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從盆景到雨林:央企AI佈局的野心與現實
國資委的「AI+央企」大戰略:一場豪賭?
最近,國資委大手一揮,丟出了首批40個央企人工智能戰略性高價值場景。這舉動,說白了,就是要央企們別再搞「盆景式」的試點,而是要玩真的,把AI應用搞成一片「雨林」。但問題來了,這真的可行嗎?
要知道,AI這玩意兒,燒錢不眨眼。沒有海量數據、強大算力,以及頂尖人才,根本玩不轉。央企雖然家大業大,但要論技術創新,真的能跟那些互聯網巨頭掰手腕嗎?更何況,AI落地應用,除了技術,還得考慮產業鏈、市場環境,以及政策法規等等複雜因素。稍有不慎,就可能血本無歸。
所以,國資委這步棋,在我看來,多少有點「豪賭」的味道。賭的是央企能藉此機會,在AI賽道上彎道超車;賭的是中國經濟能靠AI實現轉型升級。但願,這不是一場美麗的誤會,而是真正能改變遊戲規則的戰略。
40個高價值場景:央企的AI試煉場?
場景決定價值:AI落地的關鍵密碼
國資委一口氣拋出40個「高價值場景」,涵蓋工業製造、能源、鋼鐵、醫藥等等,聽起來很美好,但仔細想想,這些場景真的能讓AI發揮最大價值嗎?
別忘了,AI不是萬靈丹。同樣的AI技術,在不同的場景下,效果可能天差地別。有些場景,數據品質差、應用需求不明確,硬要套用AI,只會變成「高射炮打蚊子」,浪費資源。有些場景,涉及核心技術或商業機密,央企未必願意開放數據,AI也難以深入應用。
在我看來,這些「高價值場景」,更像是一個個「試煉場」。央企們必須在這些場景中,摸索AI落地的最佳路徑,找到真正能創造價值的應用點。但這過程,注定充滿挑戰與不確定性。如果只是為了響應政策,隨便找幾個項目充數,那最終只會淪為一場「AI大躍進」,白白浪費國家資源。
中車的「風馳」大模型:吹響高鐵AI化的號角
告別超算,擁抱顯卡:效率提升的背後
中國中車這次搞了個「中車斫輪·風馳」仿真大模型,號稱能讓高鐵外形設計效率提升30倍以上。這聽起來簡直是黑科技!以前要靠超級電腦跑好幾天的仿真,現在用個顯卡就能在幾秒鐘內搞定,簡直是從蒸汽時代直接跳到數字時代。
但問題是,這個「風馳」大模型真的有這麼神嗎?要知道,仿真模型的精度,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數據的質量。如果數據本身就有偏差,或者模型設計不夠完善,那跑出來的結果,可能只是「看起來很美」,實際上根本沒用。更何況,高鐵設計涉及複雜的力學、材料學等問題,單靠AI仿真,真的能完全替代傳統的實驗驗證嗎?
當然,我並不是要否定中車的努力。在AI時代,勇於探索新的技術路徑,是值得鼓勵的。但我們也要保持清醒的頭腦,不能盲目迷信AI。畢竟,高鐵安全人命關天,任何技術創新,都必須經過嚴格的驗證和測試,才能真正應用於實踐。
中石化的「點石成金」術:AI煉出高純氦氣?
聚酰亞胺:材料界的明日之星?
中國石化這次也秀了一把肌肉,宣稱他們通過AI智能模型,開發出了聚酰亞胺材料智能化設計平台,能定向生成新型分子結構,提高氦氣分離效率。這聽起來就像是古代煉丹術,只不過這次的「煉丹爐」換成了AI。
氦氣是戰略資源,這點大家都知道。但聚酰亞胺是啥?簡單來說,就是一種高性能膜材料,能把氦氣從複雜的混合氣體中分離出來。但問題是,聚酰亞胺的分子結構千變萬化,要找到最適合分離氦氣的那一款,簡直是大海撈針。中石化聲稱他們的AI平台能解決這個問題,聽起來很厲害,但實際效果如何,還有待觀察。
要知道,材料研發是一個漫長而艱辛的過程,需要大量的實驗驗證。AI可以加速這個過程,但不能完全取代它。如果AI只是給出一些「看起來很美」的分子結構,但實際合成起來非常困難,或者分離效果不佳,那也只是白搭。所以,中石化的「點石成金」術,能否真正煉出高純氦氣,還需要時間來檢驗。
中國鐵建的「智慧盾構」:AI掘進地下長城
從甬舟到深江:智慧建造的實戰演練
中國鐵建也加入了AI戰局,他們把AI和盾構技術結合起來,搞了個「智慧盾構」,號稱能實現智能輔助選型、智能施工組織等等。盾構機,就是那種在地底下挖隧道的巨型機器,有了AI加持,聽起來就像是科幻電影裡的情節。
但問題是,地底下的情況千變萬化,地質、水文條件複雜,稍有不慎,就可能發生塌方、滲水等事故。AI真的能應對這些複雜的挑戰嗎?要知道,盾構施工不僅需要精密的計算,更需要經驗豐富的工程師的判斷。如果AI只是提供一些「理論上可行」的方案,但實際操作起來卻困難重重,那只會適得其反。
中國鐵建聲稱他們的「智慧盾構」已經在甬舟、深江等地的工程中應用,這確實是個好消息。但我們也要保持警惕,不能過於迷信AI。畢竟,安全第一,任何技術創新,都不能以犧牲安全為代價。
能源巨頭與生物醫藥的AI狂想
煤炭檢測與mRNA疫苗:看似無關,實則殊途同歸?
國家能源集團和國藥集團這兩家看似八竿子打不著的企業,竟然也都在AI領域玩出了新花樣。一個是用AI來快速檢測煤炭質量,另一個是用AI來優化mRNA疫苗序列。這讓人不禁感嘆,AI真是無所不能,連煤炭和疫苗都能扯上關係。
國家能源集團的「智能煤質快速檢測技術」聽起來很炫酷,號稱能實現煤炭質量檢測的「全景、真實、準確、快速、透明」。但說實話,煤炭檢測這玩意兒,技術含量真的有這麼高嗎?難道以前的煤炭檢測都是靠人工目測?
國藥集團中國生物的「mRNA疫苗序列優化技術」聽起來更厲害,聲稱能加快疫苗和創新藥物研發進程。但要知道,疫苗研發是一個極其複雜的過程,涉及生物學、醫學、免疫學等多個領域。AI或許能在序列優化方面提供一些幫助,但要說它能「加速」整個研發進程,恐怕有點言過其實。更何況,mRNA疫苗技術本身就存在很多挑戰,例如穩定性、免疫原性等等,這些問題不是靠AI就能解決的。
總之,能源巨頭和生物醫藥企業的AI應用,聽起來都很美好,但實際效果如何,還有待進一步觀察。畢竟,AI不是魔術棒,不能點石成金。在追逐AI的同時,我們也要保持理性,不能盲目樂觀。
專家解讀:央企AI佈局的戰略意義與隱憂
規模優勢與開放合作:央企AI突圍的雙刃劍?
中國企業聯合會的特約高級研究員劉興國跳出來分析,說央企搞AI,優勢在於需求規模大、產業配套全、應用場景多。這話聽起來沒毛病,但仔細想想,這些優勢真的能轉化為AI競爭力嗎?
需求規模大,意味著需要處理海量數據。但如果數據質量差、數據孤島現象嚴重,那再大的規模也沒用。產業配套全,意味著可以整合各方資源。但如果各部門之間協調不暢、利益衝突嚴重,那再全的配套也只是空談。應用場景多,意味著有更多的試錯機會。但如果缺乏有效的評估機制、沒有及時總結經驗教訓,那再多的試錯也只是浪費。
劉興國還強調,央企要加強開放合作,與各方共建共享。這話聽起來也很動聽,但實際操作起來,卻充滿了挑戰。要知道,AI技術的核心競爭力在於數據和算法。如果央企過於開放,把自己的核心數據和算法都分享出去,那豈不是把自己置於不利地位?
所以,央企的規模優勢和開放合作,既是優勢,也是隱憂。如果運用得當,可以加速AI發展;如果運用不當,則可能成為AI發展的絆腳石。
國資委的下一步:AI的盛宴,還是陷阱?
自立自強與應用導向:理想與現實的距離?
國資委表示,下一步要深化推進央企「AI+」專項行動,堅持自立自強,突出應用導向,推動人工智能健康有序發展。這番話,聽起來四平八穩,但仔細琢磨,卻充滿了弦外之音。
「自立自強」,意味著要擺脫對國外技術的依賴,搞自主研發。這當然是好事,但問題是,AI技術發展日新月異,國外巨頭已經領先多年,央企要從零開始,追趕甚至超越他們,談何容易?更何況,自主研發需要大量的資金和人才投入,如果投入產出比不高,那豈不是白白燒錢?
「應用導向」,意味著要注重AI的實際應用效果,避免空談理論。這當然也很重要,但問題是,AI應用需要與產業深度融合,需要了解各行業的具體需求。如果央企對行業了解不夠深入,或者應用場景選擇不當,那再好的技術也難以發揮作用。
在我看來,國資委的「AI+」專項行動,既可能是一場盛宴,也可能是一個陷阱。如果央企能夠腳踏實地,解決實際問題,那就能分享AI帶來的紅利;如果只是為了響應政策,盲目跟風,那最終只會掉入AI的陷阱。
央企AI的星辰大海:數據、算力與人才的角逐
從追趕到領跑:中國AI的關鍵一役?
央企這一波AI佈局,說到底,就是一場關於數據、算力與人才的角逐。誰能掌握更多高質量數據,誰能擁有更強大的算力,誰能吸引更多頂尖人才,誰就能在這場競爭中勝出。
數據是AI的燃料,沒有足夠的數據,AI就無法學習和進化。但問題是,央企的數據往往分散在各個部門,數據標準不統一,數據共享機制不健全。要打破這些數據孤島,實現數據的互聯互通,並非易事。
算力是AI的引擎,沒有足夠的算力,AI就無法運行和推理。目前,國內的算力資源主要集中在少數互聯網巨頭手中,央企的算力資源相對匱乏。要提升算力水平,需要加大對基礎設施的投入,建設自主可控的算力平台。
人才是AI的靈魂,沒有足夠的人才,AI就無法創新和發展。目前,國內AI人才嚴重短缺,尤其是既懂AI技術,又懂行業應用,還懂企業管理的複合型人才更是鳳毛麟角。要吸引和留住人才,需要提供良好的發展平台和具有競爭力的薪酬待遇。
所以,央企的AI之路,並非一帆風順。要實現從追趕到領跑的目標,需要付出巨大的努力和長期的堅持。這不僅僅是一場技術的競賽,更是一場體制機制、人才培養、創新文化的全面變革。這或許是中國AI能否在全球佔據一席之地的關鍵一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