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 四小龙陨落:光环褪去,科创板第一股云从科技何去何从?
昔日荣光不再:从“AI 四小龙”到“失色四杰”
曾几何时,顶着“AI 四小龙”光环的商汤科技、旷视科技、云从科技、依图科技,如同冉冉升起的新星,承载着整个AI行业对于未来的无限憧憬。它们被视作中国人工智能崛起的希望,资本市场的宠儿,科技创新的先锋。然而,商业世界的残酷远胜于实验室里的理想化模型。短短数年,风云突变,“AI 六小龙”、“杭州七小龙”等新概念层出不穷,试图瓜分这片曾经被寄予厚望的市场。“AI 四小龙”这个名号,也逐渐在人们的视野中褪色,当年的荣光,仿佛过眼云烟,徒留一声叹息。
财报血亏,裁员风波:内忧外患下的窘境
理想很丰满,现实却骨感。“AI 四小龙”的陨落,最直观的体现莫过于惨淡的财报数据和接连不断的裁员风波。商汤科技2024年度财报,营收37.72亿元人民币,看似可观,但与之相伴的却是高达43.06亿元的净亏损!自2018年以来,累计亏损超过546亿元,这简直是一个天文数字,足以让任何投资者心惊胆战。云从科技同样未能幸免,2024年总营收仅为3.98亿元,而归母净亏损却高达6.63亿元。这种入不敷出的状况,如同一个无底洞,不断吞噬着企业的资金和信心。
更令人唏嘘的是裁员风波。依图科技大规模裁员,比例甚至超过70%,医疗业务几乎全线崩溃,武汉、西安等地的分公司也纷纷注销,业务版图急剧萎缩。而云从科技也传出了全员降薪20%的消息,核心技术成员张岭的离职更是雪上加霜。这些消息无疑给本就风雨飘摇的“AI 四小龙”带来了沉重的打击,也让人们对它们的未来充满了担忧。
云从科技的困局:科创板“AI 平台第一股”的挣扎
毫无疑问,“AI 四小龙”已经失去了往日的光环。曾经被誉为科创板“AI 平台第一股”的云从科技,如今也深陷困境,泥足深陷。它能否突破重围,在这片充满挑战的市场中找到属于自己的生存之道,已经成为了行业内外高度关注的焦点。云从科技的命运,不仅仅关乎自身,更折射出整个中国人工智能产业发展所面临的挑战和困境。是继续在亏损的泥潭中挣扎,还是能够破茧成蝶,涅槃重生?这仍然是一个未知数,一个充满悬念的故事。
持续亏损的泥潭:烧钱不止,盈利无期
纸面繁荣下的财务黑洞:高营收与巨额亏损并存
云从科技的财报,就像是一场精心编织的幻觉,表面上营收数字勉强能看,但撕开这层华丽的包装,里面却是触目惊心的亏损黑洞。2024年实现营业总收入3.98亿元,这数字对于一家科创板上市公司来说,实在算不上亮眼。更令人担忧的是,与营收不成比例的巨额亏损。营业利润-6.49亿元,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净利润-6.37亿元,扣除非经常性损益的净利润更是高达-6.63亿元!这种“增收不增利”的畸形状态,与其说是发展,不如说是饮鸩止渴,用未来的希望透支眼前的繁荣。这种财务报表,糊弄外行也许可以,但绝对瞒不过真正懂行的投资者。
上市承诺成空谈:2025 盈利目标遥不可及
回想起2022年云从科技上市之初,管理层信誓旦旦地承诺将在2025年实现盈利,如今看来,这番豪言壮语简直就是一个天大的笑话。距离2025年已经屈指可数,但云从科技的亏损不仅没有减少,反而呈现愈演愈烈的趋势。这种赤裸裸的“打脸”行为,不仅让投资者大失所望,更严重损害了云从科技在资本市场的信誉。当初IPO时画下的美好蓝图,现在看来不过是一张无法兑现的空头支票,透支的是市场对AI行业的信任。
转型阵痛:产品结构调整与市场接受度困境
云从科技并非没有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也并非没有做出改变的尝试。他们积极推进产品与客户结构的优化调整,试图摆脱对单一项目的依赖,构建更加健康、可持续的收入体系。然而,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转型之路充满了荆棘与坎坷。高昂的研发成本像一个巨大的吸血鬼,不断侵蚀着公司的利润,而新的技术产品在市场上的接受度却远未达到预期。这种“投入多,产出少”的困境,让云从科技在商业化道路上举步维艰。转型,变成了另一种形式的慢性死亡。
外部竞争加剧:巨头围剿,生存空间遭挤压
除了内部的困境,云从科技还面临着来自外部的巨大压力。一方面,它要与同类型的AI企业在技术、产品、价格等方面展开激烈的竞争,稍有不慎就会被对手超越。另一方面,它还要应对来自大型设备厂商、互联网巨头的跨界竞争。这些巨头拥有雄厚的资本、强大的技术实力和广泛的市场渠道,它们如同猛虎下山,不断蚕食着云从科技的市场份额。在这样的竞争格局下,云从科技的生存空间被不断挤压,如同夹缝中求生,稍有不慎就会粉身碎骨。
先发优势难抵亏损压力:商业化难题待解
不可否认,云从科技在技术和市场上拥有一定的先发优势。然而,这种先发优势在持续亏损的巨大压力下,显得如此的脆弱和不堪一击。商业化难题,始终是悬在云从科技头顶上的一把达摩克利斯之剑。它能否从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突出重围,摆脱亏损困境,解开商业化难题的枷锁,仍然是一个巨大的未知数,一个充满挑战的命题。
推进战略转型,奋力自救
产品与客户结构深度调整:从规模扩张到可持续收入
在全球生成式AI技术如海啸般席卷而来的当下,旧的秩序被无情地打破,AI市场的竞争格局早已面目全非。云从科技并非毫无察觉,它加速推进战略转型,试图在绝境中为自己寻找一线生机。与其说这是主动求变,不如说是被时代浪潮裹挟着不得不做出的选择。这场转型的核心逻辑,是从过去盲目追求规模扩张,不顾一切地跑马圈地,转变为更加务实地构建可持续的收入体系。通过聚焦核心业务,优化资源配置,云从科技试图在激烈的竞争中重新站稳脚跟,但这种调整能否奏效,仍然充满变数。
“断尾求生”:摆脱“重研发、轻落地”的怪圈
曾经,云从科技也走过一段弯路,一味追求技术领先,陷入了“重研发、轻落地”的怪圈。大量的资金投入到了实验室里,却未能转化为实际的市场价值。技术成果与商业价值严重脱节,导致企业长期处于亏损状态。如今的战略收缩,颇有“断尾求生”的意味。云从科技试图通过放弃一些非核心业务,减少研发投入,来摆脱高投入低回报的恶性循环。然而,这种“瘦身”是否会削弱其未来的竞争力,仍然值得怀疑。
拥抱华为昇腾:弥补技术短板,寻求差异化突围
面对技术迭代的巨大压力,云从科技选择了与华为昇腾深度绑定,联合推出从容大模型训推一体机,支持千亿级参数模型训练,并构建混合模型云服务。这看起来是一个明智的选择,既可以弥补自身在算力方面的短板,又可以在行业竞争中寻求差异化的突围策略。华为在芯片与算力领域的强大实力,无疑为云从科技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撑,使其在大模型研发与应用上获得了一定的竞争优势。然而,过度依赖外部技术支持,也可能导致自身核心技术研发能力的弱化,在未来的竞争中陷入被动。
过度依赖的隐忧:核心技术空心化风险
与华为的合作,固然能够带来短期的利益,但也潜藏着长期的风险。如果云从科技长期依赖华为的技术支持,自身的研发投入就会减少,核心技术能力就会逐渐萎缩,最终沦为华为的附庸。这种“空心化”的风险,是云从科技不得不警惕的。一个企业,如果失去了自主创新的能力,就如同失去了灵魂,最终只能被市场淘汰。
大模型红海:能否在巨头夹缝中生存?
更令人担忧的是,当前AI大模型市场已经陷入一片“红海”,竞争异常激烈。百度、阿里、腾讯等互联网巨头早已凭借庞大的数据资源与生态优势占据先机。云从科技即便拥有先进的技术产品,想要在巨头林立的市场中分得一杯羹,谈何容易?它需要付出比别人更多的努力,才能在夹缝中求得生存。这不仅仅是一场技术之战,更是一场资本之战、生态之战。
AI 行业困境:技术爆发与商业变现的矛盾
云从科技的自救行动,不仅仅关乎企业自身的生死存亡,更折射出整个AI行业在技术爆发与商业变现之间所存在的深层矛盾。一方面,AI技术日新月异,不断涌现出新的突破。另一方面,AI技术的商业化落地却异常艰难,许多企业都面临着盈利困境。这种矛盾,是制约AI行业发展的瓶颈,也是所有AI企业都必须面对的挑战。如何将技术转化为实实在在的商业价值,是决定AI企业能否生存的关键。
生存还是毁灭:云从科技的激进变革之路
重构商业模式:从项目定制到标准化订阅
在AI行业的残酷淘汰赛中,云从科技的每一次抉择都犹如在悬崖边行走,稍有不慎便会坠入万丈深渊。如果云从科技想要真正实现突围,仅仅是修修补补是远远不够的,它需要进行一场更加激进的变革,彻底颠覆现有的运营模式。首先,必须重构商业模式,彻底摆脱单纯依赖项目定制的传统路径。这种模式不仅效率低下,而且难以规模化,更无法带来持续的收入。云从科技需要转向标准化产品与订阅制服务,降低交付成本,提高收入的稳定性。例如,可以将智慧城市、智慧金融等领域的垂直技术,转化为模块化软件产品,通过订阅收费实现持续营收。这不仅能够提高盈利能力,更能够增强用户的粘性。
加大技术研发投入:建立核心技术护城河
其次,云从科技要加大技术研发投入,尤其是在核心技术领域建立起难以攻破的护城河,避免陷入“为他人做嫁衣”的尴尬境地。如果仅仅是依靠外部的技术支持,那么就永远无法掌握自己的命运。云从科技需要在智能安防、医疗影像等垂直领域,通过深耕行业数据,训练更精准的专用模型,形成“技术—数据—场景”的深度绑定,筑起难以逾越的护城河。只有掌握了核心技术,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研发投入下滑敲响警钟:技术空心化风险加剧
然而,当前研发投入的持续下滑,已经敲响了警钟。财报数据显示,2022年,云从科技的研发费用还高达5.6亿元,2023年就已下降至4.91亿元,同比下降了12.32%;2024年前三季度,云从科技的研发费用为2.89亿元,较2023年同期相比又下降了8.08%。这种趋势如果持续下去,云从科技的技术空心化风险将会进一步加剧,最终失去竞争优势。一个企业,如果连研发投入都无法保证,那么它的未来将一片黯淡。
拓展 C 端市场:拥抱生成式 AI,开辟新增长点
最后,云从科技需要积极拓展C端市场,利用生成式AI的应用热潮,开发面向个人用户的消费级产品,开辟新的盈利增长点。生成式AI的爆发为云从科技提供了绝佳的契机,通过开发面向个人用户的智能助手、创意工具等消费级产品,不仅能开辟新的盈利增长点,更能积累海量用户数据反哺技术研发。C端市场拥有巨大的潜力,如果云从科技能够抓住这个机会,就有可能实现弯道超车。
背水一战:以激进变革撕开困局
这场AI生存之战没有退路,云从科技唯有以激进变革撕开困局,以破局思维重构竞争逻辑,才能在巨头环伺的市场中谋得一席之地。它需要彻底打破旧的思维模式,拥抱新的技术趋势,敢于冒险,勇于创新。只有这样,才有可能在残酷的竞争中生存下来,并最终实现凤凰涅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