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I算力狂潮下的液冷逆袭:一场数据中心的军备竞赛?
七月行情回顾:算力概念股的疯狂与理性
七月,那真是一个让人肾上腺素飙升的月份!海外一众AI大模型争相发布,美股科技巨头财报也集中轰炸市场。这双重Buff加持下,海外算力产业链直接起飞。要说这其中业绩最稳的,还得是算力领域的那些硬家伙:服务器、PCB板、光模块,各个都是身价暴涨。就拿服务器板块的工业富联来说,7月以来累计涨幅高达131%!这数字,简直让人怀疑人生。再看看PCB板的鹏鼎控股和光模块的新易盛,同期涨幅也分别达到了66%和100%。
但这波涨势,是真材实料的价值发现,还是纯粹的资本炒作?说实话,我个人觉得,这里面既有AI带来的真实需求增长,也有不少资金在浑水摸鱼。毕竟,股市嘛,不就是有人欢喜有人愁?但不管怎么说,算力作为AI的基础设施,未来只会越来越重要。这一点,毋庸置疑。
市场新宠:液冷技术,AI浪潮下的制胜法宝?
在算力概念股一片飘红的背景下,市场开始积极寻找新的投资方向。而液冷技术,作为与AI浪潮深度绑定的核心板块,凭借着清晰的技术趋势和加速落地的行业进展,成为了当前市场关注的新焦点。这年头,谁要是手里没点液冷的概念,都不好意思说自己是搞AI的。为啥?因为AI芯片的功耗实在是太恐怖了!传统的风冷散热,早就Hold不住了。要想让AI跑得更快、更稳,就必须得上液冷。这就像给跑车装上更好的引擎,才能在赛道上驰骋。
行业前瞻:2025,液冷技术从0到1的跃迁之年?
广东博众分析指出,液冷板块近期迎来多重利好,商业化进程提速,技术路线也逐渐清晰。而2025年,更是被视为液冷技术从0到1突破的关键元年。在产业升级和技术迭代的双重驱动下,液冷有望成为AI产业下一阶段发展的核心主战场。这话听起来有点玄乎,但仔细想想,也确实有道理。AI的发展,离不开算力的支撑;算力的提升,又离不开散热技术的进步。而液冷,恰恰就是解决散热问题的最佳方案。所以,说液冷是AI的“幕后英雄”,一点也不为过。未来几年,液冷市场肯定会迎来爆发式增长。至于谁能在这场盛宴中分得一杯羹,就看各自的本事了。
海外液冷巨头业绩井喷:是真材实料还是资本炒作?
Vertiv业绩超预期:液冷需求的持续高涨,还是饮鸩止渴?
要说这液冷概念股里,最近风头最劲的,当属海外巨头Vertiv。7月30号,人家发布了2025年第二季度财报,营收直接干到了26.38亿美元,比之前的预期高出了整整2.88亿美元!更牛的是,Vertiv还同步上调了2025财年的各项核心指标,营收预期从原来的93.25-95.75亿美元,直接飙升到99.25-100.75亿美元。订单量也是稳步增长,过去12个月的订单规模同比暴涨11%。
这数据,简直亮瞎我的眼!但冷静下来想想,这业绩暴涨,到底是AI浪潮推动的真实需求,还是资本市场吹起来的泡沫?说实话,我有点担心。毕竟,股市里最怕的就是“讲故事”。如果液冷技术最终无法真正落地,或者成本过高导致无法大规模应用,那这些业绩增长,很可能就是昙花一现。当然,我更希望Vertiv是真材实料,能够引领液冷行业走向辉煌。
产业加速落地:液冷技术,从概念走向现实的最后一公里?
除了Vertiv的业绩之外,近期还有不少关于液冷技术落地的消息。比如,适配液冷技术的交换机、GPU等核心产品密集推出,液冷领域的变化事件层出不穷。配备液冷散热方案,正逐渐成为算力产业链的主流发展趋势。这说明什么?说明液冷技术,正在从概念走向现实!
在COMPUTEX2025展会上,英伟达发布了全新的GB300 NVL72平台,这个平台采用了全液冷机架式设计,集成了72个Blackwell Ultra GPU和36个基于Arm架构的Grace CPU,并且专门针对测试时间扩展推理场景进行了优化。7月初,CoreWeave已经接收并部署了全球首批基于GB300 NVL72的AI服务器系统,标志着GB300系列产品正式进入商用阶段,AI数据中心已经迈入了系统级液冷创新的新阶段。
这些消息,无疑给液冷行业打了一剂强心针。但同时,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液冷技术,不仅仅是散热方案的升级,更是整个数据中心基础设施的革命。要实现真正的落地,还需要解决成本、兼容性、可靠性等一系列问题。这最后一公里,注定不会平坦。
液冷背后的底层逻辑:一场功耗与政策的双重博弈
GPU功耗飙升:风冷散热已死,液冷当立?
话说回来,液冷技术为啥突然这么火?说白了,就是因为GPU的功耗实在太可怕了!以前的GPU,几百瓦就顶天了,风冷散热还能勉强Hold住。但现在的AI芯片,动不动就上千瓦,甚至几千瓦。你让风扇怎么吹?吹到天荒地老也降不下来啊!
举个例子,英伟达每代芯片升级,功耗都会增加300-400W。B200单芯片功耗更是达到了1000W!从这个型号开始,液冷就成了标配。单机柜功率达到35KW时,液冷需求显著提升;AI大模型训练则要求多卡互联以实现计算效率最大化,英伟达的GB200 NVL72单机柜搭载72张GPU,功率达140KW,下一代Rubin或采用288卡设计,将持续推动液冷成为AI服务器散热标配。这说明什么?说明风冷散热,真的要凉凉了!液冷,才是未来!
PUE政策紧箍咒:逼出来的液冷革命?
除了功耗之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PUE政策。PUE,也就是能源利用效率,是衡量数据中心节能水平的重要指标。为了实现节能减排的目标,各国都出台了越来越严格的PUE限制政策。中国要求2025年新建大型数据中心PUE低于1.3,“东数西算”工程对八大节点数据中心更是提出了更严格的要求(西部≤1.2、东部≤1.25);美国要求新建数据中心PUE低于1.4,老旧改造低于1.5。这相当于给数据中心戴上了“紧箍咒”,逼着大家想方设法降低能耗。
而液冷技术,恰恰就是降低PUE的有效手段。根据《绿色节能液冷数据中心白皮书》,液冷设备替代空调后,能耗占比降至9%,数据中心PUE可稳定控制在1.2以下。这对于那些需要满足PUE政策的数据中心来说,简直就是救命稻草!所以说,PUE政策的收紧,也在倒逼液冷技术的落地。这年头,想省电,就得上液冷!
液冷产业链全景图:海外巨头独领风骚,国产势力能否弯道超车?
液冷数据中心产业链拆解:谁是弄潮儿,谁在裸泳?
要说这液冷数据中心的产业链,那可真是环环相扣,复杂得很。从上游的液冷零部件,到中游的液冷服务器和基础设施,再到下游的数据中心用户,每个环节都有玩家参与。机柜液冷作为完整的系统解决方案,具备此类能力的企业将更具竞争优势,同时零部件厂商也在加速推进认证进程。
上游核心零部件包括冷板、UQD(快速连接器)、Manifold(歧管)、CDU(冷却液分配单元)、连接器、电磁阀、TANK(储液罐)等;中游以浪潮、联想等服务器制造商,以及曙光数创、英维克、申菱股份等液冷解决方案提供商为核心;下游主要覆盖互联网厂商、三大运营商、政府及科研院所等机构。这其中,海外巨头如Vertiv、Schneider Electric等,凭借着技术积累和品牌优势,占据了产业链的上游和中游,可以说是“躺赢”的节奏。
那国产势力呢?说实话,目前在高端液冷领域,我们和海外巨头还有一定的差距。但在一些细分领域,比如冷板、CDU等零部件方面,已经涌现出了一批有实力的企业。而且,国内市场需求巨大,政策支持力度也很大,这为国产液冷企业提供了弯道超车的机会。但想要真正赶超海外巨头,还需要在技术创新、产品质量、品牌建设等方面下苦功夫。毕竟,科技竞争,靠的是真本事,不是吹牛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