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升股份過會:鋁業老廠技術隱憂與董秘身價之謎

友升股份過會:鋁業老廠技術隱憂與董秘身價之謎

鋁合金汽車零件老廠友升股份過會:技術團隊不穩,董秘身價暴漲引爭議?

6月20日,上海證券交易所的網站上,一則消息悄然掛出:上海友升鋁業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友升股份”)通過了上市委員會的審議。這家成立於1992年的老牌鋁合金汽車零件製造商,似乎終於要迎來它的高光時刻。

友升股份的故事,如果只看表面,絕對是一部勵志大戲。從最初的設計、開發、生產,到如今集銷售、服務於一體,它見證了中國汽車工業的蓬勃發展。其主要產品——汽車結構零部件,也已形成門檻梁、電池托盤、保險槓、副車架等多項產品體系,聽起來就充滿了“高端製造”的味道。

更讓人眼前一亮的是它的財務數據。2022年至2024年,友升股份的營業收入從23.50億元一路飆升至39.50億元,淨利潤也從2.33億元增長至4.05億元。這份成績單,無疑給了市場一個大大的驚喜。

然而,魔鬼往往藏在細節裡。在這些亮眼數字的背後,友升股份的隱憂也開始逐漸浮出水面。核心技術團隊的穩定性、公司治理結構的合理性,都成了擺在它面前的考驗。技術骨幹的批量流失,專利發明主力的悄然更迭,以及董事會秘書那段特殊的任職經歷,都讓人不禁要問:這家公司,真的準備好迎接資本市場的挑戰了嗎?它的成功,究竟是實至名歸,還是曇花一現?

披著羊皮的老虎:友升股份華麗財報下的隱憂

營收淨利雙增長?別被數字蒙蔽了雙眼

表面上,友升股份的財報光鮮亮麗,營收和淨利潤如同坐了火箭般蹭蹭往上竄。但經驗告訴我們,看財報不能只看表面數字,更要深入挖掘數字背後的故事。這就好比看一個人,不能只看他穿的西裝筆挺,更要看他內心的真實想法。

仔細研究友升股份的招股書,你會發現一些耐人尋味的地方。營收的增長,真的是因為產品競爭力提升,市場份額擴大嗎?還是僅僅依靠行業的整體紅利?淨利潤的增長,是源於成本控制得當,還是僅僅因為原材料價格下跌?這些問題,都需要我們打個大大的問號。

更重要的是,我們要關注這些增長的可持續性。如果營收的增長主要依靠單一客戶,一旦失去這個客戶,業績是否會一落千丈?如果淨利潤的增長主要依靠政府補貼,一旦補貼取消,盈利能力是否會大打折扣?這些都是潛在的風險,需要我們警惕。

核心技術團隊不穩:誰在為友升股份的未來買單?

一家企業的發展,就像一場馬拉松,短期的爆發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長期的耐力。而決定這場馬拉松勝負的,往往是擁有一支穩定且優秀的核心團隊。對於友升股份來說,這支隊伍就是它的核心技術團隊。

然而,從現有資料來看,友升股份的核心技術團隊似乎並不那麼“穩定”。技術骨幹的流失、專利發明主力的更迭,都給這支隊伍的未來蒙上了一層陰影。如果說技術創新是企業發展的引擎,那麼核心技術團隊就是引擎的關鍵部件。一旦這些部件出現問題,引擎還能正常運轉嗎?

更讓人擔憂的是,核心技術人員的流失,往往意味著核心技術的流失。這些技術人員帶走的,不僅僅是他們的知識和經驗,更可能帶走的是友升股份未來的競爭力。如果友升股份不能有效地留住人才,吸引人才,它的未來,又將由誰來買單呢?

專利迷霧:創新能力幾何?

發明專利數量墊底:技術護城河有多深?

在科技圈,專利就像是企業的勳章,尤其是發明專利,那更是皇冠上的寶石,代表著企業真正的創新實力。數量多寡,直接反映了企業在技術研發上的積累和突破。

攤開友升股份的專利家底,總數看起來還不錯,176項。但仔細一看,其中發明專利只有29項,剩下的都是實用新型專利。這就好比考試,總分很高,但仔細一看,大部分都是選擇題和判斷題,真正能體現實力的問答題卻沒拿多少分。

更扎心的是,如果把友升股份和同行業的競爭對手放在一起比較,你會發現它的發明專利數量簡直可以用“慘不忍睹”來形容。和勝股份89項,文燦股份36項,旭升集團33項,友升股份只能排在倒數第二。這就好比參加奧運會,人家都拿金牌銀牌了,你還在為能不能進入決賽而苦苦掙扎。

發明專利數量墊底,意味著什麼?意味著友升股份的技術護城河可能並沒有想像中那麼深。在競爭激烈的市場中,如果沒有足夠的技術優勢,很容易被對手超越,甚至被淘汰。

研發投入比重偏低:說好的技術創新呢?

技術創新不是嘴上說說,而是要真金白銀地投入。研發費用,就是衡量一家企業是否重視技術創新的重要指標。如果一家企業口口聲聲說重視技術創新,但研發投入卻摳摳搜搜,那很可能只是在忽悠投資者。

2022年-2024年,友升股份的研發費用分別為8628.58萬元、9701.23萬元和12092.96萬元,看起來逐年增長。但如果將其與同期營業收入相比,你會發現研發費用佔比分別只有3.67%、3.34%和3.06%,呈現逐年下降的趨勢。這就好比談戀愛,剛開始還願意為對方花錢,時間長了就越來越摳門。

更讓人尷尬的是,友升股份的研發費用率不僅逐年下降,而且還低於同行業可比公司的平均水平。這就好比考試,不僅自己考得越來越差,而且還不如班裡的平均水平。

對於在招股書中自稱一貫高度重視技術研發和自主創新體系建設的友升股份來說,研發投入比重偏低,無疑是自己打臉。這讓人不禁要問:說好的技術創新呢?錢都花到哪裡去了?

人才流失羅生門:誰偷走了友升股份的創新引擎?

核心技術人員接連出走:人心散了,隊伍還好帶嗎?

2021年,友升股份意氣風發地準備衝刺上市,當時的申報稿裡,列出了5位核心技術人員,個個都是響噹噹的人物:創始人羅世兵自然不必說,還有工程技術中心的項目經理李文通、糜罕峰、王立忠和董朋軒。從職務就能看出,工程技術中心是友升股份的研發重地,這些項目經理都是核心戰力。

再看看他們在專利上的貢獻:李文通參與了6項專利發明,糜罕峰參與了1項,王立忠和董朋軒分別參與了3項和2項。可以說,友升股份的技術成果,離不開這些人的辛勤付出。

為了激勵這些研發人員,友升股份還設立了一個員工持股平台——共青城澤升。王立忠、糜罕峰、李文通、董朋軒都出了5萬元,雖然每人持股比例只有0.54%,但至少也算是一種認可。

然而,世事難料。還沒等到上市鐘聲敲響,王立忠和董朋軒就先後離職了。2023年2月和11月,他們的名字從友升股份的員工名單上消失,共青城澤升的出資結構裡也不再有他們的身影。曾經的研發骨幹,如今已是陌路人。

對比2021年和現在的員工持股平台,你會發現,來自工程技術中心的人數從10人減少到8人,總持股比例也下降了。更令人唏噓的是,友升股份公布的13項核心技術涉及的17項專利中,有9個專利的第二順位發明人已經離職。這就像一艘船,核心水手紛紛跳船,誰來掌舵,誰來划槳?

專利發明主力大換血:新瓶裝舊酒?

核心技術人員的流失,直接導致了專利發明主力的更迭。曾經在專利發明中扮演重要角色的李文通,如今已經從友升股份的專利發明人名單中消失。取而代之的是一位名叫何浩南的新人。

根據天眼查的信息,從2023年至今,友升股份(母公司)公開的24項專利中,有22項的發明人裡都出現了何浩南的名字。而這位何浩南,既不在共青城澤升的股東名單裡,也沒有被列入核心技術人員之內。這就好比一部電影,主角突然換人了,觀眾難免會覺得有些不適應。

更讓人感到好奇的是,何浩南在加入友升股份之前,只在宁波拓普汽車電子有限公司參與了2項專利發明,但進入友升股份之後,他的發明潛質似乎突然爆發。這究竟是天賦異禀,還是另有原因?

被蔚來“挖角”的核心元老:友升股份的人才吸引力在哪裡?

除了王立忠和董朋軒,還有一位名叫姚李軍的元老級研發人員,也悄然離開了友升股份。姚李軍從2015年開始,就與羅世兵一起作為發明人,參與申請了13項專利技術,在多個技術發明人列表當中,名次都僅次於羅世兵。他還參與了友升股份兩項核心技術專利“一種輕量化鋁合金副車架設計與製造工藝”和“輕量化鋁合金儀錶板骨架設計與製造工藝”的發明,而這兩項核心技術正被應用於友升股份募投的雲南友升輕量化鋁合金零部件生產基地項目。

然而,這位功臣卻沒有出現在友升股份的股東名單和員工持股平台當中。2022年之後,姚李軍從友升股份新申請的專利發明人之中銷聲匿跡。直到2025年,蔚來汽車申請的專利“門檻梁組件、車身總成及車輛”明細當中,我們才再次看到他的名字。這就好比一位球星,默默地為球隊奉獻多年,卻始終沒有得到應有的回報,最終選擇轉會到其他球隊。

姚李軍的離開,無疑給友升股份敲響了警鐘。如果連元老級的研發人員都留不住,又如何吸引更多的人才加入?友升股份的人才吸引力,究竟在哪裡?

何浩南現象:是天降奇才還是另有隱情?

前面提到,何浩南在加入友升股份之後,專利發明數量呈現井噴式增長。這種現象,讓人不禁要問:他是天降奇才,還是另有隱情?

當然,我們不能排除何浩南是一位天才的可能性。但從常理來看,一個人在短時間內取得如此大的成就,往往需要付出巨大的努力,或者擁有特殊的機遇。何浩南是否具備這些條件?

另一個值得關注的點是,何浩南並不在共青城澤升的股東名單裡,也沒有被列入核心技術人員之內。這意味著,他可能沒有得到足夠的激勵和認可。在這種情況下,他為何還能如此積極地參與專利發明?

何浩南現象,或許反映了友升股份在人才激勵機制上存在的問題。如果不能有效地激勵和認可人才,即使有再多的“天才”,也難以長期為企業服務。

研發費用打了水漂?核心專利產出在哪裡?

2023年和2024年,友升股份的研發費用合計接近2億元。這筆錢,可不是一個小數目。但問題是,這筆錢都花到哪裡去了?

從專利產出來看,2022年申請的專利尚有一項被列入核心專利,但從2023年至今,友升股份及子公司申請並獲得授權的專利有26個,沒有一項被列入核心技術專利,也沒有一項是發明專利。這就好比投資,投入了很多錢,卻沒有看到明顯的回報。

研發費用的大量投入,並沒有帶來核心專利的產出。這讓人不禁要懷疑,友升股份的研發效率是否過低?研發方向是否正確?研發管理是否有效?如果這些問題不能得到解決,再多的研發投入,也可能只是打了水漂。

董秘的财富密碼:是股權激勵還是利益輸送?

厚此薄彼的股權激勵:技術骨幹心寒,董秘笑到最後?

在友升股份,似乎存在著一種奇特的“人才觀”。對於辛辛苦苦搞研發的技術骨幹,股權激勵摳摳搜搜,每人只給5萬元,持股比例僅為0.54%。而對於負責資本運作的董秘,卻出手闊綽,直接給予40萬元的出資額,持股比例高達3.22%。這種“厚此薄彼”的做法,難免讓人感到不公。

更讓人心寒的是,技術骨幹離職後,之前的股權激勵就化為泡影,辛辛苦苦的付出,最終卻一無所有。而董秘即使離職,也能繼續享受股權帶來的紅利。這種差別待遇,無疑會讓技術骨幹感到心寒,甚至產生離職的念頭。

難道在友升股份的眼中,技術人才的價值,還不如一個董秘嗎?這種價值觀,是否會對公司的長遠發展產生不利影響?

半路“跳槽”的董秘:IPO專業戶?

友升股份的現任董事會秘書施紅惠,是一位頗具傳奇色彩的人物。2018年6月,她首次加入友升股份,擔任財務總監一職。僅僅半年之後,她就認繳了40萬元的員工持股平台出資額,直接持有3.22%的股份。

然而,僅僅在友升股份待了一年,施紅惠就辭去了財務總監一職。2019年8月,她“跳槽”到當時擬衝刺科創板IPO的華依科技,擔任財務總監。這種頻繁跳槽的行為,讓人不禁要問:她真的是因為“個人職業規劃及職業發展原因”才離職的嗎?還是另有隱情?

更讓人感到好奇的是,施紅惠先後在多家擬上市公司擔任財務總監或董秘,似乎是一位經驗豐富的“IPO專業戶”。難道她是專門為IPO而生的嗎?她的加入,究竟是為了幫助企業成功上市,還是為了實現個人的财富增值?

離職董秘的“人情味”:誰在為誰買單?

更讓人感到匪夷所思的是,友升股份對離職董秘的“人情味”。根據招股書,友升股份對於股權激勵員工的服務期有明確表述,即“激励计划实施之日起至上市之日后 36 个月内”,公司预计等待期为授予日至预计上市后三年(2027 年 12 月),股权激励费用在等待期内摊销。

但對於施紅惠,友升股份卻表示,“公司看重施红惠的专业能力和IPO上市经验,一次性授予其股份,明确不含相关服务期限,离任后依然能在员工持股平台持股,股权激励费用在授予日一次性确认。”這種“開後門”的做法,讓人感到非常不解。

反觀其他員工,如果在上述期限內離職,將無法再獲得該持股激勵,持有的共青城澤升的股權要轉讓給執行事務合夥人金麗燕或其指定的第三方,並且股利支付費用也要衝回。這種“雙標”的做法,讓人不禁要問:友升股份究竟在為誰買單?

千金買骨:友升股份的“人才觀”?

友升股份對待離職董秘的“人情味”,與對待技術骨幹的“摳門”,形成了鮮明的對比。這種截然不同的態度,讓人不禁要懷疑:友升股份究竟是重視技術創新,還是重視資本運作?

在中國古代,有“千金買骨”的故事,講的是一位國君為了招攬人才,不惜花費重金購買千里馬的屍骨。友升股份的做法,是否也是一種“千金買骨”?它是否希望通過這種方式,向市場傳遞出重視人才的信號?

但問題是,如果只重視“骨”,而不重視“肉”,又如何吸引真正的人才加入?如果不能建立公平公正的人才激勵機制,即使花再多的錢,也難以留住人才的心。

結語:友升股份,你準備好了嗎?

友升股份即將踏上資本市場的征程,這無疑是一個重要的里程碑。但正如我們之前分析的,在華麗的財報和光鮮的外表下,友升股份也隱藏著不少問題。技術團隊的不穩定、研發投入的不足、人才激勵機制的不完善,以及公司治理結構的潛在風險,都可能成為它未來發展的絆腳石。

資本市場是一個充滿挑戰和機遇的舞台。在這裡,企業不僅要展現自身的優勢,更要直面自身的不足。友升股份能否在激烈的競爭中脫穎而出,能否在資本的助力下實現更大的發展,不僅取決於它的過去,更取決於它的現在和未來。

在IPO的鐘聲敲響之前,友升股份需要認真審視自身存在的問題,並採取有效的措施加以解決。只有這樣,它才能真正成為一家具有競爭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的公司。友升股份,你準備好了嗎?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