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金新能科创板闯关:高增长下的隐忧与挑战

泰金新能科创板闯关:高增长下的隐忧与挑战

前哨:泰金新能科创板闯关,是真材实料还是资本游戏?

各位看官,且容我先潑一盆冷水。2025年8月29日,上海證券交易所的審核委員會要開會審議西安泰金新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泰金新能”)的上市案,這家公司瞄準的是科創板。號稱專注於高端綠色電解成套裝備、鈦電極,以及金屬玻璃封接製品的研發、設計、生產和銷售,產品應用領域涵蓋大型計算機、5G高頻通信、消費電子、新能源汽車、綠色環保、鋁箔化成、濕法冶金、氫能,甚至還扯上了航天軍工!聽起來是不是很厲害?簡直是站在科技的最前沿。

但各位別急著鼓掌,咱們得仔細瞧瞧,這到底是真金不怕火煉,還是資本市場上的一場華麗冒險?

泰金新能打出的旗號是“替代進口、填補空白、解決急需”,聚焦“綠色電解技術”、“旋壓成形技術”、“表面塗層技術”、“密封連接技術”四大創新,構建綠色電解成套整體解決方案、高性能電極材料和密封連接解決方案三大業務板塊。說白了,就是想在綠色低碳領域分一杯羹。他們還聲稱,通過關鍵材料創新、結構創新,打破國外壟斷和技術封鎖,掌握了高端銅箔生產用陰極輥的多項關鍵核心技術,解決了行業“卡脖子”問題。這話聽起來擲地有聲,但實際情況真有這麼美好嗎?

本次衝擊上市,泰金新能計劃募集近10億人民幣,用於綠色電解用高端智能成套裝備產業化項目、高性能複合塗層鈦電極材料產業化項目和企業研發中心建設項目。值得玩味的是,他們在最新的招股說明書中,悄悄取消了原計劃用於補充流動資金的1.3億人民幣融資。這葫蘆裡賣的什麼藥?是資金鏈真的緊張到需要上市來輸血,還是另有隱情?

接下來,我將從多個角度,抽絲剝繭地分析泰金新能的財務數據、科創成色和募投項目的風險,看看這家公司到底有沒有真本事,還是只是在資本市場上講故事圈錢。各位,準備好一起探秘了嗎?

一場豪賭:千鈞一髮的上市之路

泰金新能這次衝擊科創板,在我看來,簡直就是一場豪賭。賭的是什麼?賭的是他們能否在高負債、低現金流的困境下,靠著資本市場的輸血,殺出一條血路。但這種賭博,最終買單的會是誰?是股民,還是他們自己?

高歌猛進的營收背後:現金流的窘境

先來看看泰金新能的營收數據。2022年到2024年,他們的營業收入分別是10億、16.7億和21.9億人民幣,三年複合增長率高達47.78%。扣除非經常性損益後歸屬於母公司所有者的淨利潤,也從8763萬增長到1.83億人民幣,複合增長率達到44.63%。這數據,簡直亮瞎眼!

但等等,魔鬼往往藏在細節裡。仔細一看,泰金新能經營活動產生的現金流量淨額,卻呈現出不斷下降的趨勢,分別是2.36億、2.1億,到2024年竟然變成了-4705萬人民幣!這意味著什麼?意味著他們賺到的錢,並沒有真正流入口袋,反而越賺越缺錢!

截至2024年末,泰金新能的賬上雖然還有3.3億人民幣的貨幣資金,但同時背負著高達4.84億人民幣的有息債務。這現金流的狀況,簡直可以用“捉襟見肘”來形容。

負債累累:一場高風險的豪賭?

更令人擔憂的是,泰金新能的資產負債率簡直高得嚇人。報告期內,他們的資產負債率分別高達91.35%、92.04%和84.86%,而同行業可比公司的平均值只有61.19%、59.17%和59.21%。這意味著什麼?意味著他們的錢,大部分都是借來的,一旦經營出現問題,很容易陷入債務危機。

在高負債率和低償債能力的雙重壓力下,泰金新能如何擺脫財務和資金困境?他們把希望寄託於資本市場,希望通過直接融資來實施公司戰略,增強償債能力和抗風險能力。但這種做法,在我看來,無異於飲鴆止渴,把風險轉嫁給了股民。

如果泰金新能的根本運營模式不改變,如此高的經營風險,最終只會讓企業陷入更深的泥潭。這場豪賭,勝算又有多少呢?

應收賬款的迷霧:業績增長的隱憂?

除了現金流和負債率的問題,泰金新能的應收賬款也讓人捏一把冷汗。2024年末,他們的應收賬款及合同資產同比增長了34.22%,高於營收增速的19.99%。即使拉平到整個報告期來看,泰金新能的應收賬款三年複合增長率也達到了50.05%,超過了同期營收複合增長率的47.78%。

這意味著什麼?意味著他們的銷售額雖然在增長,但收回來的錢卻越來越少,大量的資金被積壓在應收賬款中。如果這些應收賬款無法及時收回,很可能會變成壞賬,直接影響公司的盈利能力。

泰金新能的業績增長,到底是建立在真實的市場需求之上,還是靠著放寬信用政策來刺激銷售?這背後,隱藏著怎樣的風險?這些問題,都需要我們進一步探究。

科創成色幾何?一場關於創新的拷問

泰金新能這次要上的是科創板,科創板啊!這三個字可不是隨便說說的,它代表的是科技創新,代表的是硬實力。但泰金新能的科創成色,到底有多少呢?這恐怕要打上一個大大的問號。

高新技術企業的“速成”?

根據披露的信息,泰金新能的母公司和子公司賽爾電子都取得了高新技術企業的證書。這聽起來不錯,但仔細一看,卻發現其中的貓膩。

報告期內,泰金新能的研發費用率分別只有3.74%、2.91%和3.27%。不僅持續低於同行業可比公司同期5.33%、5.80%和7.25%的水平,而且在2023年度,他們的研發費用率更是低於高新技術企業認定的標準!按照規定,最近一年的銷售收入大於2億元的情況下,研發費用占比應大於3%。而泰金新能母公司取得高新技術企業證書的時間,恰恰是在2024年12月。

這就有點意思了,泰金新能這高新技術企業的認定,到底是怎麼取得的?難道是靠著什麼“特殊渠道”?還是趕在年底突擊增加研發投入,勉強達標?

更讓人覺得諷刺的是,報告期內,泰金新能累計研發費用為1.58億元。而本次擬募集資金的項目中,企業研發中心建設項目募集資金投入額就達到了1.53億元。這意思是說,他們準備把過去三年所有的研發投入,都用在建一個研發中心上?這研發中心建好之後,真的能帶來技術上的突破嗎?還是只是為了應付科創板的審核?

專利風波:科創底色的質疑?

如果說研發投入不足還只是小問題,那麼接下來的專利風波,則直接動搖了泰金新能的科創根基。

報告期內,泰金新能有12項專利被自然人趙亞峰於2024年8月申請宣告無效,其中7項專利被宣告無效,5項專利維持有效。這可不是什麼小事,一家科創企業的核心競爭力,就在於它的專利技術。而泰金新能竟然有這麼多專利被宣告無效,這說明了什麼?

雖然泰金新能在問詢函中宣稱影響不大,但這種說法,在我看來,簡直是自欺欺人。7項技術被宣告無效,是否會導致後期相關技術使用糾紛的風險?抑或是泰金新能核心產品的專利本就不牢靠?這些問題,都讓人對他們的科創實力產生懷疑。

泰金新能衝擊的可是科創板啊!這樣的事件和研發投入,多多少少會給他們在科創屬性上帶來不小的負面影響。他們的科創底色,到底有多深?這恐怕需要監管部門和投資者擦亮眼睛,仔細甄別。

產能利用率的冰與火:募投項目的隱患

說完了財務和科創,我們再來看看泰金新能的產能利用率和募投項目。這兩個方面,一個是反映公司現有的經營狀況,一個是描繪公司未來的發展藍圖。但如果把這兩者放在一起看,就會發現一些耐人尋味的矛盾。

冰冷的現實:產能利用率下滑

作為泰金新能的主要產品,陰極輥、生箔一體機和鈦電極的產能利用率,在2024年度都出現了明顯的下滑。陰極輥的產能利用率從2023年度的98.63%驟降至46.05%,生箔一體機從85.67%降至18.23%,鈦電極從95.08%降至68.63%。

這意味著什麼?意味著他們的產品賣不出去了!市場需求萎縮,或者產品競爭力下降,導致產能大量閒置。這對於一家製造企業來說,無疑是一個非常糟糕的信號。

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是行業整體下行,還是泰金新能自身的問題?這些問題,都需要公司給出合理的解釋。

炙熱的野心:募投項目的風險

與此同時,泰金新能卻計劃大舉擴張產能,通過本次募投項目,投入巨額資金用於“綠色電解用高端智能成套裝備產業化項目”和“高性能複合塗層鈦電極材料產業化項目”。

其中,“綠色電解用高端智能成套裝備產業化項目”計劃投資7.61億元,“高性能複合塗層鈦電極材料產業化項目”計劃投資4.82億元。這兩個項目加起來,總投資額超過12億元!

更值得注意的是,“綠色電解用高端智能成套裝備產業化項目”已經取得了整體募投項目約189畝中的156畝的土地使用權,剩餘部分正在推進取得中。這說明他們擴張的決心非常堅定。

但問題是,在現有產能利用率如此低下的情況下,貿然擴張產能,真的明智嗎?如果市場需求沒有明顯改善,新增產能只會進一步加劇產能過剩的局面,導致資源浪費和虧損。

泰金新能的募投項目,到底是為了滿足真實的市場需求,還是為了迎合資本市場的炒作?這其中,隱藏著巨大的風險。

結語:泰金新能的未來猜想

各位看官,到了最後,我們來大膽猜想一下泰金新能的未來。這家公司,到底是會在科創板上大放異彩,還是會曇花一現,最終黯然退場?

從目前的狀況來看,泰金新能面臨著諸多挑戰。財務方面,高負債、低現金流、應收賬款高企,這些都是懸在他們頭上的達摩克利斯之劍。科創方面,研發投入不足、專利風波不斷,讓他們的科創成色大打折扣。經營方面,產能利用率下滑,募投項目風險重重,都給他們的未來發展蒙上了一層陰影。

但泰金新能也並非沒有機會。如果他們能夠有效改善財務狀況,加大研發投入,提升產品質量和競爭力,或許還有機會在市場上站穩腳跟。更重要的是,他們需要改變過去那種急功近利、盲目擴張的發展模式,更加注重內生增長和可持續發展。

當然,最終的結果,還要取決於市場的選擇。如果泰金新能的產品和技術能夠得到市場的認可,他們的股價自然會水漲船高。但如果他們的產品和技術無法滿足市場需求,或者他們的經營管理出現問題,那麼他們的股價也可能會一落千丈。

總之,泰金新能的未來充滿了不確定性。這是一場高風險的投資,需要投資者仔細評估,謹慎決策。而對於泰金新能來說,上市只是第一步,更重要的是如何在上市之後,真正實現可持續發展,為股東創造價值。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