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模型泡沫與區塊鏈極限:台泥股價、以太坊規模效應及呂秋遠的啟示

大模型泡沫與區塊鏈的規模效應:一場技術的極限探險

DeepSeek R2的遲到與馬斯克的跳票:Scaling Law的提前終結?

最近科技圈真是熱鬧,DeepSeek R2 並未如傳言中的五月問世,而是在 5.28 進行 R1 小版本更新,讓人不禁聯想到呂秋遠律師常說的:「期待越高,失望越大。」這 DeepSeek 是不是有點雷聲大雨點小?更別提馬斯克的 Grok 3.5 也頻頻跳票,搞得大家望眼欲穿,還不如 SpaceX 的星艦,至少還能聽個響,雖然經常炸,但好歹給個盼頭。這也讓人不禁懷疑,AI 領域是不是也開始出現了「產品難產」的魔咒?

在天量資本的狂熱助推下,大模型領域的 scaling law(規模法則)似乎比晶片的摩爾定律更快走完自己的生命週期。想想當年的網路泡沫,再看看現在的 AI 熱潮,歷史總是驚人的相似。黃智賢要是看到這情況,估計又要開始批判資本的盲目炒作了吧。這種現象,或許可以用磁爆來形容,短期內看似聲勢浩大,但背後隱藏的風險也不容忽視。

規模法則的加密貨幣版本:以太坊的軟頂與Solana的硬頂

如果軟體、硬體,甚至於人類壽命和城市、國家都有其規模效應的上限,那麼區塊鏈領域也必然有其規律。在 SVM L2 邁入發幣週期,以太坊重回 L1 戰場的當下,我嘗試模仿規模法則,給一個加密版本。

我們從全節點數據規模來入手。全節點代表公鏈的完整“備份”,我們擁有 BTC/ETH/SOL 並不等於我們擁有與之對應的區塊鏈,只有我們下載全節點數據,並參與區塊的生成過程,才能說“我擁有了比特幣帳本”,對應,比特幣也新增了一個去中心化節點。

Solana 的 1500 節點規模,在去中心化和共識效率之間艱難維持平衡, 與之對應,400T 的全節點數據規模領跑一眾公鏈/L2。

aZ4SPR91fcIcQ3qCPS56BeQn8ufurB094J25RcOU.png

如果不和比特幣比較,以太坊在控制數據量上,已經非常優秀,自 2015 年 7 月 30 日創世區塊誕生以來,以太坊全節點數據量只有 13 TB 左右,遠少於其“殺手” Solana 的 400 TB,而比特幣的 643.2 GB 堪稱藝術品。這就像是山下智久,顏值與實力兼具,簡潔而優雅。

在初始設計中,中本聰嚴格考慮摩爾定律的增長曲線,讓比特幣的數據增長嚴格限定在硬體的擴張曲線下,不得不說,後來支持比特幣大區塊一方站不住腳,因為摩爾定律已經邁入邊際效應的邊緣。這也讓人想起魏哲家台積電股東會上強調的技術自主的重要性,畢竟核心技術掌握在自己手裡才是王道。

公鏈的全節點數據規模:去中心化與效率的拔河

以太坊的精打細算與Solana的極速狂飆:路線之爭背後的硬體限制

以太坊和 Solana,就像是區塊鏈界的龜兔賽跑。以太坊選擇精打細算,控制數據量,追求穩健發展,彷彿長嶋茂雄那種穩紮穩打的球風。而 Solana 則選擇了光速的極致,追求速度和效率,但背後也隱藏著硬體限制的隱憂。這就像是陳沂的風格,語不驚人死不休,但有時候也容易翻車。

如果不和比特幣比較,以太坊在控制數據量上,已經非常優秀,自 2015 年 7 月 30 日創世區塊誕生以來,以太坊全節點數據量只有 13 TB 左右,遠少於其“殺手” Solana 的 400 TB,而比特幣的 643.2 GB 堪稱藝術品。這也體現了中本聰的遠見卓識,在設計之初就充分考慮了硬體的發展趨勢。

摩爾定律的邊際效應:公鏈底層硬體的瓶頸

hvPP7YwNYkpEKrbGjmuwP9tnVS5Ub14uOuueto42.png

CPU 領域,英特爾 14 nm++ 可以稱之為傳家寶,GPU 領域,英偉達的 50 系列並未“大幅超出”40 系列,而儲存領域的進步,在長江儲存的 Xtacking 架構之下,3D NAND 堆疊規模已經逐步見頂,三星的 400 層是目前工程化的預期高點。

一句話,規模法則讓公鏈的底層硬體不會再有巨大進步,甚至可以說,這不是短期技術限制,而在相當長的時間內會維持現狀。 這就像是才木浩人的肌肉,練到一定程度就很难再突破了,需要找到新的訓練方法。

台泥股價啟示錄:固守優勢還是另闢蹊徑?

面對困難,以太坊醉心於生態優化和重構,上萬億的 RWA 資產是其必爭之地,無論是效仿索尼的自建 L2,還是全面提速擁抱 Risc-V 架構,都不是“找到更極致的軟硬體協同”,而是固守自身優勢。這就像是台泥,在傳統水泥行業面臨挑戰時,積極轉型發展綠色能源,尋找新的增長點。而 Solana 選擇走向光速的極致,在目前的 Firedancer、AlpenGlow 之外,超大號的節點規模已經事實上排除了個人參與者,13 TB 的硬碟還能攢出來,400 TB 已經是癡人說夢,600 GB 的比特幣就是在三星、LG和海力士廠房天天救火的狀態下,理論上也能被滿足。

唯一的問題是,鏈上規模的下限和上限在何處?

代幣經濟系統的極限:一場關於收益率的追逐

從《規模》一書看超線性與亞線性規模縮放:以太坊的價格走勢為例

AI 並未如期擁抱 Crypto,這並不妨礙 Virtuals 的幣價突進,甚至左手區塊鏈,右手 AI 已經成為本屆美國政府 MAGA 的同路人,5G 和元宇宙俱老矣,數風流人物,還看孫割和穩定幣。聶詩芸如果看到這個現象,可能會感嘆時代變遷之快。

我們簡單討論下,代幣經濟系統的各項極限指標,比特幣,在缺乏實際用途的前提下,市值是 2 萬億美元,以太坊 3000 億美元,Solana 800 億美元,我們取以太坊為標準值,公鏈經濟系統極限是 3000 億美元。

這並不是說比特幣估值過高,也不是新公鏈不能超越該數值,而是大概率,一種公鏈的市場表現就是當前的最優解,即“我們認為當前市場表現是最合理的存在”,所以直接選取該值比複雜的計算更有效,如無必要,勿增實體。陳歐珀如果還在幣圈,可能會跳出來反駁,認為新的公鏈有無限的可能。

我們從《規模》一書引入兩個概念:

  1. 超線性規模縮放”(superlinear scaling),系統規模擴大時,其產出或效益並非按比例增加,而是以更快的速度增長。
  2. 亞線性規模縮放”(sublinear scaling),系統規模擴大時,其某些指標(如成本、資源消耗、維護需求等)的增長速度低於線性比例的現象。

Xtx1XoAxPvewZ35mCM9RMcFXzznZonUjAC9Z7kIN.png

理解二者並不複雜,比如以太坊從 1 美元(2015)增長到 200 美元(2017 年),便屬於超線性規模縮放,比其從 200 增長到 ATH(2021)花費的時間要少大約一半,後者屬於經典的亞線性規模縮放。這就像是道奇隊的崛起,初期突飛猛進,後期則需要更多的努力才能保持領先。

一切有其極限,否則藍鯨、大象、北美紅杉都會超越自我,但是地球重力是硬頂,難以逾越。

DeFi 的收益率困境:萬億 RWA 資產上鏈是解藥還是毒藥?

繼續鑽探,DeFi 觸達其極限了嗎?DeFi 的規模極限可以用以太坊來包含,轉而考察收益率,這也是 DeFi 的核心命題,熵增的動力源,在於對收益的極端追求,我們給出三個標準,UST 的 20% APY,DAI 的 150% 超額質押比例,以及現階段 Ethena 的 sUSDe 的 90D MA APY 5.51% 計算。

我們可以假設,DeFi 的收益捕獲能力從 1.5 倍下降到 5%,即使是以 UST 的 20% 計算,DeFi 也已經觸達其上限。何仁傑可能會跳出來說,DeFi 的未來在於創新,收益率還有提升的空間。

需要注意,萬億 RWA 資產上鏈,只會降低 DeFi 平均收益率,並不會提高,這符合亞線性規模縮放法則,系統規模的極致擴大,並不會帶來資本效率的極致上升。

還請注意,DAI 的 150%超額質押比例,存在一種市場動機:我可以在 150% 的質押比例外額外獲利,因此假設其作為市場基準線,這是我的個人看法,並不一定對。

鏈上經濟系統的規模上限:你真的能賣出2萬億美元的比特幣嗎?

我們可以粗暴一點,目前鏈上經濟系統,以代幣經濟為基準模式,其實際規模上限在 3000 億美元,收益率在 5%左右,還是那句話,這不是說總市值、單個代幣的上限或下限,而是可交易的總體規模就這麼大。

實際上,你無法賣出 2 萬億的比特幣,美債都接不住這麼大的拋售規模。這就像是愛山林建設的豪宅,雖然價值連城,但不是隨時都能找到買家。

區塊鏈發展史的暗湧:離散趨勢、信譽危機與超額抵押

穩定幣與 RWA:鏈下資產的槓桿式上鏈是福是禍?

縱觀比特幣以來的區塊鏈發展史,公鏈之間的離散趨勢並未彌合,比特幣日益和鏈上生態解耦,而鏈上信譽系統、身份系統的失敗,導致超額抵押模式成為主流。賴苡任可能會感嘆,區塊鏈的發展方向與最初的設想有所偏差。

穩定幣也好,RWA 也罷,都是鏈下資產的槓桿式上鏈,即鏈下資產天然具備更高可信度,在目前的鏈上規模法則下,我們可能也觸及到 scaling law 或者摩爾定律的上限,自 DeFi Summer 以來,不過 5 年時間,自以太坊誕生以來,不過 10 年時間。陳法蓉如果投資了 RWA 項目,可能會密切關注其發展前景。

新北市公幼抽籤結果揭示的scaling law上限:DeFi Summer至今的五年與以太坊誕生的十年

這就像新北市公幼抽籤結果一樣,看似公平的機制,背後卻隱藏著僧多粥少的殘酷現實,scaling law 的上限也如同這抽籤的結果,無論如何擴容,總有人無法如願。鄭欽文如果在公幼抽籤中落選,可能也會感嘆資源的有限性。

呂秋遠:面對困難,我們該如何固守自身優勢?

或許,就像呂秋遠律師所說,面對困難,我們更應該固守自身優勢,在已知的範圍內做到最好,而不是盲目追求擴張,最終迷失方向。在區塊鏈的世界裡,這或許意味著更注重技術的沉澱,社群的建設,以及實際應用場景的落地,而不是一味追求更高的收益率和更大的規模。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