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伏產業鏈的驚天逆轉:從血拼價格到『優質優價』?
嘿,各位看官,最近光伏圈可不太平靜。別再只盯著那些矽片矽料了,現在連光伏組件都開始漲價了!含稅含運均價都敢往上調,幅度還不小,0.3%到1.5%不等。這年頭,漲價就是王道?
矽片、矽料聯袂漲價,這背後的水有多深?
話說回來,矽片漲價也不是一天兩天的事兒了。SMM的數據顯示,7月10號那天,組件價格就開始蠢蠢欲動。更有甚者,市場消息傳來,好幾家矽片企業直接把報價抬高了8%到11.7%。這漲幅,簡直比坐火箭還快!
不過,別以為漲價是隨便喊喊。據業內人士透露,這次矽片漲價的罪魁禍首,還是上游的矽料。矽料價格上漲,成本壓力自然向下傳導,矽片企業當然要跟著漲。但問題來了,下游的電池環節真的能接受嗎?這可要打個大大的問號。
組件廠含淚漲價:成本轉嫁還是另有玄機?
組件廠的日子也不好過啊!上游成本蹭蹭往上漲,他們也只能硬著頭皮跟著漲。但漲價的背後,真的是單純的成本轉嫁嗎?我看未必。
申港證券的劉寧就一針見血地指出,現在光伏行業最重要的是破除“內卷式”競爭,從“價格血拼”向“優質優價”轉型。這話說得好!以前大家為了搶市場,殺價殺到血本無歸,最後誰都沒撈著好處。現在,大家終於意識到,只有提高產品質量,才能真正擺脫困境。
2026年供需反轉?別鬧了,現在是神仙打架!
國聯民生證券的張磊預計,光伏供需關係可能在2026年出現實質性改善,2027-2028年陸續恢復到合理供需比。呵呵,這預測聽聽就好。光伏行業的變數太多了,誰能真正預測未來?
現在的局勢,簡直就是神仙打架。一邊是技術革新,N型電池、鈣鈦礦電池等等,新技術層出不窮;另一邊是政策博弈,各國的貿易保護主義抬頭,關稅壁壘越來越高。在這種情況下,誰能笑到最後,還真不好說。
上市公司的小九九:誰在渾水摸魚,誰是真材實料?
最後,我們再來看看上市公司。澤潤新能,專門提供光伏組件接線盒產品。通威股份,全球高純晶矽和太陽能電池的龍頭企業。這些企業,在這次漲價潮中,扮演著什麼角色?
有些企業,可能只是想趁機撈一筆,渾水摸魚;但有些企業,卻是真材實料,有技術、有產品、有市場。在這個行業裡,擦亮眼睛,才能看清真相。
總之,光伏產業鏈的這場漲價風波,背後隱藏著太多的故事。價格戰、技術戰、政策戰,各種因素交織在一起,讓這個行業充滿了變數。未來的路,誰也說不准,只能走一步看一步了。
華為智駕狂飆30億公里:L3時代真的要來了?
各位看官,最近華為在智能駕駛領域可是風頭正勁啊!30億公里,這數字聽起來就讓人覺得不可思議。難道說,我們真的要迎來L3自動駕駛的時代了嗎?
30億公里背後:華為的野心與底氣
華為常務董事余承東在“享界品牌之夜”上放出豪言,截至2025年7月7日,鴻蒙智行輔助駕駛總里程超過30.37億公里,平均每天超過1000萬公里。這數據,簡直可以用“恐怖”來形容。
30億公里,這不僅僅是一個數字,更是華為在智能駕駛領域的技術積累和實力展現。要知道,自動駕駛是一個高度依賴數據和算法的領域,數據越多,算法才能越精準,駕駛才能越安全。華為能取得這樣的成績,足以證明其在技術上的領先地位。
L3落地前的最後一哩路:政策法規的呼喚
余承東還表示,智能輔助駕駛使開車變得輕鬆,華為已為L3級自動駕駛能力做好了準備,期待L3的制度和法規早日到來。這句話,說出了所有智能駕駛廠商的心聲。
技術已經成熟,但政策法規還沒跟上,這就像一個跑車手,已經準備好了衝刺,但賽道還沒修好。L3自動駕駛的落地,需要政府、企業、社會各方面的共同努力,才能真正實現。
誰在蹭熱度?誰是真夥伴?華為智駕生態鏈大揭秘
華為在智能駕駛領域的合作夥伴眾多,但誰是真夥伴,誰只是想蹭熱度?這需要我們仔細分辨。
同興達與華為的合作涉及液晶顯示模組和光學攝像頭模組,多年來保持密切合作。南威軟件的鴻鵠智駕解決方案,則偏向於教學、實訓場景。這些合作,有的深入,有的淺嘗輒止,需要我們仔細研究。
自動駕駛的2025:是黃金時代還是泡沫幻滅?
中商產業研究院分析師預測,2025年全球自動駕駛市場規模將達2738億美元。華創證券也認為,2025年或成智駕行業分水嶺。但問題是,這個預測真的靠譜嗎?
自動駕駛行業的發展,充滿了不確定性。技術瓶頸、政策限制、安全隱患,都可能成為阻礙其發展的因素。2025年,究竟是自動駕駛的黃金時代,還是泡沫幻滅的開始?讓我們拭目以待。
工信部出手!車企拖欠中小企業貨款的末日?
各位看官,這年頭,中小企業的日子不好過啊!不僅要面對市場競爭的壓力,還要提防大企業拖欠貨款。不過,現在工信部終於出手了!這是不是意味著,車企拖欠中小企業貨款的末日要來了?
60天賬期承諾:一場遲來的正義?
此前,一汽、東風、廣汽、吉利、長安、比亞迪、奇瑞、小鵬、賽力斯、小米等車企紛紛發表聲明,將供應商支付賬期統一至60天內。這份承諾,對於中小企業來說,簡直就是一場遲來的正義。
要知道,賬期越長,中小企業的資金壓力就越大,甚至可能因此倒閉。60天賬期,雖然不能完全解決問題,但至少能讓中小企業喘口氣。
應收款項大解放:零部件廠商的春天來了?
民生證券崔琰表示,2024年合計應收款項規模在3,295億元,假設所有公司賬期均縮短至60天,預計帶來應收款項降低1,077億元,按照3%銀行貼現率,預計帶來利潤增長32億元。這數據,聽起來就很誘人。
應收款項降低,意味著零部件廠商的資金壓力減輕,可以將更多的資金投入到研發和生產中,提高產品競爭力。這對於整個汽車產業鏈來說,都是一件好事。
供應鏈穩定性提升:中國車企全球化的加速器?
縮短賬期,不僅可以減輕中小企業的資金壓力,還可以增強供應鏈的穩定性。供應鏈穩定,意味著車企可以更加放心地進行生產和銷售,在全球市場上更具競爭力。
中國車企想要走向全球,必須建立穩定、高效的供應鏈。縮短賬期,就是提升供應鏈穩定性的重要一步。
小心!賬期縮短的背後:誰在偷笑,誰在哭泣?
當然,賬期縮短也並非完美無缺。對於一些實力較弱的車企來說,縮短賬期可能會增加其資金壓力,甚至影響其正常運營。
在這個過程中,誰在偷笑,誰在哭泣?這需要我們仔細觀察。只有那些真正有實力、有擔當的車企,才能在這個變革中脫穎而出。
總之,工信部出手,車企承諾縮短賬期,這對於中小企業來說,無疑是一個好消息。但這仅仅是開始,要真正解決中小企業的困境,還需要更多的努力。
6G競賽白熱化:萬物智聯的未來,誰能搶佔先機?
各位看官,5G的熱度還沒完全散去,6G的戰鼓已經敲響!全球各國都在摩拳擦掌,準備在下一代通信技術的競賽中一決高下。這不僅僅是技術的比拼,更是國家實力、產業布局的較量。萬物智聯的未來,究竟會掌握在誰的手中?
5G還沒玩夠,6G就來了?技術狂飆的背後是什麼?
說實話,5G現在的應用,除了網速快一點,似乎並沒有給我們的生活帶來翻天覆地的變化。但是,6G可不一樣,它的目標是實現真正的“萬物智聯”。
更高的速率、更低的延遲、更大的連接規模,這些都是6G的基本要求。更重要的是,6G還要實現空天地海一體化、通感算智融合,讓通信技術無處不在,無所不能。技術狂飆的背後,是人類對未來的無限遐想。
空天地海一體化:6G的終極野心?
所謂“空天地海一體化”,就是將衛星通信、地面通信、海洋通信等各種通信方式融合在一起,形成一個無縫覆蓋的全球通信網絡。無論你身在何處,都能享受到高速、穩定的通信服務。
這聽起來很科幻,但卻是6G的終極目標。想想看,如果我們真的能實現空天地海一體化,那將會給我們的生活帶來怎樣的改變?無人駕駛、遠程醫療、智慧城市,這些都將成為現實。
誰是6G時代的弄潮兒?設備商、晶片商的機會來了!
6G的發展,將會帶動整個通信產業鏈的升級。設備商、晶片商、運營商,都將迎來新的發展機遇。誰能在6G時代搶佔先機,誰就能成為行業的領導者。
例如,通宇通訊在5.5G、6G的天線領域已有相關技術積累;銳捷網絡於2024年發布的新一代Wi-Fi 7旗艦放裝型無線AP產品,前瞻性布局了6G頻段。這些企業,或許就是未來6G時代的弄潮兒。
6G概念股:是真金白銀還是曇花一現?
隨著6G概念的火熱,A股市場上也出現了一批6G概念股。但是,這些概念股究竟是真金白銀,還是曇花一現?這需要我們仔細甄別。
有些企業,可能只是蹭蹭熱度,並沒有真正的技術實力;而有些企業,則是在默默耕耘,積累了大量的技術儲備。投資6G概念股,一定要擦亮眼睛,選擇那些真正有實力的企業。
總之,6G的競賽已經開始,這不僅僅是技術的較量,更是戰略的博弈。在這個過程中,誰能搶佔先機,誰就能贏得未來。
液冷數據中心:算力爆炸時代的救命稻草?
各位看官,算力需求就像脫韁的野馬,一路狂奔,功耗也是水漲船高。傳統的風冷散熱已經力不從心,這時候,液冷數據中心就像一位白衣騎士,颯爽登場,成為解決問題的關鍵。難道說,液冷真的要成為數據中心的標配了嗎?
GB300引爆液冷革命:冷板、快接頭數量暴增的秘密
GB200還沒熱乎夠,GB300就來了!這次升級,可不僅僅是性能的提升,更重要的是,液冷設計結構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冷板、快接頭數量顯著提升,這背後到底有什麼秘密?
據說,在NVL72系統中,單個computetray的液冷板快接頭數量從GB200的6對,直接飆升到14對!整個系統的總接頭數更是達到了驚人的270對!這簡直就是快接頭的盛宴!數量暴增的背後,是散熱需求的急劇增加,也預示著液冷技術的未來趨勢。
液冷不再是備胎:數據中心的未來趨勢?
以前,液冷只是作為一種輔助方案存在,只有在一些高端數據中心才能見到它的身影。但現在,隨著算力和功耗的持續上升,液冷正在從“備胎”轉為“正宮”,成為數據中心的必選配備。
國盛證券甚至認為,不僅僅是服務器端,網絡側設備(如光模塊、交換機芯片)也可以使用液冷技術。這意味著,液冷市場的空間將會更加廣闊,潛力無限。
全鏈條優勢凸顯:誰能成為液冷霸主?
液冷產業鏈涉及眾多環節,包括冷板、冷卻液、CDU(冷卻分配單元)、水泵、管路、快接頭等等。在這個產業鏈中,誰能掌握全鏈條的技術和資源,誰就能在競爭中脫穎而出,成為液冷霸主。
英維克在液冷領域深耕多年,產品線涵蓋了冷板、CDU、UQD(快速接頭)等各個環節,具備全鏈條的優勢。瑞可達則在UQD連接器方面有著獨特的技術優勢。這些企業,都有可能成為液冷霸主。
液冷概念股:誰在渾水摸魚?誰有真本事?
隨著液冷概念的火熱,A股市場上也湧現出了一批液冷概念股。但就像之前的6G概念股一樣,這些概念股的質量參差不齊,需要我們仔細甄別。
有些企業,可能只是在蹭熱度,並沒有真正的液冷技術;而有些企業,則是在默默耕耘,積累了大量的技術儲備。投資液冷概念股,一定要擦亮眼睛,選擇那些真正有技術、有產品、有市場的企業。
總之,液冷數據中心正在成為趨勢,這是一個充滿機遇和挑戰的市場。誰能抓住機遇,誰就能在這個市場上分得一杯羹。
無人機送AED:低空經濟的奇葩應用?
各位看官,最近蕪湖市搞了個大新聞,竟然用無人機來配送AED(自動體外除顫器)!這聽起來是不是有點科幻?低空經濟這概念,最近也是火得一塌糊塗。但用無人機送AED,這到底是創新還是噱頭?是拯救生命還是製造話題?
無人機+AED:是科技進步還是噱頭炒作?
搭載AED的無人機,從長江東匯碼頭基地起飛,然後精準投送到需要的地方。這場景,確實挺吸引眼球。但問題是,這種方式真的比傳統的急救方式更有效率嗎?
如果只是為了博眼球,那這種應用就毫無意義。但如果真的能提高急救效率,挽救更多生命,那這就是科技進步的體現。關鍵在於,要看實際效果,而不是只看表面文章。
低空經濟:下一個風口還是資本陷阱?
無人機是低空經濟的重要載體,但低空經濟並不僅僅只有無人機。還包括通航飛機、直升機、以及各種低空飛行器。低空經濟的應用場景非常廣泛,包括物流、運輸、農業、旅遊等等。
現在,各國政府都在大力發展低空經濟,希望能打造出新的經濟增長點。但低空經濟的發展,也面臨著諸多挑戰,包括空域管制、安全問題、技術瓶頸等等。低空經濟,究竟是下一個風口,還是資本陷阱?這還需要時間來驗證。
無人機應用領域:軍事、物流、娛樂,還有什麼?
無人機最初是為軍事應用而開發的,後來才逐漸擴展到民用領域。現在,無人機的應用領域越來越廣泛,除了軍事、物流、娛樂之外,還可以用於農業植保、環境監測、災害救援等等。
隨著技術的進步,無人機的應用領域還將不斷擴展。未來,無人機可能會深入到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成為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無人機概念股:誰在講故事?誰有真訂單?
低空經濟概念的火熱,也帶動了A股市場上無人機概念股的崛起。但是,這些概念股的質量也是參差不齊。有些企業只是在講故事,並沒有真正的產品和技術;而有些企業則是有著實實在在的訂單和業績。
投資無人機概念股,一定要仔細研究公司的基本面,看看它們是否有真正的技術實力,是否有持續的盈利能力。不要被那些華麗的PPT所迷惑,要看真金白銀。
總之,無人機送AED,只是低空經濟的一個縮影。低空經濟的發展,充滿了機遇和挑戰。在這個過程中,誰能抓住機遇,誰就能贏得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