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幣圈風雲:比特幣震盪,以太坊逆襲,政策與投融資解析

八月幣圈風雲:比特幣震盪,以太坊逆襲,政策與投融資解析

内容 隐藏

八月幣圈風雲:過山車般的刺激與意料之外的轉折

幣價震盪:神話破滅還是黎明前的黑暗?

八月的加密貨幣市場,簡直就像雲霄飛車,刺激到讓人懷疑人生。上半個月還沉浸在七月的餘溫裡,降息的風聲加上機構大戶的掃貨,簡直是天作之合。特別是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SEC)那邊對加密貨幣的政策稍微鬆了鬆口,加上川普大爺一句「養老金也能玩幣圈」,直接把股市和幣市都點燃了,簡直是乾柴烈火!

當時比特幣(BTC)的氣勢,簡直要衝破天際,直逼12.44萬美元的新高。韭菜們(包括我,嗚嗚)都樂開了花,以為躺著就能賺錢的時代又回來了。結果呢?好景不長,下半個月直接變臉,衰退的陰影籠罩著整個市場,多空雙方殺紅了眼,比特幣就像斷了線的風箏,一路向下。

更慘的是,比特幣和以太坊(ETH)這對難兄難弟,居然開始分道揚鑣。比特幣一路下滑,在11萬美元的位置掙扎,簡直像個被拋棄的孩子。反觀以太坊,簡直就是開了外掛,機構大戶的買盤比比特幣還猛,價值表現硬挺到不行。聯準會主席鮑威爾稍微放了點鴿派言論,以太坊就像打了雞血,直接衝到4956美元,再次刷新歷史高點!還順帶拉了山寨幣一把,簡直是幣圈的救世主。在整個下跌過程中,以太坊的韌性簡直讓人驚掉下巴,價格穩定度比比特幣強太多了。

總之,八月的幣圈,就是一場心跳加速的冒險。有人一夜暴富,有人血本無歸,這就是幣圈,永遠充滿了驚喜(嚇)和意外(慘)。

八月幣圈血淚史:暴漲暴跌,韭菜收割機永不停歇!

幣價狂舞:從12萬到11萬,再到ETH的逆襲?

八月啊,簡直是幣圈韭菜們的煉獄!說好的牛市呢?怎麼一眨眼就變成熊市了?比特幣(BTC)的價格像脫韁野馬,先是瘋狂衝上12萬美元,讓人覺得財富自由就在眼前,結果呢?「啪!」一聲,泡沫破滅,一路狂瀉到11萬美元,無數韭菜被埋葬。這種感覺,就像坐雲霄飛車,剛到頂點就被狠狠甩下來,簡直是太刺激了(也太慘了!)

更讓人氣憤的是,比特幣跌跌不休的時候,以太坊(ETH)居然逆勢上漲!這簡直就是赤裸裸的背叛啊!難道比特幣已經不行了嗎?還是以太坊要取而代之了?總之,八月的幣圈,充滿了背叛、欺騙和血腥,簡直就是一部活生生的韭菜收割機。

宏觀經濟的鬼影幢幢:降息預期與衰退恐慌的拉鋸戰

這次幣價的暴漲暴跌,背後其實是宏觀經濟在作祟。降息的預期,就像一顆糖,讓人們覺得經濟要好轉了,可以放手一搏了。但是,衰退的恐慌,又像一把刀,懸在頭頂,讓人們不敢輕舉妄動。這兩種力量,就像拔河一樣,互相拉扯,搞得市場人心惶惶。所以說,玩幣圈,不僅要懂技術,還要懂經濟,不然分分鐘被割韭菜。

BTC與美股的愛恨情仇:同甘共苦,還是貌合神離?

說到經濟,就不得不提美股。現在比特幣和美股,簡直就像連體嬰,美股漲,比特幣也漲;美股跌,比特幣也跌。但是,這種關係真的可靠嗎?萬一美股出了什麼問題,比特幣會不會也跟著遭殃?這種同甘共苦的關係,到底是真愛,還是貌合神離?這真是個值得深思的問題。

更可怕的是,如果沒有新的資金流入,比特幣很可能會進入「垃圾時間」,也就是說,價格長期在低位徘徊,毫無生機。這種情況,簡直比虧錢還讓人絕望!所以,韭菜們要小心了,不要輕易抄底,不然可能會被套牢一輩子。

中國區塊鏈政策解讀:一線生機還是畫餅充飢?

央行的溫柔一刀:金融支持新型工業化,區塊鏈只是個配角?

八月,中國也發布了兩項關於區塊鏈的政策,但說實話,看完之後,我心裡只有一句話:「就這?」。央行等七個部門發布的《關於金融支持新型工業化的指導意見》,聽起來很高大上,但仔細一看,區塊鏈只是被提了一嘴,說要「支持金融機構應用區塊鏈等新科技手段,簡化業務手續流程」。

這…這也太蜻蜓點水了吧!簡化業務流程?現在哪個銀行不用電腦?難道用了區塊鏈,就能讓貸款變得更快嗎?我只能說,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感覺區塊鏈在這裡,只是個可有可無的配角,有沒有它,地球照樣轉。

南沙的野望:數據要素市場的淘金熱,能擺脫香港的陰影嗎?

相比之下,廣州市政府發布的《關於貫徹落實金融支持廣州南沙深化面向世界的粵港澳全面合作的意見實施方案》,聽起來更有意思。南沙要加強區塊鏈招商引資力度,建設數據算力中心、研發認證中心等等。還提出要創新數據金融產品,與香港的數字資產交易平台合作。

這就有點意思了!南沙想搞數據要素市場,聽起來像是要彎道超車,直接跳過傳統金融,擁抱區塊鏈。但是,問題來了,南沙能擺脫香港的陰影嗎?香港畢竟是國際金融中心,在數字資產交易方面,已經領先一步。南沙想要迎頭趕上,恐怕還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

更重要的是,數據要素市場,說白了就是炒數據。數據的價值怎麼評估?誰來監管?這些都是很大的問題。萬一炒過頭了,會不會變成另一個「鬱金香泡沫」?這也是需要警惕的。

總之,中國的區塊鏈政策,看起來很美好,但具體能不能落地,還有很多變數。是真正的一線生機,還是畫餅充飢,讓我們拭目以待。

投融資數據背後的真相:DeFi與NFT的鹹魚翻身?

幣股企業的退潮:是泡沫破裂,還是資金轉移?

八月的投融資數據,表面上看是降溫了,總金額下滑了近三成。但是,魔鬼藏在細節裡!仔細分析,你會發現,其實是幣股企業的融資減少了。說白了,就是那些既搞幣圈又搞傳統股票的公司,融資沒那麼容易了。這到底是好事還是壞事?我個人認為,這是市場趨於理性的表現。畢竟,幣圈的風險太高了,把雞蛋放在同一個籃子裡,實在不是明智之舉。

但是,幣股企業退潮了,並不代表整個投融資市場都死了。恰恰相反,如果把幣股企業的數據剔除掉,你會發現,八月的市場融資額反而大幅增長,簡直是逆勢上揚!這說明,資金正在從幣股企業轉移到其他領域,市場的活力依然很強勁。

DeFi的王者歸來:流動性挖礦的春天又來了?

在眾多細分賽道中,DeFi(去中心化金融)的表現最為亮眼,融資額環比暴漲近兩倍!這簡直是鹹魚翻身啊!要知道,前段時間,DeFi可是被罵慘了,什麼「龐氏騙局」、「資金盤」等等,各種負面標籤貼滿了全身。但是,八月DeFi用實力證明,自己並沒有死透,依然有很大的潛力。

DeFi之所以能鹹魚翻身,很大程度上是因為「流動性挖礦」又開始火了。所謂流動性挖礦,就是把你的幣借給DeFi平台,然後平台給你利息。這種模式,聽起來很誘人,但風險也很高。萬一平台跑路了,或者幣價暴跌了,你就血本無歸了。所以,玩DeFi,一定要謹慎,不要貪圖高收益,不然可能會被割韭菜。

NFT的浴火重生:炒作退去,價值幾何?

除了DeFi,NFT(非同質化代幣)的表現也不錯,融資額環比增長超過一倍。NFT這玩意,前段時間也是被炒得天花亂墜,什麼「一張圖片賣幾百萬美元」、「一個頭像價值一套房」等等。但是,隨著炒作退去,NFT的價格也開始暴跌,很多人都血虧。

現在,NFT市場正在經歷一場洗牌。那些沒有價值的NFT,正在被淘汰;而那些真正有價值的NFT,正在被發掘。那麼,什麼樣的NFT才算有價值呢?我認為,有價值的NFT,應該具備稀缺性、實用性和社群性。如果一個NFT只是個JPG圖片,沒有任何實際用途,也沒有任何社群支持,那麼它很可能就是個垃圾。

基礎設施的逆襲:默默耕耘,才是王道?

在增量方面,區塊鏈基礎設施的融資額增長最為顯著。這說明,市場正在逐漸重視底層技術的建設。畢竟,沒有穩固的基礎,再華麗的應用,也只是空中樓閣。

區塊鏈基礎設施包括很多方面,比如公鏈、跨鏈橋、Layer2等等。這些技術,都是為了提高區塊鏈的性能、擴展性和互操作性。如果這些問題得不到解決,區塊鏈就永遠只能停留在概念階段,無法真正應用到實際場景中。

Web3的緩慢爬升:概念很性感,落地很骨感?

Web3的融資額也有所增長,但增速相對較慢。Web3這個概念,聽起來很性感,什麼「去中心化」、「隱私保護」、「數據所有權」等等,讓人們對互聯網的未來充滿了期待。

但是,Web3的落地,卻異常艱難。技術不成熟、用戶體驗差、監管不確定等等,都是阻礙Web3發展的因素。所以,Web3的未來,依然充滿了挑戰,需要更多的時間和努力。

RWA的真相與謊言:是財富密碼還是另一個龐氏騙局?

RWA的本質:鏈上融資的新瓶裝舊酒?

八月,RWA(Real World Assets,現實世界資產代幣化)的概念簡直火到爆炸,感覺整個幣圈都在討論RWA。什麼房子、股票、債券,甚至連藝術品都要上鏈了。但是,RWA真的是財富密碼嗎?還是另一個龐氏騙局?我對此持懷疑態度。

RWA的本質,其實就是把現實世界的資產,放到區塊鏈上進行融資。說白了,就是一個新的融資渠道。但是,資產本身的價值,才是決定RWA能否成功的關鍵。如果一個資產本身就是垃圾,就算放到區塊鏈上,也沒人會買。

更重要的是,鏈上資產的發行,並不能改變資產的本質。如果一個房子本身就沒人住,就算把它變成RWA,也沒人會租。所以,RWA的關鍵,不是技術,而是資產本身。

可規模化的RWA:價值、確權、驗證,缺一不可

要讓RWA真正規模化,需要滿足很多條件。首先,資產要有穩定的價值。其次,資產的確權要清晰。最後,鏈下數據要可驗證。如果這些條件不能滿足,RWA就很容易變成炒作的工具。

舉個例子,房地產RWA,聽起來很美好,但實際上,總市值只有3億美元。為什麼?因為房地產的價值不穩定,確權很麻煩,鏈下數據也很難驗證。所以,房地產RWA的發展,一直很 slow。

房地產RWA的困境:流動性黑洞,還是監管雷區?

房地產RWA面臨的最大問題,是流動性不足。房地產本身就是一種低流動性的資產,把它放到區塊鏈上,也改變不了這個事實。而且,房地產RWA還面臨監管的風險。各國政府對房地產的監管都很嚴格,如果RWA觸碰了監管紅線,就會面臨很大的麻煩。

所以,房地產RWA,既可能是流動性黑洞,也可能是監管雷區。想要在這個領域取得成功,需要非常謹慎。

香港RWA發行的魔鬼細節:成本高昂,耗時漫長,誰來買單?

以香港為例,發行RWA的成本非常高昂,單次發行成本就要300-600萬港幣,而且流程非常漫長,需要8個月以上的時間。這麼高的成本,誰來買單?如果RWA的收益率不高,根本無法覆蓋發行成本。

更重要的是,香港的RWA市場,流動性本來就很低迷。這麼高的發行成本,加上這麼低的流動性,RWA的未來,實在讓人擔憂。

總之,RWA的概念很火,但現實很骨感。是財富密碼還是另一個龐氏騙局,還需要時間來驗證。但是,韭菜們一定要小心,不要盲目跟風,不然可能會被割得血本無歸。

日元穩定幣:挑戰美元霸權的堂吉訶德?

JPYC的野心:國際匯款的新選擇,還是自娛自樂的玩具?

繼美國之後,日本也開始搞穩定幣了。日本金融廳批准發行錨定日元的穩定幣,聽起來像是要挑戰美元的霸權。但說實話,我對此並不看好。美元穩定幣已經佔據了市場的主導地位,日元穩定幣想要分一杯羹,難度非常大。

日本經濟新聞說,這種新的日元穩定幣叫做JPYC,1 JPYC固定兌換1日元。聽起來很方便,但實際上,有多少人會用它來進行國際匯款?現在的國際匯款渠道已經很多了,而且很方便。JPYC想要脫穎而出,需要有獨特的優勢。

更重要的是,現有的日元穩定幣GMO JPY,市值只有685萬美元。這麼小的市值,根本無法撼動美元穩定幣的地位。所以,JPYC的野心,很可能只是自娛自樂的玩具。

穩定幣與國債:互相成就,還是飲鴆止渴?

穩定幣的發行方,通常需要購買本國國債作為儲備。這對國債市場來說,是一件好事,可以增加國債的需求。這也是美國大力推行美元穩定幣的原因之一。日本發行日元穩定幣,也有類似的考量。

但是,這種做法也有風險。如果穩定幣的發行方過度依賴國債,一旦國債市場出現問題,穩定幣也會受到影響。這種情況,就像飲鴆止渴,雖然短期內可以解決問題,但長期來看,會帶來更大的風險。

日本債市的隱憂:量化寬鬆退場,誰來接盤?

日本的債市,一直被認為是全球最穩定的市場之一。但是,從今年5月開始,日本的超長期國債拍賣頻頻遇冷,收益率也在持續上漲。這反映出市場對日本央行退出量化寬鬆政策的擔憂。

如果日本央行停止購買國債,誰來接盤?這是個很大的問題。日元穩定幣的發行,或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緩解這個問題。但是,日元穩定幣的規模太小了,無法從根本上解決問題。

總之,日元穩定幣的發行,既有機會,也有挑戰。能不能挑戰美元的霸權,還有待觀察。但是,日本債市的隱憂,卻是實實在在存在的。如何解決這個問題,是日本政府需要認真思考的。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