒有自己的核心技術,那它終將被時代所淘汰。艾芬達的研發,就存在著這樣的隱憂。
外觀設計的迷思:美貌重要,還是內在更關鍵?
艾芬達擁有不少專利,但仔細一看,你會發現,其中近八成都是外觀設計專利!這就像一個花瓶,外表光鮮亮麗,但裡面卻空空如也。美貌固然重要,但內在更關鍵。如果沒有技術的支撐,再好看的外觀,也只是空中樓閣。
標準制定者?還是被架空的傀儡?
更讓人擔憂的是,艾芬達的研發投入,明顯不足。研發費用率不僅低於同行業的平均水平,而且還在逐年下降!雖然它牽頭起草了國內首個電熱毛巾架團體標準,但這個標準並非技術標準。如果國際標準出爐,艾芬達的先發優勢,很可能被稀釋。
一句話,艾芬達的研發能力,亟待提升。如果不能加大研發投入,建立技術壁壘,那它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將難以立足。
擴產的豪賭:翻倍產能,誰來消化?
上市募資,擴大生產,這本來是企業發展的正常步驟。但如果市場需求沒有同步增長,盲目擴產,只會導致產能過剩,庫存積壓,最終拖垮企業。
庫存壓力:賣不出去,就只能堆著?
艾芬達這次IPO募資,主要就是為了擴大產能,計劃投入數億元,將衛浴毛巾架的產能翻倍!但問題是,他們現在的庫存,已經高達2.06億元,佔營收的近20%!
在這種情況下,還要把產能翻倍,這不是明擺著要讓庫存越堆越多嗎?賣不出去,就只能堆在倉庫裡,變成呆滯庫存,最終變成一堆廢品。
折舊陷阱:規模越大,虧損越多?
更可怕的是,擴大產能,意味著要投入更多的設備,廠房,這會導致折舊費用大幅增加。艾芬達的折舊基數,可能會從不足5億元,增加到超過10億元!
如果銷量沒有同步增長,那利潤就會被折舊費用大幅壓縮。規模越大,虧損越多,這就是所謂的「規模不經濟」。
一句話,艾芬達的擴產計劃,充滿了風險。如果不能有效拓展市場,消化新增產能,那它的上市,就可能變成一場災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