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冬 IPO 里的国产 GPU 独苗:沐曦股份,一场豪赌?
沐曦股份,一家成立仅五年的国产GPU公司,正试图在科创板掀起波澜。然而,仔细研读其招股说明书,却让人感觉拿到了一本“风控百科全书”。累积32亿人民币的巨额亏损,手握高达99亿人民币的募资计划,背后站着包括薄世东在内的超过一百家机构投资人…沐曦的IPO之路,可谓是风险与机遇并存,更像是一场押上未来的豪赌。
招股书上的“风控百科全书”
沐曦的招股书,与其说是一份上市申请,不如说是一份详尽的风险披露。从核心技术依赖、客户集中度高企,到供应链安全、持续经营能力,几乎涵盖了所有可能影响公司未来发展的潜在风险因素。这不禁让人疑惑,沐曦到底是信心满满,还是在为可能出现的“爆雷”提前打预防针?
五年狂奔,32 亿亏损的真相
五年时间,沐曦从一家初创公司成长为估值超过200亿的“明星企业”,其发展速度令人咋舌。然而,光鲜的背后是巨额的亏损。招股书显示,沐曦在报告期内累计亏损高达32亿人民币。这不禁让人思考,沐曦的钱都烧到哪里去了?是研发投入过高,还是市场拓展不利?亦或是两者兼而有之?
99 亿募资计划背后的资本盛宴与达摩克利斯之剑
沐曦此次IPO计划募资高达99亿人民币,这无疑是一场资本的盛宴。薄世东、红杉中国、经纬创投等知名机构纷纷入局,似乎都对沐曦的未来充满信心。然而,高额募资的背后也隐藏着风险。一旦市场环境发生变化,或者沐曦的研发进度不及预期,这些资金可能会成为压垮公司的最后一根稻草。高悬的达摩克利斯之剑,随时可能落下。
命悬一线的营收:单款芯片撑起的 IPO 神话
沐曦的招股书里,最让人捏一把冷汗的,莫过于其营收结构——堪称“命悬一线”。这家公司几乎所有的收入,都押宝在名为“曦云C500”系列的一款GPU芯片上。这哪里是业务多元化,简直是把鸡蛋全放在一个篮子里,还是个摇摇欲坠的篮子!
97% 的营收依赖,这根救命稻草能抓多久?
2024年,曦云C500系列贡献了高达7.22亿人民币的收入,占公司总营收的97%。这是一个什么概念?这意味着,如果C500出了任何问题,沐曦的营收将瞬间崩塌。想象一下,一家即将IPO的公司,命脉竟然掌握在一款芯片手中,这风险系数简直爆表!这根救命稻草,沐曦又能抓多久呢?
C500 独舞:上市即巅峰?
更令人担忧的是,这款“救命稻草”C500,竟然是2024年5月才量产上市的。也就是说,仅仅上市一年,C500就扛起了整个公司IPO的大旗。这不禁让人怀疑,沐曦是否在“赶鸭子上架”,急于用一款新产品来支撑其高估值?如果C500的后续表现不佳,或者市场需求发生变化,沐曦的上市之路恐怕会变得异常坎坷。这难道会是“上市即巅峰”的剧本?
替代产品 C600、C700 遥遥无期:沐曦的“PPT 芯片”危机
招股书显示,C500的替代产品,更先进的C600和C700系列,仍在研发之中,量产时间表更是遥遥无期。这让人不得不怀疑,沐曦是否存在“PPT芯片”的风险?如果C600和C700无法按时推出,或者性能不及预期,沐曦将面临严重的后继乏力问题。在竞争激烈的GPU市场,一旦失去领先优势,等待沐曦的可能就是被淘汰的命运。
大客户“超讯通信”:暴雷倒计时?
沐曦的营收问题,除了产品单一,还有个更扎心的点:过度依赖单一客户。这个客户不是别人,正是上市公司“超讯通信”。但凡对股市有点了解的人都知道,这家公司近况堪忧,用“风雨飘摇”来形容都算客气的。沐曦把宝压在这样一家公司身上,简直就像坐在火山口上跳舞!
依赖症:近 40% 收入的“甜蜜”负担
2025年第一季度,沐曦近40%的收入竟然来自超讯通信!这比例高得让人咋舌。短期来看,这或许能给沐曦带来亮眼的营收数据,但长期来看,这绝对是个“甜蜜的负担”。一旦超讯通信出现问题,沐曦的营收将遭受重创。这种“把所有鸡蛋放在同一个篮子里”的做法,实在令人难以理解。
超讯陨落:应收账款的死亡凝视
超讯通信自身的经营状况已经岌岌可危。2024年,其营收暴跌51.57%,2025年第一季度更是雪上加霜,继续暴跌43.02%。面对如此惨淡的业绩,超讯通信自身都难保,更别说给沐曦带来稳定的收入了。更可怕的是,沐曦的应收账款却因此飙升至6.15亿元!这简直就是悬在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
6.15 亿应收账款:一场豪赌?
6.15亿的应收账款,占当期营收的892%!这意味着,沐曦几乎把所有的身家都押在了超讯通信身上。如果超讯通信无法按时付款,这笔巨额应收账款将变成坏账,直接侵蚀沐曦的利润,甚至可能导致资金链断裂。这已经不是简单的风险,而是一场彻头彻尾的豪赌!沐曦的决策者们,到底是怎么想的?
沐曦的“行为艺术”式财报:烧钱炼金术?
如果把沐曦的财务数据拍成电影,绝对是一部惊险刺激的过山车大片。营收像火箭一样蹿升,亏损也像脱缰的野马一样狂奔,现金流更是持续失血…这哪里是财务报表,简直就是一场“行为艺术”,让人看得目瞪口呆,又忍不住想知道结局。
火箭蹿升的营收:1700 倍增长背后的秘密
从2022年的12.64万元到2024年的7.43亿元,沐曦的营收在短短两年内暴增1700倍!这简直就是神话!但神话背后,往往隐藏着不为人知的秘密。这种爆发式增长,究竟是源于技术突破,还是市场营销的功劳?亦或是两者兼而有之?更重要的是,这种增长能否持续?
亏损黑洞:三年 10 亿,钱都烧哪儿去了?
与营收火箭式增长相伴的,是巨额的亏损。2022年亏损2.77亿,2023年亏损5.71亿,2024年亏损高达14.09亿,2025年Q1再亏2.33亿…三年下来,沐曦已经烧掉了超过10亿人民币!这些钱都烧到哪里去了?是研发投入,还是市场拓展?亦或是被管理费用吞噬?这简直就是一个深不见底的亏损黑洞。
现金流告急:左手 21 亿流出,右手 11 亿预付款
更令人担忧的是,沐曦的现金流状况。2024年,其经营性现金流净额为-21.48亿人民币,这意味着公司主营业务并没有带来正向的现金流入,反而在持续失血。与此同时,沐曦还预付了高达11亿人民币的货款给供应商。这左手21亿流出,右手11亿预付,沐曦的现金流还能撑多久?
“越卖越亏”:资本续命,何时是个头?
营收暴增,亏损扩大,现金流告急…沐曦的商业模式似乎陷入了一个怪圈——“越卖越亏”。这种模式完全依赖资本输血才能维持。而沐曦自己也坦言,“未来一段时间内将持续亏损”。这不禁让人怀疑,这种“烧钱换增长”的模式,究竟能走多远?资本续命,又何时是个头?
供应链的“玻璃牢笼”:命脉掌握在他人之手?
沐曦采用的是 Fabless 模式,说白了就是只负责芯片设计,生产制造全部外包。这种模式在降低成本的同时,也把自己的命脉交到了别人手里,特别是地缘政治日益紧张的今天,这种依赖更像是一个“玻璃牢笼”,看似光鲜亮丽,实则危机四伏。
Fabless 模式的阿喀琉斯之踵
Fabless 模式的优势在于轻资产运营,可以专注于芯片设计和研发。但其最大的软肋也显而易见:对外部代工厂的依赖。一旦代工厂出现问题,或者供应链中断,Fabless 公司将面临无米下锅的窘境。对于沐曦来说,这种依赖无疑是悬在头顶的一把剑。
中美科技战下的“卡脖子”风险
更严峻的是,在中美科技博弈的大背景下,沐曦所依赖的境外供应商面临着越来越大的制裁风险。其先进工艺晶圆代工和HBM存储供应已经受到限制。这意味着,沐曦的命脉随时可能被“卡脖子”,使其陷入困境。
豪赌式备货:7.9 亿存货,11 亿预付款的豪赌
为了应对潜在的断供风险,沐曦不惜代价囤积原材料,截至招股书发布日,其存货高达7.9亿元,并预付了11亿元的货款。这种豪赌式的备货,无疑增加了公司的经营风险。一旦关键物料断供,这些囤积的存货和预付款,将瞬间变成沉没成本,给公司带来巨大的损失。
断供危机:高风险下的孤注一掷
沐曦的供应链安全,已经不仅仅是商业风险,更上升到了地缘政治风险。一旦关键物料断供,沐曦将面临无米下锅的困境,其研发和生产都将受到严重影响。这种高风险下的孤注一掷,让人不禁为沐曦的未来捏一把冷汗。
资本狂欢与人才困局:一场豪赌,谁是赢家?
沐曦的IPO,与其说是一场技术实力的较量,不如说是一场资本的盛宴。在上市前夜,各路资本纷纷涌入,上演了一出“股东狂欢秀”。然而,在这场资本的狂欢背后,却隐藏着人才匮乏的隐忧。
IPO 前夜的“股东狂欢秀”:资本大佬的盛宴
薄世东的混沌投资持股7.48%,“经纬系”抱团占据5.13%,超过一百家机构扎堆入股…沐曦的股东名单可谓星光熠熠,各路资本大佬齐聚一堂,共同分享这场IPO盛宴。然而,资本的追逐,究竟是看好沐曦的未来,还是仅仅为了短期套利?
核心技术人员仅 4 人:人才短板如何补?
与资本的热情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沐曦的核心技术人员数量却少得可怜——仅有4人!这不禁让人怀疑,沐曦的技术实力究竟如何?在芯片行业,人才是最宝贵的资源,缺乏核心技术人员,将严重制约公司的创新能力和发展潜力。人才短板,沐曦又该如何弥补?
6 亿股权激励:留不住人?
为了吸引和留住人才,沐曦可谓下了血本,三年累计确认了超过6亿元的股份支付费用。然而,即便如此,仍然难以缓解人才流失的担忧。这说明,股权激励并非万能,除了金钱,人才更看重的是发展空间、企业文化和个人价值的实现。
技术空心化:资本可以速成,技术无法“空降”
资本可以短时间内突击入股,推高公司估值,但技术却无法一蹴而就。缺乏核心技术人员,意味着沐曦的技术空心化风险较高。在竞争激烈的芯片行业,没有过硬的技术实力,即使有再多的资本,也难以立足。这场豪赌,最终谁会是赢家?
沐曦的底牌:技术、团队与资本
尽管面临诸多挑战,沐曦并非一无是处。作为一家新兴的GPU设计公司,沐曦也拥有自己的底牌,那就是技术、团队和资本。这些因素共同构成了沐曦的竞争力,也是其敢于冲击IPO的底气所在。
商业模式:Fabless 模式,专注高性能 GPU 设计
沐曦选择了Fabless模式,专注于高性能GPU芯片的设计和研发,将生产制造外包给晶圆代工厂。这种模式的优点是可以集中资源进行技术创新,避免重资产带来的负担。然而,前面已经分析过,这种模式也存在供应链安全的隐患。
产品布局:AI 训练/推理、通用计算与图形渲染
沐曦的产品覆盖了AI训练/推理、通用计算和图形渲染三大应用场景。这种多元化的产品布局,有助于分散风险,提高市场竞争力。然而,要在每个领域都取得领先地位,需要强大的技术实力和持续的研发投入。
客户群体:国家算力平台、智算中心与运营商
沐曦的客户主要包括国家算力平台、智算中心和运营商。这些客户的需求量大,对产品性能要求高,但也对供应商的资质和信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与这些客户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将为沐曦的未来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沐曦的“护城河”?
沐曦在招股书中也列出了自己的“竞争优势”,试图向投资者证明,自己并非是一家“纸老虎”。那么,这些所谓的“护城河”,真的能帮助沐曦抵御风险,实现可持续发展吗?
全栈自研架构:自主可控的底气?
沐曦声称掌握了GPU IP、指令集以及统一架构技术,实现了“云-边-端”全场景覆盖。这种全栈自研架构,听起来很厉害,似乎拥有了自主可控的底气。然而,自主可控并不意味着技术领先。在GPU领域,与英伟达、AMD等巨头相比,沐曦的技术实力还有很大的差距。
AMD 系明星团队:经验丰富,能否力挽狂澜?
沐曦的创始人陈维良以及核心成员,都来自AMD,拥有超过20年的GPU量产经验。这支“AMD系”团队,无疑是沐曦的一大亮点。然而,经验丰富并不代表一定能成功。在新的市场环境下,这支团队能否适应变化,力挽狂澜,仍然是一个未知数。
资本加持:210 亿估值的虚与实
沐曦获得了薄世东、红杉中国、经纬创投等头部机构的投资,估值超过210亿。资本的加持,无疑为沐曦的发展提供了强劲的动力。然而,估值并不等于价值。在二级市场上,投资者会更加理性地评估公司的价值,210亿的估值,究竟是实至名归,还是虚高,还需要市场的检验。
退潮之后,谁在裸泳?
沐曦的IPO之路,充满了挑战和不确定性。如果把资本市场比作一片大海,那么IPO就像一次涨潮,将所有公司都托举到水面之上。然而,潮水终将退去,当资本的浪潮消退之后,谁在裸泳,谁又穿着技术“底裤”,将会一览无遗。
32 亿亏损与 97% 单品依赖:光鲜背后的脆弱
32亿的巨额亏损,97%的单品依赖…这些数字赤裸裸地揭示了沐曦光鲜背后的脆弱。在高风险的芯片行业,这样的财务状况和业务结构,无异于在悬崖边上跳舞,稍有不慎,就会粉身碎骨。
技术“底裤”:沐曦的生死考验
在芯片行业,技术才是真正的“底裤”。只有拥有过硬的技术实力,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沐曦能否在资本退潮之后,依靠自身的技术实力站稳脚跟,将是其生死存亡的关键。
IPO 成功,只是开始
即使IPO成功,也仅仅是开始。对于沐曦来说,上市之后的路还很长,需要面对的挑战也更多。如何提升技术实力,拓展产品线,改善财务状况,建立稳定的客户关系…这些都是沐曦需要认真思考和解决的问题。IPO成功,只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