锂王陨落?赣锋锂业的冰与火之歌
当“锂王”赣锋锂业交出2024年首亏的成绩单时,市场哗然。营收骤降42.66%,净亏损超20亿,曾经风光无限的“锂矿双雄”,如今竟也这般狼狈?这不禁让人唏嘘,也引人深思。回想两年前,它还稳坐盈利的巅峰,净利润增速一度让人瞠目结舌,甚至敢叫板“宁王”。创始人李良彬,更因其精准的行业预判和在全球范围内的“买矿”豪举,一度登上江西首富的宝座。然而,短短几年,昔日的高光时刻仿佛已成昨日黄花,股价跌落神坛,市值蒸发超2400亿。

首亏背后的疯狂:周期宿命与盲目扩张
将赣锋锂业的颓势简单归咎于外部环境,未免过于片面。诚然,碳酸锂价格暴跌、行业周期下行等因素的影响不可忽视,但透过现象看本质,这家企业的困境,实则是前期疯狂扩张埋下的祸根。李良彬的“买矿”策略固然为其赢得了行业地位,但也使其过度依赖于资源开发。当潮水退去,裸泳者自然无处遁形。在“All in”资源这条路上,赣锋锂业似乎忘记了敬畏周期,忘记了“物极必反”的古训。过度扩张的产能,在高位套牢的矿产,都成了压垮骆驼的稻草。
碳酸锂崩盘:一场由供需错配引发的血案
说到底,赣锋锂业的困境与碳酸锂的价格息息相关。作为锂电产业的核心原材料,碳酸锂的价格波动直接影响着企业的盈利能力。2021年,国内新能源汽车市场的井喷式增长,刺激了对碳酸锂的需求,价格一路飙升,从5万元/吨一路攀升至63万元/吨的峰值。然而,疯狂的市场往往伴随着盲目的投资。在巨大的利益诱惑下,各路资本蜂拥而至,大肆扩产。当新增产能陆续释放,供需关系瞬间逆转,碳酸锂价格也随之崩盘,从高点一路俯冲,跌破7.3万元/吨的历史冰点。

抢矿潮的代价:被放大的周期性风险
这场碳酸锂价格的“血案”,也暴露了行业内存在的深层问题。为了争夺资源,不仅是赣锋锂业、天齐锂业这样的传统锂矿企业,就连宁德时代这样的下游电池厂商也加入了“抢矿”大战。大家都害怕在未来的竞争中被“卡脖子”,都想把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然而,这种疯狂的“抢矿”行为,无疑进一步加剧了产能过剩的风险,放大了行业周期性波动带来的影响。当所有人都认为“筹码”越多越好时,却忽略了市场容量的有限性。最终,谁也无法逃脱周期性的宿命。
李良彬的豪赌:从草根逆袭到高处不胜寒
“颠覆别人,而不要等着别人去颠覆你。”李良彬的这句话,深刻地烙印在赣锋锂业的发展轨迹上。回顾他的创业历程,简直是一部草根逆袭的传奇。1997年,他毅然放弃国企的“铁饭碗”,接手濒临破产的河下金属锂厂,这无疑是一场豪赌。然而,正是他对行业趋势的敏锐嗅觉,让他抓住了卤水提锂技术可能颠覆传统矿石提锂体系的机遇。
不平等条约:深埋于心的资源焦虑

早年间,为了获得智利SQM公司的原料供应,赣锋锂业不得不签署一份“屈辱”合约——“未来10年内,不能进入电池级碳酸锂领域”。这种受制于人的滋味,无疑深深刺痛了李良彬。为了摆脱这种困境,他带领团队攻坚克难,最终成功建成国内第一条半自动化“低温真空蒸馏工艺制备电池级金属锂”中试生产线。这段经历,也成为其日后疯狂“买矿”的动因。
一体化迷梦: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上市之后,赣锋锂业更是按下了“加速键”,通过一系列的收购,迅速向上游延伸,构建了从锂矿、锂盐到锂电池及回收的完整产业链。李良彬的目标是打造锂行业上下游一体化的国际一流企业,实现原材料的自给自足。应该说,这种一体化的战略,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赣锋锂业的抗风险能力,也为其赢得了市场地位。然而,成也萧何,败也萧何。这种过于强调一体化的战略,也使其过度依赖于锂资源,忽略了市场需求的多元化和变化。
下游疲软:难测的市场与脆弱的神经
令人担忧的是,下游新能源汽车市场的需求疲软,给赣锋锂业的未来蒙上了一层阴影。欧洲市场补贴退坡、美国电动车优惠政策取消等因素,都导致海外市场需求减弱。这种需求端的疲软,无疑会进一步加剧碳酸锂价格的下行压力,给赣锋锂业的业绩带来更大的挑战。说到底,赣锋锂业的命运,依然掌握在下游新能车的“脸色”之下,这种依赖性,使其神经变得异常脆弱。
寒冬求生:赣锋锂业的自救之路,是突围还是豪赌?
在巨大的业绩压力下,赣锋锂业的自救行动也悄然展开。财报显示,锂电池系列产品在2024年贡献了31.19%的营收,创下历史新高。这似乎预示着赣锋锂业正在将重心向锂电池产品倾斜。同时,锂电池系列产品的毛利率也位居前列,这无疑给赣锋锂业带来了一丝希望。
重心转移:锂电池能否撑起半边天?

将重心转移到锂电池,无疑是赣锋锂业试图摆脱资源依赖,实现多元化发展的重要一步。然而,面对竞争激烈的电池市场,赣锋锂业能否凭借其技术优势和资源优势脱颖而出,依然充满挑战。毕竟,在电池领域,宁德时代、比亚迪等巨头早已占据了主导地位。
“锂-储-光”铁三角:一场胜算几何的豪赌
赣锋锂业正在构建“锂-储-光”的铁三角,试图通过光伏发电降低提锂成本,并通过储能项目消化过剩的产能。这无疑是一种值得尝试的模式,但同时也存在着一定的风险。光伏行业竞争激烈,价格战愈演愈烈,赣锋锂业能否在光伏领域占据一席之地,尚存疑问。此外,储能市场的爆发也吸引了大量企业涌入,竞争同样十分激烈。
固态电池:遥远的未来,近渴难解?
赣锋锂业还将希望寄托于固态电池。早在2017年,赣锋锂业就开始布局固态电池领域,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然而,固态电池的产业化仍然面临着技术和成本等多重挑战,短期内难以对赣锋锂业的业绩产生实质性的贡献。与其将宝贵的资源投入到遥远的未来,不如脚踏实地,解决眼前的困境。
投资者开药方:刮骨疗毒,方能重生
面对赣锋锂业的困境,不少投资者纷纷开出“药方”。有人认为,赣锋锂业应该摆脱对资源依赖的路径依赖,转向技术创新和场景应用;有人认为,赣锋锂业应该刮骨疗毒,重构生存法则,从“资源贩子”转变成“价值链主”。这些建议无疑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对于赣锋锂业而言,寒冬既是挑战,也是机遇。唯有正视问题,积极变革,才能穿越周期,迎来新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