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穩定幣法案解析:USDT、USDC影響?散戶交易限制?

香港穩定幣法案解析:USDT、USDC影響?散戶交易限制?

各位幣圈的先進,各位關注香港金融發展的朋友們,您是否也跟我一樣,最近被香港的穩定幣法案搞得一頭霧水?明明感覺香港政府要大力擁抱加密貨幣,但這個法案一出,好像又多了很多限制,讓人摸不著頭腦。USDT、USDC 是不是要被 ban 了?散戶以後還能不能自由交易?這些問題,搞得人心惶惶,茶不思飯不想啊!

別擔心,今天我們不搞那些官方說辭,不講那些條條框框。身為一個在幣圈打滾多年的老韭菜,我今天就是要用最通俗易懂的語言,來跟大家聊聊我對香港穩定幣法案的看法。這次,我們特別邀請到香港資深合規律師吳文謙,他可是業界的 OG 級人物,之前在 OKX 和火幣都擔任過要職,對香港的合規政策瞭如指掌。有他來幫我們解讀,保證讓大家撥雲見日,不再霧裡看花!

吳律師在跟我溝通的時候就說,其實外界對這個法案有很多誤解。很多人一聽到「監管」兩個字,就覺得是要把整個市場都管死。但事實真的是這樣嗎?香港政府到底是想要築起高牆,還是想要打造一個更健康、更可持續的加密貨幣生態?讓我們一起來聽聽吳律師怎麼說,看看他能不能幫我們解開這些謎團!

好了,話不多說,我們先來解決大家最關心的問題:USDT、USDC 是不是真的要在香港消失了?網路上各種謠言滿天飛,搞得人心惶惶。但吳律師直接給我們吃了一顆定心丸:想太多啦!

吳律師說,這個穩定幣條例,Target 的根本不是 USDT、USDC 這些「外來和尚」。它管的是什麼?管的是在香港發行的穩定幣!也就是說,如果有一家公司,它的總部在香港,然後它發行了一種新的穩定幣,那它才需要遵守這個條例。或者,就算這家公司不在香港,但它發行的穩定幣是跟港幣掛鉤的,那也一樣要被管。

所以,重點是什麼?重點是「香港發行」和「港幣錨定」。USDT 的發行公司 Tether 在香港沒有辦公室,也沒有員工,更沒有打算發行港幣版本的 USDT,所以根本不需要去申請香港的牌照。同樣的,Circle 的 USDC 也一樣,跟香港八竿子打不著,自然也不用鳥這個條例。

聽到這裡,大家是不是鬆了一口氣?但等等,別高興得太早!雖然 USDT、USDC 不會被直接 ban 掉,但這個條例還是會對香港的加密貨幣市場產生影響。至於是什麼影響,我們後面再慢慢聊。現在,我們先把這些基本的概念搞清楚,才不會被那些危言聳聽的說法給唬住!

搞清楚了誰是監管對象,接下來我們來聊聊另一個大家很關心的問題:以後還能不能在香港買賣 USDT、USDC 了?會不會一不小心就觸犯法律,被抓去關?

吳律師說,大家真的是過慮了!這個穩定幣條例,管的是「發行」,不是「買賣」。所謂的「發行」,指的是一種穩定幣第一次在區塊鏈上被創造出來,也就是我們幣圈常說的「鑄造」(minting)。你從交易所買 USDT,或者在 OTC 市場跟別人交易 USDT,這些都只是買賣行為,不是發行行為,所以根本不在這個條例的監管範圍之內。

舉個最簡單的例子,香港的 HashKey 交易所,它可是拿到了香港政府頒發的牌照的喔!在 HashKey 上面,USDT 現在還是可以正常交易的,完全沒有問題。這就說明,在香港買賣 USDT,至少目前來說,是完全合法的。

當然啦,香港政府未來可能會推出針對 OTC 市場的監管措施,但目前還沒有定案。之前香港海關曾經探討過這個問題,但到現在都還沒有一個明確的結論。所以,在新的 OTC 法案出爐之前,大家還是可以放心地在香港買賣 USDT、USDC 的。但請注意,這不代表你可以隨便亂來! 在進行任何交易之前,最好還是先了解清楚相關的法律法規,以免不小心踩到地雷。

有些人可能會擔心,香港金管局是不是可以隨便定義什麼是「發行穩定幣」,然後隨便把一些行為納入監管?吳律師說,這種擔心是多餘的!

即使金管局認為某種行為屬於穩定幣發行,它也必須按照香港的法律程序,完成公告和註冊,經過一段時間的反對期後才能生效。這就好像政府要推出一項新的政策,也必須經過公眾諮詢,聽取各方意見,才能正式實施。金管局的權力不是無限的,它不能隨便說了算。

如果金管局隨便定義哪些行為需要持牌,那就是越權行為,會受到法律的制約。所以,大家不用擔心金管局會濫用權力,隨意擴大監管範圍。香港畢竟是一個法治社會,政府做任何事情都要依法行事,不能為所欲為。

說了這麼多,到底怎麼樣才能判斷一個項目是不是在「香港發行」穩定幣呢?吳律師給我們劃了幾個重點:

  • 管理團隊是否在香港運營? 如果這個項目的核心團隊都在香港辦公,那它很可能就被認定為在香港發行。
  • 發行人或公司主體是否在香港註冊? 如果發行穩定幣的公司是在香港註冊的,那它肯定跑不掉。
  • 穩定幣的維護、清算或銷毀行為是否發生在香港? 如果這個項目的技術團隊在香港負責維護區塊鏈,或者在香港進行穩定幣的清算和銷毀,那它也難逃監管。
  • 儲備資產是否以港元計價,是否存放在香港銀行? 如果這個穩定幣的儲備資產都是港幣,而且都存在香港的銀行裡,那它就百分之百是「香港製造」了。

總之,要判斷一個項目是不是在香港發行穩定幣,就要看它跟香港的關聯有多深。關聯越深,就越有可能被納入監管。當然,這只是一些參考指標,最終的決定權還是在金管局手上。但只要我們掌握了這些原則,就能對香港的穩定幣監管有一個更清晰的認識,避免被一些不實的資訊誤導。

說完了監管範圍,接下來,咱們來聊點刺激的!OTC(場外交易)市場,一直是加密貨幣交易的灰色地帶,也是監管最難觸及的地方。香港政府到底會怎麼管 OTC?USDT、USDC 在 OTC 市場的命運又將如何?

吳律師坦言,目前 OTC 市場的監管權歸屬還沒有定案。之前,香港海關曾經主導過一輪諮詢,但後來又不了了之。現在,香港政府內部還在討論,到底應該由海關還是證監會(SFC)來負責監管 OTC。

甚至還有一種更複雜的可能性:海關和證監會可能會同時監管 OTC 業務!海關可能會負責監管那些像找換店一樣的零售 OTC 服務,而證監會則可能會負責監管那些線上平台撮合交易的 OTC 行為。總之,現在的情況是「八字還沒一撇」,誰也說不準。

現在問題來了,如果未來真的要監管 OTC,誰能交易 USDT、USDC?是人人平等,還是會有三六九等之分?吳律師說,這才是監管的真正核心!

如果交易對象是專業投資者或機構交易者,那基本上沒什麼問題。這些人通常資金雄厚,風險承受能力也比較高,而且對加密貨幣也比較了解,監管機構通常不會太過干涉。但如果交易對象是散戶投資者,那就麻煩了!

散戶是否可以交易 USDT、USDC,目前還是一個大大的問號。之前海關諮詢的方向是禁止散戶交易這兩種穩定幣。但吳律師說,當時他們在參與諮詢的時候,就跟幣圈裡不同的人以及一些合規專家都表達了擔憂:如果未來 OTC 牌照不允許 USDT 的交易,整個香港的牌照機制就會被邊緣化!

為什麼?因為現在最大的交易量來源還是 USDT、USDC 啊!如果散戶在 OTC 下無法交易,那誰還會去用那些拿牌照的交易所?香港作為國際加密金融中心的地位,也會受到嚴重的影響。這可不是鬧著玩的!

說到這裡,我忍不住要吐槽一下香港的監管思路。他們對散戶的限制,簡直是保守到骨子裡了!看看現在,只開放了四種幣種可以給散戶交易,像 Solana、BNB 這些熱門幣種都沒有批准。這也就算了,如果要想像 USDT、USDC 會被批准給散戶交易,好像也有點難度。這種情況,真的讓人很失望啊!

吳律師也承認,這確實是一個問題,也可能是為什麼到現在 OTC 牌照遲遲沒有下發的原因之一。他說,港府可能還沒有想好該如何監管散戶去接觸 USDT、USDC。回到 2023 年,當時所有人都預計牌照會在年底出臺,也不斷地在推動、諮詢,但一直沒有一個明確結果。所以,散戶交易問題確實是整個監管中最核心、最敏感的一環。

說完了 OTC,我們再來說說 KYC。這可是一個比 OTC 還要敏感的話題!這次的穩定幣法案,最大的爭議點之一,就是關於持幣者是否必須進行 KYC 的問題。要知道,如果香港真的要所有持幣者都完成 KYC,那就等於切斷了 DeFi 相關的生態!

為什麼?因為 DeFi 的精髓就在於去中心化、匿名性啊!如果每一個 DeFi 用戶都要實名認證,那還叫什麼 DeFi?而且,目前來說,DeFi 也很難做到讓每一個用戶都完成 KYC。這就像要馬兒跑,又要馬兒不吃草,根本是不可能的任務!美國、新加坡還是歐盟,都沒有強制要求所有持幣者必須完成 KYC。如果香港真的要這麼做,那也太不合理了吧!

但吳律師說,其實在目前的條例條文中,並沒有明確規定所有的持幣者都必須完成 KYC。條例中並沒有白紙黑字寫明這一點!這是不是有點出乎意料?但魔鬼往往藏在細節裡。雖然條文上沒有硬性規定,但在金管局的牌照申請流程中,穩定幣發行商在申請之前,需要先向金管局說明自己的業務內容和運營模式。只有在監管機構理解並認可這些內容後,才會給出申請表格。

這意味著什麼?意味著監管局會根據你提交的業務模型來判斷你是否適合申請牌照。如果你想搞一個開放式的 DeFi 平台,強調匿名交易,不做用戶身份識別,那金管局很可能會直接把你刷掉。但如果你想搞一個封閉式的生態系統,比如京東,每一個用戶都必須實名認證,那金管局可能就會覺得你這個模式還不錯,可以考慮給你發牌。

所以說,雖然法條本身沒有強制規定所有穩定幣持有者都必須完成 KYC,但在實際操作中,金管局更喜歡那些閉環、可控、用戶已實名的場景。這就是監管的「潛規則」!

這麼說來,最開始能夠拿到牌照的那一兩家機構,肯定需要在一個閉環環境裡實現完整的 KYC 流程,這樣才更容易獲得牌照,這一點基本沒有疑問。也就是說,如果你想在香港發行穩定幣,最好先想辦法把你的用戶都變成「良民」,確保他們都是實名認證過的,而且沒有任何不良記錄。這樣,你才能讓監管機構放心,覺得你不是在幫壞人洗錢。

但話說回來,這種 KYC 要求在一開始確實具有一定的強制性,這也是監管機構為了確保穩定幣市場的健康發展,所不得不採取的一種手段。畢竟,加密貨幣的匿名性,一直以來都是洗錢和恐怖融資的溫床。如果沒有嚴格的 KYC 流程,那穩定幣市場很容易就會變成犯罪分子的樂園。

現在香港的狀態也很有意思。很多銀行,包括一些大型的中資銀行、本地銀行,還有不少央企,都在申請穩定幣相關的牌照。同時像京東、螞蟻這些大型互聯網企業也都加入了。這種熱度為什麼這麼高?但與此同時,監管又顯得很謹慎,發牌數量似乎也不會很多。有一種感覺是大陸非常追捧,而香港的監管方卻相對冷靜謹慎,您怎麼看這種狀態?

吳律師說,從香港目前的環境來看,有兩個方面值得關注。首先是申請者的構成,現在有很多中資機構希望借由發行穩定幣來獲取這個牌照,爭取一個「正當性」的入口,同時也拿到一個相對正規的市場地位。

我也看到現在很多上市公司,它們不單只是想發行穩定幣,更多的是借助穩定幣、RWA 等加密概念來炒作股票。這是目前不少上市公司正在推動的方向。他們的操作往往是先簽署一些合作備忘錄(MOU),營造出即將展開某項區塊鏈或穩定幣業務的市場想像空間,以此吸引投資者關注和資本炒作,其實都還處於構想階段。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