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股七月收官:一地雞毛下的暗湧?
7月31日,港股用一場腥風血雨的下跌,為充滿變數的七月畫上句點。恆生指數、國企指數、恆生科技指數無一倖免,全線飄綠。更讓人心驚的是,恆指直接摜破25000點大關,這可不是鬧著玩的!表面上看,一片哀鴻遍野,但仔細琢磨,卻似乎隱藏著一些不為人知的暗流湧動。
這七月,港股可謂是經歷了一場過山車般的洗禮。月初還在憧憬著下半年的美好,政策利好消息頻傳,大家也開始摩拳擦掌,準備大幹一場。然而,現實卻狠狠地給了市場一記悶棍。全球經濟衰退的陰影揮之不去,地緣政治的風險更是像不定時炸彈,隨時可能引爆。在這種大環境下,港股自然也難以獨善其身。但即便如此,我們也不能被眼前的恐慌所蒙蔽,需要冷靜思考,才能在危機中尋找轉機。
血染紅七月最後一日:三大指數集體跳水
七月的最後一個交易日,港股用血淋淋的下跌宣告了這個月份的動盪不安。三大指數集體跳水,簡直就像股民們集體跳樓一樣慘烈!這不僅僅是數字上的下跌,更是對市場信心的一次重大打擊。究竟是什麼原因導致了這場股災?是獲利回吐?還是另有隱情?讓我們一起來深入剖析。
恆指失守兩萬五,科技股雪上加霜
恆生指數失守25000點,這可不是一個小數字,代表著市場情緒的極度悲觀。而科技股更是雪上加霜,原本就因為各種監管政策而風聲鶴唳,現在又遭遇大盤下跌,簡直是屋漏偏逢連夜雨。美團跌4.55%,京东跌超3%,小米跌2.92%,這些曾經的明星股,如今也只能黯然失色。但話說回來,科技股的下跌,是否也意味著一個新的投資機會的到來?畢竟,潮水退去,才知道誰在裸泳。
權重股萎靡不振,板塊集體淪陷
除了科技股之外,金融股、中字頭等權重股也表現低迷,簡直是帶頭砸盤!鋼鐵、家電、汽車、光伏等“反內卷”概念股也齊齊下跌,讓人不禁懷疑,難道“反內卷”只是個美好的願景?就連黃金、石油等避險板塊也未能倖免,這是否意味著市場已經徹底失去了信心?板塊集體淪陷,這可不是一個好兆頭,投資者需要格外小心。
末日狂歡?半導體與濠賭股的逆勢奇襲
在港股一片愁雲慘霧之中,總有那麼幾朵奇葩逆勢而上,散發著詭異的光芒。7月31日,半導體板塊和濠賭股就是這樣的存在。當其他股票都在哀嚎遍野的時候,它們卻悄悄地漲了起來,彷彿在末日來臨之際,也要盡情狂歡一把。這究竟是迴光返照?還是真的有什麼不可告人的秘密?
NVIDIA遭約談,國產芯片的曙光?
NVIDIA被中國網信辦約談,這件事本身就充滿了戲劇性。雖然官方聲稱是因為NVIDIA的H20算力芯片存在安全風險,但明眼人都知道,這背後肯定沒那麼簡單。在美國對中國芯片產業進行全面封鎖的背景下,NVIDIA被約談,無疑給了國產芯片一個喘息的機會。中芯國際一度漲約6%,似乎也預示著國產芯片的崛起。但問題是,國產芯片真的能抓住這次機會,迎頭趕上嗎?還是只是曇花一現?
澳門賭場的鹹魚翻身?
在疫情的陰影下,澳門賭場已經沉寂了太久。但最近,隨著遊客的回流和賭場的重新開放,澳門博彩業似乎看到了復甦的希望。美高梅中國績後漲超6%,創下六年來新高,更是給了市場一劑強心針。麥格理甚至上調了2025年澳門博彩收入的預估,認為博彩及旅遊收入可能流向鄰近國家。但澳門博彩業真的能重回巔峰嗎?還是會受到其他國家和地區的競爭,再次陷入困境?這一切,還有待時間的檢驗。
科技巨頭的七月:有人歡喜有人愁
七月,對香港的科技巨頭來說,簡直是冰火兩重天。有人股價一飛沖天,笑得合不攏嘴;有人卻跌入谷底,哭都哭不出來。這就是資本市場的殘酷現實,有人賺得盆滿缽滿,就注定有人血本無歸。那麼,在七月這場科技股的盛宴中,究竟誰是贏家,誰又是輸家呢?
小米、京東的滑鐵盧,快手、騰訊的逆襲
小米和京東,這兩家曾經的互聯網巨頭,在七月可謂是遭遇了滑鐵盧。小米股價累計下跌超過11%,京東和網易也累跌超過3%。這究竟是短期調整,還是長期趨勢?背後的原因,可能與市場對其未來增長的擔憂有關。反觀快手和騰訊,卻在七月實現了逆襲。快手累漲超21%,騰訊累漲超9%,簡直是鹹魚翻身!這是否意味著短視頻和遊戲行業的春天來了?
電商寒冬已至?本地生活能否破局?
京東的下跌,似乎印證了電商寒冬已至的說法。隨著流量紅利的消失和競爭的加劇,電商行業正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那麼,電商巨頭們該如何破局?或許,本地生活服務是一個新的方向。美團在七月也遭遇了下跌,但本地生活服務的潛力依然巨大。畢竟,民以食為天,只要能滿足人們對美食和便利的需求,就能在激烈的競爭中脫穎而出。
鋼鐵股的崩盤:反內捲的理想與骨感的現實
7月31日,鋼鐵股集體跳水,簡直是給“反內捲”概念狠狠地潑了一盆冷水。重慶鋼鐵股份、鞍鋼股份等龍頭股跌超7%,一片綠油油的景象,讓人不禁懷疑,之前對鋼鐵行業的美好憧憬,是不是只是一場夢?“反內捲”的理想很豐滿,但現實卻異常骨感,鋼鐵行業的未來,究竟該何去何從?
產能過剩的幽靈:鋼鐵行業的凜冬將至?
鋼鐵行業長期以來都面臨著產能過剩的問題,這就像一個揮之不去的幽靈,始終困擾著這個行業。上半年,中鋼協重點統計鋼鐵企業的營業收入同比下降5.79%,營業成本也下降了6.83%,這說明鋼鐵企業的盈利能力正在下降。在這種情況下,鋼鐵企業該如何擺脫困境?擴大出口?還是減少產能?無論哪種選擇,都充滿了挑戰。
東方證券的樂觀預期:是機會還是陷阱?
儘管鋼鐵股在7月31日表現慘淡,但東方證券此前卻表示,鋼鐵行業存在三個中期利好邏輯,認為“反內捲”政策的提出或將短期催化中期投資邏輯的實現。這是否意味著鋼鐵股的下跌,只是一個短期調整,未來還有機會?但問題是,東方證券的樂觀預期,究竟是機會還是陷阱?投資者需要擦亮眼睛,仔細辨別。
黃金的落寞:避險天堂不再?
曾經,黃金被視為亂世中的避險天堂,是投資者在經濟動盪時的首選。然而,在7月31日,黃金及貴金屬股也未能倖免於難,紛紛走低,潼關黃金跌超7%,紫金礦業跌超6%。這是否意味著,黃金的避險功能正在減弱?還是市場對未來的經濟形勢過於樂觀?
金價暴跌的背後:中國大媽轉戰A股?
昨日夜盤,現貨黃金持續下跌,一度跌破3270美元/盎司,盤中更是大跌近2%。彭博匯編的數據顯示,中國投資者正將資金從黃金ETF轉向國內股票。難道中國大媽們也開始拋棄黃金,轉戰A股了?這背後的原因,可能與中國股市的逐漸回暖有關。畢竟,在股市上賺錢的誘惑,遠比持有黃金來得更大。
通膨預期降溫?避險需求退潮?
黃金作為一種抗通膨的工具,其價格往往與通膨預期密切相關。如果市場認為未來的通膨壓力不大,那麼對黃金的需求自然會下降。此外,如果地緣政治風險有所緩和,避險需求也會隨之退潮。那麼,黃金的落寞,是否意味著市場對通膨的擔憂正在減輕?又或者,投資者正在尋找其他的避險替代品?
內房股的噩夢:政策托底能否挽狂瀾?
7月31日,內房股哀鴻遍野,碧桂園、萬科企業跌超7%,龍湖集團、世貿集團跌超6%。這簡直是一場股災,讓人不禁感嘆,房地產行業的寒冬真的來了嗎?曾經被視為經濟支柱的房地產行業,如今卻面臨著前所未有的困境。政策托底能否挽狂瀾?內房股的未來,又將走向何方?
碧桂園、萬科的股價跳水:流動性危機蔓延?
碧桂園和萬科,這兩家曾經的房地產巨頭,如今卻遭遇了股價跳水,這是否意味著房地產行業的流動性危機正在蔓延?房地產企業的資金鏈非常脆弱,一旦銷售不暢,很容易引發債務危機。在這種情況下,房地產企業該如何應對?降價促銷?還是尋求政府援助?
中央的城市更新戰略:能解房地產之渴?
7月30日,中央政治局召開會議,強調要“落實好中央城市工作會議精神,高品質開展城市更新”。國盛證券指出,房地產領域後續的政策舉措或將重點在於托底,幫助房地產市場企穩態勢,政策端包括增加“城市更新”、“城中村和危舊城改造”等潛在需求。那麼,中央的城市更新戰略,真的能解房地產之渴嗎?還是只是杯水車薪?這還有待進一步觀察。
南向資金的豪賭:是抄底還是火中取栗?
在港股一片哀嚎聲中,南向資金卻逆勢而動,大手筆淨買入131.26億港元,簡直是藝高人膽大!這究竟是看到了別人看不到的機會,趁低吸納?還是盲目自信,在火中取栗?南向資金的這一豪賭,能否成功?讓我們拭目以待。
130億港元的淨買入:誰在逆市而行?
在市場一片恐慌之際,誰還有如此魄力,敢於拿出130億港元來抄底港股?這些資金來自何方?是內地的機構投資者?還是散戶?他們看好港股的哪些板塊?這些問題,都值得我們深入研究。畢竟,了解這些資金的動向,有助於我們更好地把握市場的脈搏。
港股通的資金流向:透露了什麼玄機?
港股通(滬)淨買入70.04億港元,港股通(深)淨買入55.34億港元,這兩個數據透露了什麼玄機?是滬港通更受投資者青睞?還是深港通更有潛力?這些細微的差別,可能反映了不同地區投資者的偏好和風險承受能力。仔細分析港股通的資金流向,或許能讓我們發現一些意想不到的投資機會。
華泰證券的展望:科技股的春天來了?
在港股一片跌跌不休的背景下,華泰證券卻逆勢唱多,認為港股市場仍然存在機會,尤其是恒生科技板塊,修復空間更大!這究竟是理性的分析,還是為了吸引眼球?科技股的春天真的要來了嗎?讓我們一起來看看華泰證券的觀點。
優選低估值板塊:誰是下一個風口?
華泰證券建議優選景氣改善+低估值行業,認為互聯網方向,如電商、本地生活等細分板塊景氣有築底態勢,估值較為合理;遊戲景氣度較高,估值或具有一定性價比;煤炭、水泥及周期品景氣度或因“反內卷”提速而加速築底;社會服務、紡織服裝、航空機場等正處於估值不高+高景氣的階段。那麼,這些板塊中,誰才是下一個風口?投資者又該如何選擇?
解禁潮的隱憂:新消費板塊的達摩克利斯之劍?
華泰證券強調關注港股科技板塊,認為其正處於景氣修復+估值低位交集,也是內外資的共識,且大多為大市值頭部公司,更適合機構投資者“高切低”布局。但同時也提醒投資者關注港股新消費板塊在估值相對高位下的三季度解禁壓力。解禁潮就像一把達摩克利斯之劍,隨時可能落下,給新消費板塊帶來衝擊。投資者在追逐高收益的同時,也要時刻警惕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