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浪潮下的开放大学:机遇与挑战并存?
今年三月,在北京举办的“人工智能时代的开放大学机遇与挑战国际对话论坛”确实吸引了不少眼球。且不说云集了多少国内外教育界的大佬,单是“人工智能”、“开放大学”这两个关键词,就足以让人浮想联翩。论坛上,专家学者们高屋建瓴地探讨了人工智能如何重塑教育格局,开放大学又该如何抓住机遇,迎接挑战。不过,在看似光鲜亮丽的背后,我总觉得有些地方值得深思。
“人工智能+教育”真的是万能药吗?
诚然,人工智能在教育领域的应用前景广阔,例如个性化学习、智能辅导、自动阅卷等等。国家开放大学副校长李松教授也提到,他们已经在英语教学改革和智能出题等领域取得了显著成果。但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人工智能并非万能药。
且不说目前的人工智能技术还远未成熟,距离真正实现“个性化学习”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单就教育的本质而言,人工智能也无法完全取代教师的作用。教育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更重要的是价值观的塑造、思维方式的培养,以及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交流。这些,人工智能都无法做到。
更令人担忧的是,过度依赖人工智能可能会导致教育的“去人化”。想想看,如果学生完全依赖智能辅导系统,失去了与老师和其他同学互动的机会,他们还能发展出健全的人格和社会交往能力吗?
数字鸿沟:开放大学真的“开放”吗?
论坛上,与会专家也提到了“数字鸿沟”的问题。西班牙拉里奥哈国际大学、菲律宾开放大学等代表分享了AI技术如何赋能偏远地区教育的经验。这固然值得肯定,但我们也要看到,数字鸿沟不仅仅存在于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也存在于同一国家内部,甚至同一所学校内部。
举个例子,我的一个朋友就在某开放大学学习。她告诉我,虽然学校提供了很多在线课程和学习资源,但对于一些年龄较大、不熟悉电脑操作的学生来说,这些资源根本无法有效利用。他们仍然只能依靠传统的教材和面授课程,而这些课程的质量参差不齐,很难满足他们的学习需求。
这就引出了一个问题:开放大学真的“开放”吗?它的开放性是否只体现在招生门槛的降低上,而忽略了不同群体之间的学习能力和学习资源的差异?如果不能有效弥合数字鸿沟,所谓的“开放”恐怕也只是一种空谈。
学术诚信:人工智能时代的挑战
生成式人工智能(GenAI)的出现,无疑给学术诚信带来了新的挑战。现在,学生可以利用ChatGPT等工具轻松完成论文和作业,甚至可以生成高质量的原创内容。
我之前在知乎上看到过一个帖子,一位大学生分享了他用ChatGPT写论文的经历。他坦言,自己几乎没有付出任何努力,就得到了一篇看起来很不错的论文。虽然他最终还是决定自己动手修改,但这个经历让他深刻认识到,人工智能给学术诚信带来了巨大的威胁。
开放大学的学生群体相对特殊,他们往往年龄较大,学习时间有限,也更容易受到学术不端行为的诱惑。如果开放大学不能有效应对这个问题,提高学生的学术诚信意识,加强对学术不端行为的监管,那么开放大学的声誉和教育质量将会受到严重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