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米科技再戰港股:中專生的逆襲?還是資本的豪賭?
從科創板到港交所:一波三折的上市之路
話說這商米科技,也真夠折騰的。2021年雄心壯志要衝科創板,又是問詢又是答辯的,結果弄了半天,自己先慫了,撤回!這科創板的門檻,看來也不是隨便誰都能跨過去的。現在又轉戰港股,難道是覺得香港的錢比較好賺?還是說,背後有高人指點,覺得風水輪流轉,這次能行?
科創板募資碰壁,轉投港股懷抱,這背後的故事,恐怕比招股書上寫的還要精彩。想當年,科創板可是萬眾矚目,號稱中國的納斯達克,多少企業擠破頭都想往裡鑽。商米科技能在科創板排隊,說明還是有兩把刷子的。只可惜,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最終還是敗下陣來。這次港股IPO,是捲土重來,還是孤注一擲?讓我們拭目以待。
左手燒錢,右手代工:商米科技的盈利困境
招股書上那點利潤率,5.21%!說實話,我還以為我看錯了。這年頭,賣白菜都比這個賺得多吧?一家號稱搞科技的公司,利潤率低成這樣,簡直是侮辱「科技」這兩個字。仔細一看,原來是個「兩頭在外」的模式:自己搞研發,然後把生產扔給代工廠。這不就是典型的「微笑曲線」嗎?研發和銷售賺大頭,生產環節苦哈哈。問題是,商米科技的微笑,好像怎麼也笑不出來啊!
燒錢搞研發,這點沒毛病,科技公司嘛,就是要砸錢才能出成果。但是,砸了這麼多錢,利潤率還是這麼難看,這就有點說不過去了。更何況,自己還建了個工廠,利用率卻低得可憐,這又是唱的哪齣戲?難道是想告訴投資人,我們不是光說不練,我們也是有實體資產的?但這種低效的資產,還不如直接把錢丟到水裡,至少還能聽個響兒。
螞蟻金服的算盤:豪擲21億,圖的是什麼?
螞蟻系投了這麼多錢,佔了這麼多股份,難道真的是為了支持一個中專生創業?這種鬼話,恐怕連三歲小孩都不信。螞蟻金服背後是阿里巴巴,那可是個精明的商業帝國,一分錢都要掰成兩半花。他們看中的,絕對不是商米科技那點可憐的利潤,而是背後更深層的戰略價值。比如說,商米科技的支付終端,是不是能跟支付寶打通?商米科技的數據,是不是能為螞蟻金服所用?這些才是重點。
當然,螞蟻金服也不是傻子,他們肯定也看到了商米科技的風險。所以,他們搞了個特殊投票權,讓創始人林先生牢牢掌握公司的控制權。這樣一來,就算商米科技虧得底褲都沒了,螞蟻金服也能全身而退。畢竟,資本嘛,都是逐利的,沒有人會跟錢過不去。
學歷貶值?中專生董事長與985高材生的奇妙組合
說實話,看到林先生是中專畢業,我還是有點吃驚的。這年頭,遍地都是碩士博士,一個中專生能把公司做到上市,簡直是個奇蹟。當然,我們不能搞學歷歧視,英雄不問出處。但是,一個公司的領導者的學歷,還是能反映出一些問題的。比如說,戰略視野、管理能力、風險意識等等。
更奇葩的是,商米科技的董秘,居然是個師範大學畢業的。一個中專生董事長,加上一個三流大學的師範生董秘,領導著一幫985、211的高材生,這畫面太美,我簡直不敢看。這到底是學歷貶值,還是英雄不問出處?或許,這就是中國特色的商業模式吧。
高薪養研發:是真金白銀,還是銀彈攻勢?
商米科技在研發上的投入,確實不少。一年砸幾個億,養著幾百個研發人員,這手筆夠大的。而且,這些研發人員的平均薪資,也高得嚇人,一年50多萬,簡直是躺著賺錢。但是,砸了這麼多錢,養了這麼多人,到底出了多少成果?有沒有真正顛覆性的技術?還是只是在現有的產品上修修補補?
高薪養研發,這本身沒有錯。但是,如果只是為了堆砌人力,而沒有建立起有效的研發機制,那這些錢就等於打水漂。更何況,在上海這個地方,50多萬的年薪,真的能吸引到頂尖的人才嗎?還是只是吸引到了一批混日子的?
自建工廠:商米科技能否擺脫代工宿命?
商米科技這次IPO,有一個重要的目標,就是擺脫對代工廠的依賴,把生產環節掌握在自己手裡。這個想法是好的,但是實現起來,恐怕沒有那麼容易。畢竟,建工廠、搞生產,需要大量的資金、技術和管理經驗。而商米科技在這方面,似乎並沒有太大的優勢。
更何況,現在的代工廠,也不是吃素的。他們在生產技術、成本控制、供應鏈管理等方面,都有著豐富的經驗和深厚的積累。商米科技想要跟他們競爭,恐怕要付出很大的代價。如果只是為了擺脫代工,而盲目擴張生產,最終可能會陷入更深的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