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4 自駕殺入物流業?行深智能聯手地平線,末端配送要變天?
最近啊,物流圈裡頭炸開了鍋,一家叫行深智能的公司,不知道從哪兒冒出來的,號稱要用 L4 級自動駕駛來顛覆城市末端物流。更扯的是,他們還找來了地平線這家晶片公司合作,說是要用他們的征程®6M 晶片搞事情。L4 級自動駕駛?聽起來很高大上,但實際上真的靠譜嗎?
說實話,我對這種「自動駕駛+物流」的組合,一直抱持著懷疑的態度。你想想,現在的交通狀況有多複雜?行人亂穿馬路、腳踏車橫衝直撞、還有那些不按牌理出牌的 Uber Eats 外送員…你跟我說,一台無人車可以搞定這些?別鬧了!
而且,L4 級自動駕駛,聽起來好像很厲害,但實際上還差得遠呢。真正的 L5 級別,才能完全不需要人類干預,在任何路況下都能自己開。L4 呢?頂多就是在特定區域、特定條件下,才能勉強跑起來。所以,行深智能這次的合作,到底是真的技術突破,還是又一次的「PPT 造車」?我只能說,讓我們繼續看下去。
征程 6M 的「跨界」野心:從豪華轎車到送貨小弟?
地平線這家公司,我對他們的印象一直停留在「中國版 Mobileye」。他們家的征程系列晶片,本來是瞄準乘用車市場的,想跟 Mobileye、NVIDIA 這些大咖搶生意。結果呢?好像聲勢不如預期,至少在高端車型上,很少看到他們的身影。這次突然跑出來說要「跨界」物流領域,還把征程 6M 搬出來,說是要賦能無人配送,這葫蘆裡賣的到底是什麼藥?
晶片大廠的盤算:不只載人,還要「載物」?
說穿了,還不是為了擴大市場,增加營收?乘用車市場競爭太激烈,地平線可能覺得短期內難以突破,所以就把腦筋動到了物流領域。畢竟,無人配送也算是個新興市場,而且中國的電商產業這麼發達,物流需求肯定只會越來越大。但是,晶片這東西,可不是隨便就能「跨界」的。乘用車和物流車,對晶片的要求完全不同。乘用車更注重性能、穩定性、安全性,而物流車可能更看重成本、功耗、耐用性。征程 6M 真的能同時滿足這些需求嗎?我個人是持保留態度。而且,地平線在物流領域的經驗幾乎是零,他們真的了解物流公司的痛點嗎?還是只是想把賣不出去的晶片,換個包裝再賣一次?
總之,地平線這次的「跨界」,我覺得有點像是「病急亂投醫」。他們需要找到新的增長點,這我可以理解。但是,在不了解市場需求、不掌握核心技術的情況下,就貿然進入一個全新的領域,風險實在太大了。搞不好,最後會落得「兩頭空」的下場。
無人配送落地加速?別傻了,先搞定這些技術難題再說!
行深智能說無人物流市場正邁向商業應用爆發期?我怎麼看都覺得是過度樂觀。無人配送聽起來很美好,但實際上要落地,還有太多技術難題要克服。像是複雜路況的感知、惡劣天氣的應對、突發狀況的處理…這些都不是靠幾個感測器、幾個演算法就能解決的。更別說還有法規、倫理、安全等問題,每一個都是難啃的硬骨頭。
行深智能的豪賭:數千萬公里數據背後的真相
行深智能宣稱已在全球超300個城市實現無人配送常態化運營,累計行駛里程達數千萬公里?哇,聽起來好像很厲害!但仔細想想,這些數據真的能證明他們的技術已經成熟了嗎?還是只是在特定區域、特定路線上跑出來的「實驗數據」?畢竟,真實的城市道路環境千變萬化,再多的數據也無法涵蓋所有情況。而且,里程數多,不代表事故率低。如果他們的無人車三天兩頭出狀況,那就算跑再多里程,也只是在燒錢而已。
全國產化?還是噱頭?成本、性能、穩定性,一個都不能少!
這次行深智能的方案,號稱採用全國產化硬體架構,還強調算力底座是基於雙征程6M的架構方案,算力達256TOPS?這讓我想到之前那些「自主可控」的口號。全國產化當然是好事,但前提是性能、穩定性、成本都要達到要求。如果為了追求「全國產化」,結果犧牲了性能和穩定性,那根本就是本末倒置。而且,晶片的算力並不是唯一的指標。更重要的是演算法的效率、軟硬體的協同、以及整體的系統整合能力。256TOPS 聽起來很厲害,但如果演算法太笨重,或者軟硬體不匹配,那也只是英雄無用武之地。
快速部署?別高興太早!不同車型、不同路況,都是挑戰
行深智能還說他們的方案具備強大的快速工程部署能力,能顯著縮短不同車型的適配驗證週期?聽起來好像很方便,但實際上真的這麼容易嗎?不同的車型,底盤、懸吊、轉向系統都不同,感測器的安裝位置和角度也會有差異。要讓同一套自動駕駛系統,在不同的車型上都能穩定運行,需要大量的調校和測試。而且,不同的城市,道路狀況、交通規則、氣候條件也不同。要讓無人車在不同的城市都能安全行駛,需要針對不同的路況進行優化。所以,所謂的「快速部署」,很可能只是理想化的說法。實際操作起來,肯定會遇到各種各樣的挑戰。
多場景應用「開花」?小心變成「曇花一現」!
行深智能和地平線一直強調他們家的方案可以應用在多種場景,好像無人配送的前景一片光明。但事實上,我總覺得他們把事情想得太簡單了。無人配送的應用場景,真的有這麼廣泛嗎?還是只侷限在某些特定的區域、特定的時間、特定的商品?像是住宅區、辦公區、校園區…這些地方或許可以嘗試,但像是老城區、夜市、或者交通擁擠的商業區,無人車真的能順利通行嗎?更別說還有一些特殊的商品,像是生鮮食品、貴重物品、或者需要簽收的包裹,無人配送真的能滿足需求嗎?
理想汽車的「真香」定律:用了地平線晶片,真的變好了?
原文提到理想汽車的 L 系列智能煥新版,用了征程 6M 晶片之後,主動安全防護、高速 NOA 流暢性及智能泊車能力均大幅升級?這讓我不禁想起了汽車圈裡的「真香定律」。很多車廠,一開始都對國產晶片嗤之以鼻,覺得性能不夠好、穩定性不夠高。但等到真的用了之後,又開始大肆宣傳,說什麼「自主研發」、「技術領先」。理想汽車這次是不是也中了「真香定律」?我不知道。但我覺得,消費者應該保持理性,不要被車廠的宣傳話術給迷惑。畢竟,晶片只是汽車的一部分,真正決定駕駛體驗的,還有引擎、變速箱、底盤、懸吊…等等。如果其他方面沒做好,就算用了再好的晶片,也只是「金玉其外,敗絮其中」。
征程 6P 量產在即?等等,先把 6M 的坑填完再說!
地平線還說他們面向下一代城區輔助駕駛打造的計算方案——征程 6P 也快要量產了?我只想說,地平線是不是有點太急了?征程 6M 的問題都還沒解決,就急著推出新的晶片,這不是典型的「挖坑不填」嗎?而且,晶片的研發週期很長,從設計到量產,需要花費大量的時間和金錢。如果地平線沒有足夠的資金和技術儲備,就貿然推出新的晶片,很可能會重蹈覆轍,再次陷入「PPT 晶片」的困境。所以,我建議地平線還是先踏踏實實地把征程 6M 的問題解決好,再來考慮推出新的晶片。否則,只會讓消費者對他們的信心越來越低。
地平線的生態圈?還是「一言堂」?
地平線一直強調他們的「開放共贏」生態策略,說什麼連結了上下游產業夥伴超過200家,涵蓋量產交付等各個環節。但說實話,這種「生態圈」,我見多了。很多時候,所謂的「開放合作」,只不過是大公司為了鞏固自己的地位,拉攏一些小公司當「啦啦隊」而已。真正的話語權,還是掌握在大公司手裡。小公司只能按照大公司的規則玩,稍有不慎,就會被踢出局。地平線的生態圈,會不會也是這樣?我不知道。但我覺得,小公司在選擇合作夥伴的時候,一定要擦亮眼睛,不要被大公司的光環給迷惑。
開放合作?還是「利益交換」?供應鏈夥伴們的心聲
地平線說他們秉持「開放利他」的生態策略,賦能上下游合作夥伴?這種說法,聽聽就好。商場如戰場,哪有什麼真正的「利他」?所有的合作,都是為了追求利益最大化。地平線跟供應鏈夥伴的合作,本質上也是一種「利益交換」。地平線提供晶片,供應鏈夥伴提供技術、生產能力、銷售通路…等等。大家各取所需,共同賺錢。但問題是,這種合作關係,往往是不對等的。地平線作為晶片供應商,掌握著核心技術,自然擁有更多的話語權。供應鏈夥伴只能被動接受地平線的條件,很難真正實現「共贏」。
智能駕駛的未來?別只畫大餅,拿出真本事來!
地平線說他們將持續優化征程家族產品,攜手更多合作夥伴推出優秀解決方案,助力智能駕駛技術在更多領域規模化應用?這種願景,聽起來很美好。但問題是,地平線真的有這個能力嗎?智能駕駛是一個高度複雜的系統工程,需要晶片、感測器、演算法、地圖、雲平台…等等多個領域的協同合作。地平線雖然在晶片領域有一定的優勢,但在其他領域的實力還很薄弱。如果地平線不能夠整合各個領域的資源,形成真正的核心競爭力,那麼他們的智能駕駛願景,很可能只會停留在「畫大餅」的階段。所以,我希望地平線能夠少說多做,拿出真本事來,讓我們看到他們在智能駕駛領域的真正實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