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喧嚣下被忽视的区块链创新:二阶效应重塑DeFi、Solana生态

内容 隐藏

引言:当AI喧嚣尘上,我们是否遗忘了创新的本质?

末日论调下的真实:创新周期的螺旋上升

一提到区块链,最近的风向好像恨不得立刻判它死刑。什么“加密货币已死”,什么“AI才是未来”,各种唱衰论调满天飞。说实话,刚听到这些我也有些焦虑,总感觉自己是不是错过了什么。但转念一想,这种“非此即彼”的二元对立,恰恰是当下信息爆炸时代最廉价的噪音。与其被这些情绪裹挟,不如冷静下来,看看历史的车轮是怎么滚滚向前的。

超越炒作:从宏观视角审视科技发展

任何一项技术的诞生,都伴随着狂热的炒作和随之而来的幻灭。从互联网泡沫到如今的AI热潮,我们见证了太多次“风口上的猪”的故事。但真正有价值的创新,往往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在无数次的迭代、试错中,最终找到与市场的契合点。这就好比炼钢,需要在烈火中千锤百炼,才能去除杂质,铸就真正的利器。今天,我们就来聊聊那些被我们忽略的,藏在创新背后的“二阶效应”,看看那些在喧嚣之外,悄然改变世界的真正力量。

技术魔力的二阶效应:生态系统的崛起

先行者与掘金者:谁才是真正的赢家?

很多人觉得,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才是最牛的。没错,他们敢于冒险,引领潮流,但往往也承担了最大的风险。更重要的是,他们可能根本无法预料到,自己开创的事业最终会走向何方。反而是那些后来者,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发现了新的可能性,才真正将创新推向了巅峰。他们就像淘金热中的“卖铲人”,虽然没有直接挖到金子,却赚得盆满钵满。

从GPS到Web3:创新发射台的演变

回顾历史,我们会发现,很多伟大的创新,最初的目的并非为了改变世界,而是为了解决眼前的问题。但当这些创新与其他技术、商业模式相结合,就会产生意想不到的“二阶效应”,催生出一个全新的生态系统。就像GPS,最初只是为了军事定位,但当它与互联网、移动支付等技术融合,就诞生了Uber、Airbnb等改变我们生活方式的应用。而Web3,作为下一代互联网,又会如何重塑我们的世界呢?让我们拭目以待。

一个周末改变互联网:GPS与可编程地图的诞生

谷歌地图的战略收购:奠定帝国基石

别看现在谷歌地图用起来这么顺手,好像天生就该存在一样。但你知道吗?它的诞生,其实源于2004年底谷歌一系列极具前瞻性的收购。首先是Where 2 Technologies,一家在悉尼卧室里搞开发的澳大利亚小公司,他们搞出了“Expedition”,一个用预渲染地图瓦片实现的C++桌面应用。要知道,当年用MapQuest找路简直是噩梦,卡顿得让人想砸电脑。Expedition的用户体验简直是质的飞跃。同时,谷歌还拿下了Keyhole(卫星图像技术)和ZipDash(实时交通分析)。这些收购,直接奠定了谷歌地图的基石:交互式导航、丰富的可视化数据和动态信息,缺一不可。

Bret Taylor的革命:AJAX与可编程地图的奇迹

Expedition是个桌面应用,但拉里·佩奇(Larry Page)非要搞个Web版的。结果一开始弄出来的东西,慢得像蜗牛,毫无亮点。这时,斯坦福毕业的谷歌前产品经理Bret Taylor站了出来。他用异步JavaScript和XML (AJAX)重写了整个前端。这在当时可是个新技术,能让网页在不重新加载整个页面的情况下更新内容。要知道,在AJAX出现之前,网页应用都是静态的、笨重的。有了AJAX,网页的响应速度终于可以媲美桌面软件了。地图可以随意拖拽,新的图块加载也不用刷新页面——这在2005年简直是革命性的用户体验。

二阶效应的爆发:Uber、Airbnb与Pokémon Go的崛起

但真正天才的地方在于,谷歌当年晚些时候发布了地图API,直接把谷歌地图从一个产品变成了一个平台。开发者们现在可以嵌入谷歌地图并在它的基础上进行开发,这直接引爆了数千个“mashups”(糅合)项目,最终发展成完整的业务。毫不夸张地说,Uber、Airbnb、DoorDash之所以能存在,都得感谢Bret Taylor那个决定性的周末,是他让地图变得可编程。

支付的驱动力:技术演进的隐形网络

等等,别忘了支付!没有无缝支付,按需服务算个屁?他们所依赖的GPS技术,并不是什么新鲜玩意。但光有GPS还不够,它只是数十年技术演进的巅峰之作,比如卫星定位、移动硬件、AJAX、API和支付渠道,所有这些技术都在悄然成型。这就是二阶效应如此强大的原因。它们在当下很少受到关注,但有一天,你抬头一看,会发现你的日常事务,正由一个多年来悄然积累的隐形创新网络协调运作。

再质押如何催生DeFi新格局:EigenLayer与EtherFi的共舞

EigenLayer的创新:ETH的双重价值

2023年6月,EigenLayer把“再质押”功能搬到以太坊主网上,彻底颠覆了以太坊的安全格局。这概念听着挺唬人,其实门槛不高,稍微懂点加密货币的人都能明白:“要是你能把你的ETH质押两次,那得多爽?”

在传统的质押里,你的ETH能拿到稳定但平平无奇的3.5%-7%的收益。再质押本质上是让同一批ETH发挥双重作用,既能保护以太坊网络,又能同时保护EigenLayer协议网络——同样的资金,多重收入来源,而且提高了资金效率,这谁不爱?

EtherFi的崛起:流动性与可及性的力量

到了2024年4月,EigenLayer已经从一个理论创新变成了一个全面运作的系统,而且迅速被大家接受。数据不会说谎:70%的新以太坊验证者选择立刻加入这个协议。到2024年底,超过625万枚ETH(大概193亿美元)被锁在再质押里。要是按GDP最高的国家/地区排名,它应该排在120位左右。

但真正有意思的,不只是EigenLayer让再质押变成了现实,而是其他人接下来都纷纷效仿。EtherFi,一家流动性质押提供商,在2023年初悄悄上线。他们预见到,EigenLayer的再质押会成为DeFi领域最火的机会之一。你质押ETH,拿到eETH代币,然后在EigenLayer上自动进行再质押。而且,作为奖励,你可以拿着eETH去其他DeFi沙盒里玩。Pendle就是这样一个沙盒。这就像每个人都因为做本质上相同的事情而获得多次回报,这才是加密金融的精髓!

积分挖矿的狂热:投机飞轮与公平的悖论

结果呢?令人印象深刻。到2024年5月,EtherFi的TVL飙升到大概60亿美元。他们的“Liquid Vault”提供大约10%的年利率,而当时普通的质押根本没这么诱人。

EtherFi对再质押的ETH所做的工作,实际上和Lido之前对质押的ETH所做的事情差不多。通过为再质押的ETH创造流动性、可及性和可用性,使再质押变得实用、主流且有利可图。除了追逐收益之外,还有“积分挖矿”,人们不只是追求眼前的利益,还积累“积分”,这些积分未来可能会变成有价值的代币。如果你愿意,可以称之为投机飞轮。随着越来越多的用户通过EtherFi再质押,更多的eETH代币流通起来,并与Pendle等其他DeFi项目深度融合,在那里你可以交易未来的收益,甚至积分本身,凭空创造出全新的金融工具。

后发制人的智慧:谁更懂加密货币的游戏规则?

积分这玩意儿后来怎么样了?毕竟,加密货币是高效资本雇佣兵的乐园。当协议开始把积分作为奖励时,一大批用户涌现出来,试图最大化积分,在这个过程中甚至操纵系统。积分背后的初衷,是为了实现更公平、更广泛的代币分配。但一旦演变成一场竞速赛,结果就变味了。最活跃的“矿工”并不总是一致性最高的用户。虽然很多项目仍然在使用积分来分发代币,但这种策略已经不如以前那么吸引人了。

所以,和往常一样,教训不只是创新很重要。更重要的是,最大的赢家往往不是那些一开始就创造出人们热议的东西的人。他们是那些后来者,洞察实际情况,并在恰当的时机创造出恰到好处的东西的人。当然,EigenLayer奠定了基础,但EtherFi和其他看到了二阶效应的公司也分了一杯羹,最终在2024年中期占据了以太坊质押市场20%以上的份额。在加密领域,成为第一人远不如最了解其他人在做什么更重要。

积分与Pendle:偶然的契合与杠杆挖矿的兴起

Jito空投的刺激:积分时代的降临

在Jito空投一炮而红之后,积分在2023年12月正式走上神坛。这个基于Solana的协议一亮相,估值就超过10亿美元,直接掀起了一场“淘金热”。一夜之间,整个生态的协议都放弃了直接代币分配,转而采用积分系统。他们开始用积分奖励参与协议的用户,这些积分之后可以兑换治理代币。这种最初看起来很新鲜的分配机制,迅速变成了主流策略。

Pendle的先见之明:收益代币的创新

Pendle在2021年6月上线,专注于代币化和未来收益交易。Pendle的核心创新非常巧妙,因为它把收益代币分成了两部分:代表基础资产的本金代币(PT)和捕获未来收益的收益代币(YT)。这种分离允许用户分别交易这些组件,从而更好地控制他们的收益策略。

杠杆积分挖矿:Sid的积分增长策略

当积分竞赛正式拉开帷幕时,Pendle发现自己凭借一项原本出于完全不同目的而构建的功能,占据了有利地位。该平台提供的YT代币,创造了一种相当于杠杆积分挖矿的机制。用户可以同时获得资产的浮动收益和任何相关的积分,从而在无需额外资金的情况下,扩大积分积累。

举个例子,假设Sid想从一个像EigenLayer这样奖励流动性提供者的协议中赚取积分。按传统方法,他需要把ETH存入EigenLayer的质押合约,并且把这笔资金锁定数周甚至数月。但有了流动性再质押代币(LRT)和Pendle的结合,Sid可以直接购买代表未来收益和积分的收益代币(YT),而无需直接把ETH存入EigenLayer。

比如说,eETH的价格是2000美元,每天能获得24个EigenLayer积分。pteETH代表固定收益代币,yteETH代表浮动收益代币,售价200美元。pteETH的持有者放弃积分,换取固定收益。yteETH的持有者则获得浮动收益和积分。现在,只需要2000美元,Sid每天就可以获得240个(价值10ETH)的积分,而不是仅仅24个。

Pendle的成功:意料之外的收获

Pendle的创始人TN Lee曾在播客里深入分析过这个现象。团队并没有专门为积分构建任何底层架构,他们根本没预料到这种情况。但他们为这种新兴的行为构建了完美的底层设施,并且获得了丰厚的回报。即使这种趋势最终降温,TVL降至25亿美元左右,他们的市值仍然比积分出现之前高出10-15倍。

Memecoins、Pump.fun和Raydium:Solana生态的复兴与价值链的重塑

Solana的涅槃:从FTX崩盘到技术复苏

有时候,二阶效应会从最意想不到的地方冒出来,并且在这个过程中盘活整个生态系统。2023-2024年Solana的复兴就是一个精彩的例子,它充分展现了加密货币领域的快速变化,以及那些把自己定位在关键十字路口的人,是如何获得价值的。

在2022年末FTX崩盘之后,许多业内人士给Solana写了“讣告”。这个逻辑似乎很合理:SBF和他的公司对这个生态有巨大的影响,他们提供了资金、流动性和市场支持。没了他们,Solana寸步难行。更要命的是,Solana的技术饱受可靠性问题的困扰,“Solana宕机”的新闻成了一个笑柄。曾经把自己定位为“以太坊杀手”的区块链,似乎已经奄奄一息。

PumpFun的出现:代币创建的民主化

然而,一场非凡的转变正在发生。整个2023年,Solana的技术稳步提升。宕机事件越来越少。交易最终性和用户体验明显更加流畅。那些被Solana的技术基础(比如高吞吐量、低成本和亚秒级最终确定性)所吸引的开发者开始回归,尽管他们很谨慎。

到了2024年初,形势发生了决定性的逆转。随着人们对传统的DeFi治理代币感到失望,以及普遍转向所谓的“金融虚无主义”,用户的注意力和资金开始涌向memecoin。这些代币通常除了社区所有权和文化信号之外,几乎没有其他用途,但却抓住了市场的想象力。Solana凭借其闪电般的交易速度和极低的费用,为这股新浪潮提供了完美的温床。

PumpFun于2024年1月上线。这个“memecoin工厂”把代币创建的过程(曾经是具备编程技能的开发者的专属技能)简化到只需几分钟就能完成。PumpFun以一种与加密货币金融实验精神完美契合的方式,实现了代币创建的民主化。几乎一夜之间,成千上万个名为“BONK”、“Dogwifhat”和“POPCAT”等的新代币涌入Solana生态系统。

Raydium的机遇:DeFi交易所的崛起

这些看似轻浮的加密货币,很快展现出它们作为复杂价值链催化剂的潜力。这些新代币需要一些至关重要的东西:流动性。如果没有交易平台,即使是最巧妙的memecoin概念也毫无价值。Solana生态的去中心化交易所Raydium正好处在一个令人羡慕的位置。

Raydium自成立以来,就致力于成为Solana的头部交易平台,专注于提高资本效率和降低滑点。该协议并不是专门为memecoin而设计的。但事实证明,它的技术架构(类似于Uniswap的集中流动性池和无需许可的代币上币流程)非常适合应对新资产的突然涌入。时机简直完美。多年的基础设施开发,为这个意外的用例创造了所需的坚实基础。

共生关系:PumpFun与Raydium的互利共赢

在Raydium上市,成为了这些新兴代币的重要里程碑,提升了它们在日益拥挤的市场中的可信度和知名度。到了2025年初,这种共生关系变得至关重要,Raydium超过40%的Swap收入,都来自PumpFun生成的代币。这种关系是互惠互利的:PumpFun需要Raydium现有的流动性池,才能把自己的代币从小众产品提升为可交易资产,而Raydium则凭借这些代币带来的爆炸式交易量蓬勃发展。

注意力经济:Trump和Libra的昙花一现

PumpFun团队的经济效益也令人惊叹:在PumpFun平台上独家交易的代币,每笔交易都要收取1%的手续费,而Raydium的手续费结构只有0.25%。这意味着Raydium需要创造四倍的交易量,才能与PumpFun的每笔代币收入持平。但由于其更深的流动性和更广泛的用户群,Raydium在2024年8月到2025年2月期间,始终成功地超越了这一门槛。

PumpFun简化了代币创建,而Raydium实现了高效的价格发现和交易。每一次创新都引发了进一步的适应。PumpFun的垂直集成举措,促使Raydium创建了LaunchLab,并且产生了一系列二级效应,重塑了整个生态系统。

随着memecoin的热潮愈演愈烈,像Trump和Libra这样的代币很可能就是为了蹭热度而推出的。它们的策略依赖于叙事、时机和病毒式传播。Trump借力于政治meme的能量,而Libra则倾向于更广泛的互联网文化。这两种代币最初都获得了巨大的关注,并且在推出后不久就达到了荒谬的估值。但这种能量并没有持续多久。关注来得快,去得也快。二级市场降温。交易者转移了注意力。社区逐渐减少。这些代币的成功之处在于,它们展示了如何在恰当的时机捕捉到注意力,并且把它转化为投机性黄金。然而,它们未能做到的是,维持市值。它们没有真正的实用性,也没有持续发展的路线图,只是昙花一现。

创新与适应:价值的归属

不过,他们证明了一个观点:创新能够吸引注意力。而在加密领域,注意力是最强大的原材料之一。如果运用得当,它可以激发新的热潮;如果运用不当,就会很快消亡。对于加密创新的观察者来说,教训是显而易见的。当新的原语出现时,不仅要看直接影响,还要看谁最适合促进、优化和扩展它们所支持的行为。这往往是超额回报的真正来源。

下一步:EVM体验的重塑与二阶效应的未来

复合创新的猜想:技术融合的可能性

读到这里,你可能想知道下一个二阶爆发会是什么样。也许你称之为复合创新,也可能它是技术融合,但重点是一样的。本文谈论的是多种技术同时碰撞,引发的链式反应大于其各部分之和。我们已经见证了这种情况的发生:再质押重塑了DeFi激励机制,memecoin基础设施重振了整个生态系统,收益协议意外地实现了空投杠杆。那么,下一个倒下的多米诺骨牌是什么?

EVM的体验:重塑可用性的竞赛

也许是EVM的体验。也许吧。它确实正在被重写、重新设计和完善,使其感觉像真正的软件一样——至少这是承诺。它究竟是成为下一个伟大的复利层,还是仅仅是又一次渐进式升级,还有待观察。但如果这些环节顺利衔接,就可能引发一场前所未有的链式反应。在关于L2的争论和扩容大战的喧嚣背后,一场竞赛正在酝酿——不仅要扩展以太坊,还要通过提高其可用性来提升其效用。

Sonic、Monad和MegaETH:消除延迟与摩擦的先锋

真正的可用性,即让其他人能够在其基础上进行建设,而不会被钱包、手续费或交易失败等问题所困扰。因为当摩擦消失时,创新就会蓬勃发展。而当创新蓬勃发展时,复利回报就会在最意想不到的地方出现。在过去的几个月里,接待了一些引领这场变革的杰出人士:来自Sonic的Andre Cronje、来自Monad的Keone Hon以及来自MegaETH的Shuyao Kong。尽管他们的方法各不相同,但目标却非常明确:消除延迟。消除摩擦。甚至消除钱包。用更快、更流畅、更无形的东西取而代之。打造真正的软件体验,而非繁琐的点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