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詭譎的無人工廠:美的洗衣機廠的奇異景象
安靜的車間,喧囂的革命
走進美的位於美國某州的洗衣機工廠,如果不是事先知情,你可能會誤以為自己闖入了一個科幻電影的片場。空曠的廠房,燈光略顯昏暗,只有冰冷的機器在有條不紊地運作著。原本文案中應該站滿工人的生產線旁,現在卻只有幾台暗灰色的、不知疲倦的人形機器人在穿梭忙碌。這景象,怎麼看都透著一股詭異。
別懷疑,這不是末日題材的電影,而是正在發生的現實。工廠裡安靜得有些過分,彷彿一場無聲的革命正在這裡上演。機器轟鳴聲,取代了曾經此起彼伏的人聲喧鬧,科技的冰冷效率,正在無情地改寫著傳統製造業的定義。這讓人不禁要問:這真的是進步嗎?還是只是資本家們降低成本、榨取剩餘價值的另一種手段?
當科幻照進現實:美的的「AI大腦」工廠
這家工廠,在八月底剛剛獲得了一個名為WRCA的世界紀錄認證。這個認證機構聲稱,這是全球首個正式的、多場景覆蓋的智慧體工廠。說白了,就是這家工廠裝了一個「AI大腦」,在能源管理、AI質檢、參數防錯、工藝設計、品質分析、計劃調度、設備運維等核心環節,都能實現「系統自治」,平均提升效率80%以上。這聽起來簡直是天方夜譚,科幻小說都不敢這麼寫!
(美的的洗衣機勃州工廠被WRCA認證為「首個多場景覆蓋的智慧體工廠」圖來源:美的)
從年初發布人形機器人整機,到年中機器人前往工廠「打工」,再到如今為工廠裝上「AI大腦」,美的完成了從產品到生產、從單點突破到系統賦能的N級跳。這速度,簡直像開了火箭一樣。但問題是,這種速度真的能帶來質的飛躍嗎?還是只是為了追趕潮流、嘩眾取寵的噱頭?畢竟,AI再聰明,也比不上一個經驗豐富的老工人。更何況,一旦AI系統出現bug,誰來負責?
從產品到生產,美的的豪賭:一場豪擲千金的技術豪賭?
方洪波的焦慮與美的的轉型
「上一個週期的寵兒,如果跟不上變化,就會在下一個週期消失。」美的集團CEO方洪波在2025年經營管理年會上曾經這樣說道。這句話,透露出這位家電巨頭掌門人深深的焦慮。在瞬息萬變的市場環境下,沒有誰能永遠立於不敗之地,即使是美的這樣的行業巨頭,也必須時刻保持警惕,不斷尋求新的增長點。
美的從一家生產風扇的小作坊起家,一步步發展成為如今的家電帝國,靠的就是不斷的變革和創新。但如今,家電市場已經趨於飽和,增長空間越來越小。為了擺脫增長瓶頸,美的必須尋找新的出路,開闢第二條增長曲線。而智慧工廠、機器人等業務,正是美的在這條道路上進行的探索和嘗試。
市場的訊號:5000億巨頭的下一步?
市場也敏銳地感知到了這家5000億元市值巨頭髮出的新一輪增長訊號。8月29日盤後,美的發布了財報。上半年,美的營收利潤雙增,同時年內回購已超34億元。這份成績單,無疑給了投資者一顆定心丸。但問題是,回購股票真的能提振公司長期的發展潛力嗎?還是只是短期內拉抬股價的手段?
截至9月1日,美的A股股價報收56.16元/股;港股股價報收86.8港元/股。股價的上漲,反映了市場對美的轉型的樂觀預期。但投資者真正關心的,是美的能否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保持持續的創新能力和盈利能力。畢竟,技術再先進,最終還是要轉化為實實在在的利潤,才能證明其價值。
「有生命」的工廠:不只是噱頭?
工廠大腦:智慧體的「神經中樞」
拿下世界紀錄的關鍵,是美的勃州工廠具備的「智慧體大腦」。這東西聽起來玄乎,其實就是智慧工廠的「神經中樞」。它採用高可用、可擴展的分佈式多智能體架構,通過Agent-to-Agent (A2A) 通信實現智能體自治協同,並集成了工業領域大模型推理引擎,增強智能決策能力。簡單來說,這個「大腦」可以協調工廠裡的所有資源,讓它們像一個有機體一樣協同運作。
但問題是,這個「大腦」真的有那麼神奇嗎?它真的能比人類更高效地做出決策嗎?還是只是工程師們編寫的一堆複雜的算法?如果「大腦」出錯了,誰來承擔責任?是工程師?還是美的集團?
AI賦能:人與機器的共舞
美的集團工業技術首席數字化官張小穆在採訪中提到,在工廠大腦的指揮下,工廠的每一個生產要素——人、機、料、法、環都不再是孤立的單元。各種智能終端,如具身機器人、機械臂、AMR(自主移動機器人)、注塑機、攝像頭、傳感器等,都被賦予了感知、理解、決策及行動能力。這聽起來很美好,但實際上真的能實現嗎?人與機器真的能和諧共舞嗎?還是機器最終會取代人類?
簡而言之,如果把智慧體工廠比喻成一個人,工廠大腦是負責任務調度的中樞,智能體是面向特定任務的神經網絡,智能終端是負責實際任務執行的四肢。但這個比喻真的恰當嗎?工廠畢竟不是人,它沒有情感,沒有意識,沒有道德。把工廠比喻成人,是不是過於擬人化了?
AI眼:質檢效率的躍升
智能體工廠的AI眼鏡應用於洗衣機面板質檢的首檢環節。例如,檢查試印的文字或圖案是否印刷正確。過去,工廠通常依賴人工進行首檢,這個過程較為枯燥繁瑣,耗時耗力,且錯誤率相對較高。
(美的的用於質檢的AI眼鏡 圖來源:美的)
在AI眼鏡輔助下,工人能夠根據市場問題、首檢歷史數據進行易錯點提醒,並能基於視覺技術打通研發、品質智能體,根據材料的信息自動獲取研發系統的圖紙,並與拍攝的實物進行比對,檢驗結果返回到品質智能體。首檢效率從15分鐘減少到30秒。這聽起來的確很有效率,但AI眼鏡真的能完全取代人工質檢嗎?如果AI眼鏡判斷失誤,導致不合格產品流入市場,誰來承擔責任?
人形機器人:勞動力的未來?
在注塑車間往返工作的「美的羅」是美的自主研發的面向工業場景的人形機器人。
(美的羅在注塑車間執行搬運任務 圖來源:美的)
作為工廠具身智能體的執行單元,在工廠大腦的統一調度下,美的羅能夠自主執行品質首檢、DMS巡迴會議、TPM巡檢、EHS巡檢等高頻次任務。在執行首檢送檢任務時,美的羅會將注塑成型後的後桶搬運至智能首檢台,由集成的高精度自研3D相機自主進行尺寸外觀檢測。質檢數據會實時同步至品質智能體,只有當系統確認部件合格後,才會調度機器人返回取件。如果檢測不合格,會進一步協同工藝智能體、TPM智能體,對注塑機參數優化調整。
這聽起來很智能,但人形機器人真的能勝任所有工作嗎?它們能像人類一樣靈活地應對各種突發情況嗎?它們會不會出現故障?如果機器人出現故障,導致生產線停擺,誰來承擔責任?
人機協同:更靈活的生產線
在乾衣機後蓋自動鎖附工作站,「庫卡ico協作機器人」立在產線旁,與其它環節的工人密切配合,完成對洗衣機後蓋鎖附螺絲的工作。
(iico機器人在完成鎖附螺絲的工作 圖來源:美的)
與計劃智能體深度協同,ico將圖片實時上傳到工廠,工廠大腦就能自動解析機型特徵並快速匹配多種產品型號。即使面對不同洗衣機型號的混流生產場景,工廠大腦也能實時完成機型識別,自動更新鎖附螺絲的程序,實現如同人類般靈活高效的柔性化作業。
這聽起來很高效,但人機協同真的能提高生產效率嗎?如果機器人和工人之間發生衝突,誰來負責?機器人會不會對工人造成安全威脅?
下一步:100%場景覆蓋?
在智能體大腦的支持下,工廠14個智能體覆蓋了80%個核心生產場景。這讓美的勃州工廠不僅有了對生產流程的全知視角,還能夠自主決策、自主迭代。
據悉,美的未來還計劃在現有的14個場景上再做拓展,實現場景的100%覆蓋。美的集團工業技術首席數字化官徐䶮在採訪中提到,未來,勃州工廠會成為美的智能體工廠的第一塊試驗田——當前工廠智能體的各項能力仍需全面提升,因此工廠生產、質檢、運維等所有環節的信息將匯聚至「工廠大腦」,這些真實場景數據將用於訓練工業領域大模型,進而反哺工廠能力迭代。
第二曲線加速:美的的野心與焦慮
美的的轉型邏輯:尋找未來的藍海
從風扇到全品類家電,再到能源、醫療和智慧體工廠,美的穿越週期的關鍵詞是「變化」。在家電業務趨向成熟,家電市場逐漸紅海化之前,美的就已經開始尋找第二曲線。方洪波曾經談到美的選擇第二曲線的邏輯:尋找的是中國還沒有形成規模和格局,但在全世界比較成熟的行業。
美的的這種戰略選擇,既體現了它的前瞻性,也暴露出它的焦慮感。在傳統業務增長乏力的情況下,美的必須尋找新的增長點,才能維持其行業領先地位。但問題是,第二曲線並不好找。它需要企業具備敏銳的市場洞察力、強大的技術實力和雄厚的資本實力。美的能否成功開闢第二曲線,仍然是一個未知數。
機器人業務:近十年,數百億的投資
而機器人業務,正是美的多年B端業務探索嘗試的一個側面。方洪波曾經談到美的選擇第二曲線的邏輯:尋找的是中國還沒有形成規模和格局,但在全世界比較成熟的行業。工業機器人,就屬於此類。這筆在近十年前開始,耗資數百億元的交易,最終為美的在機器人業務換來了先發優勢。
但先發優勢並不等於絕對優勢。在機器人行業,技術更新換代非常快,競爭也非常激烈。美的要想在這個領域保持領先地位,需要不斷加大研發投入,不斷推出新產品和新技術。這對於美的來說,是一個巨大的挑戰。
人形機器人:美的的新王牌?
MIR睿工業數據顯示,庫卡工業機器人中國市場佔有率提升至2.4%,庫卡中國收入全球佔比大幅提升,接近30%。而美的今年人形機器人「4月出樣機、7月就開工」的速度也受益於此。庫卡中國移動機器人業務總經理馬建良提到,庫卡技術經驗、工業自動化經驗和全球化生態服務網絡,為美的人形機器人業務起到了多重幫助。
在接受時代財經採訪時,美的集團投資者關係總監兼董事會秘書高嵩提到,機器人業務如今已經成為美的B端最值得關注的戰略之一。目前美的集團已成立人形機器人創新中心,聚焦機器人核心零部件的研究開發應用、家電機器人化和機器人整機開發。
全方位佈局:美的的機器人戰略
今年3月,美的副總裁兼CTO衛濤公開了美的在機器人賽道的全面佈局。一是機器人核心零部件的研究、開發和應用;二是家電機器人化,在家電產品中融入機器人和AI技術,例如視覺識別、機械臂運用以及人機交互技術等;三是聚焦機器人整機開發,深入挖掘應用場景,積極佈局核心技術。
7月,在世界人工智能大會上,衛濤還表示,在人形機器人整機研發方面,美的成功打造了「類人形」、「全人形」、「超人形」三大技術平台,未來將在工業、商業和家庭三大場景中全面推廣具身智能及其解決方案的應用。
不難發現,美的的的機器人戰略以「核心技術自研+多場景落地」為核心,涉及多個事業群(包括智能家居事業群、工業技術核心零部件事業群、機器人庫卡事業群)及各類研究院(如中央研究院、AI創新中心),形成「研發-生產-應用」的全鏈條佈局。
創新的「永動機」:美的增長的底層邏輯
從產品領先到科技領先:美的的戰略轉變
從曾經的白電龍頭,到B端業務營收破千億、手握智慧體工廠的科技巨頭,美的背後的增長密碼是什麼? 對引領式創新的追求,或許是背後的答案。生產風扇起家的美的,已經悄然孕育出科技公司的內核。 2020年,美的的經營戰略從「產品領先」轉向「科技領先」。而一個關注科技創新的研發內核,在更早的時候就開始架構、生長。
這是一場豪賭,一場關於企業未來命運的豪賭。美的能否成功從家電製造商轉型為科技公司,取決於它能否在技術創新方面取得突破,能否在新的市場領域建立競爭優勢。但轉型之路充滿了挑戰,需要企業具備堅定的決心、持續的投入和敏銳的市場嗅覺。
四級研發體系:美的的創新引擎
2014年,美的中央研究院成立,是美的集團研發體系建設的一個標誌性節點。當年4月,首任中央研究院院長胡自強寫下了一份《工作規劃》,奠定了美的的「四級研發體系(產品開發、個性技術研究、共性技術和基礎技術、顛覆性和前沿技術研究)」和「三個一代」研發模式(研究一代、儲備一代、開發一代)。這個模式一直沿用到今天。
這套研發體系,是美的創新引擎的核心。它既能保證企業在現有產品方面的持續改進,又能為企業在未來市場領域的發展提供技術儲備。但這套體系也存在一些問題,例如研發資源的分配、研發成果的轉化等。美的需要不斷完善這套體系,才能更好地激發企業的創新活力。
全球創新園區:美的的研發網絡
「四級研發體系」的組織架構中,美的在集團層面設立了中央研究院、智能製造研究院、AI創新中心、軟件工程院這四個技術組織,職責是聚焦於前沿技術、顛覆性技術的研發,為將來3-5年甚至更長時間推出的產品做技術儲備。
而美的近年不斷成立研究院,在各個事業部完善研發單元,也形成了自下而上的研發氛圍。今年7月,美的上海全球創新園區舉行開園儀式。園區自2021年開始建設,歷經4年,建設總投資超70億元。在建成後,順德的美的全球創新中心和上海美的全球創新園區將遙相呼應,構成美的國內研發網絡的核心。
(美的上海全球創新園區開園 圖來源:美的)
這個全球創新園區,是美的研發網絡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將聚集全球的創新資源,為美的的技術創新提供強大的支持。但園區的建設和運營也面臨著一些挑戰,例如人才的引進、技術的交流、知識產權的保護等。美的需要克服這些挑戰,才能充分發揮園區的創新引擎作用。
不吝投入:美的的研發決心
從跨越十餘年的架構的研發體系,不難看出美的對科技創新的執著和耐心。除了規劃清晰的研發架構,美的也在不斷吸納科技創新的有生力量。2012年,整個美的的博士生加起來不到30個。如今,截至2025年6月26日,美的擁有超過2.3萬名研發人員,其中碩博員工超過7000人。培養人才的同時,美的也不吝投入。
2022至2024年,研發投入合計超過人民幣430億元。剛剛披露的美的集團半年報顯示,今年上半年,美的集團研發投入超過88億元,同比增幅超過24.4%。此前,美的集團執行總裁王建國還表示,未來三年要投入500億元佈局人工智能、機器人等業務。
(圖來源:美的)
這種大手筆的研發投入,體現了美的對於技術創新的決心。它相信,只有不斷加大研發投入,才能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保持領先地位。但研發投入並不是萬能的。美的需要將研發投入轉化為實際的產品和技術,才能真正實現企業的可持續發展。 時至今日,美的集團成立已逾57年。在瞬息萬變的市場中,美的清楚地知道,不變的只有變化,更新的只有創新。身處這個激蕩的時代,美的正在不斷證明,真正的能夠穿越週期、不斷成長的科技行業領導者,永遠擁有刀刃向內,重新定義下一場技術革命的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