穩定幣監管:華爾街的代碼幻夢與金融風險

穩定幣監管:華爾街的代碼幻夢與金融風險

華爾街日報的Code幻夢:重塑貨幣?先問問老舊的金融管線吧!

華盛頓的Code承諾:一場永無止境的金融烏托邦?

華盛頓又在承諾要用代碼來改造貨幣了!這次,是新通過的《Genius 法案》在背後推波助瀾。這股風潮,簡直就像是個永遠不會醒來的白日夢:幻想著科技可以徹底擺脫金融體系裡那些讓人頭痛的不穩定因素。聽起來很誘人,對吧?但現實就像一盆冰水,直接往你頭上澆下去:我們或許能讓貨幣變得更潮、更現代,但骨子裡,我們還是在用19世紀那套老舊的「管線」在傳輸它。就好像開著法拉利在鄉間小路狂飆,速度再快,路況不好也是白搭!

矽谷銀行倒閉的啟示:古老的期限錯配,嶄新的數位包裝

說到金融的不穩定,2023年矽谷銀行的倒閉就是個活生生的例子。別以為是什麼次級房貸、複雜衍生品搞出來的新花樣,其實就是銀行業最古老的毛病重演:期限錯配(Maturity Mismatch)!銀行拿短期的存款去做長期的投資,這本來就是個槓桿遊戲。儲戶,特別是那些存款沒保險的,想提款就提款,但銀行的錢都壓在長期投資裡。一旦利率飆升,信心崩盤,大家搶著提款,銀行就只能賤賣資產,然後政府又得跳出來收拾爛攤子。這劇情,是不是覺得似曾相識?

窄銀行的迷思:安全至上,還是窒礙難行?

所以,就有人提出「窄銀行」這個概念,想說乾脆銀行只持有現金或短期國債,這樣總沒事了吧?理論上,窄銀行確實安全到家,但問題是,它也失去了活力!沒有信貸創造,沒有貸款,哪來的經濟增長?這就像把經濟體關進無菌室,雖然不會生病,但也別想長大。

穩定幣:科技時代的窄銀行?

有趣的是,穩定幣(Stablecoin)就好像是科技時代重新包裝的「窄銀行」。它們號稱是一種私人的數位代幣,價值跟美元掛鉤,而且背後有一對一的流動性儲備支持。Tether、USDC這些穩定幣巨頭,更是宣稱能提供可編程、無國界、防篡改的存款,還能擺脫監管的束縛。聽起來是不是很美好?簡直是金融界的革命!

信任的假面:穩定幣的阿喀琉斯之踵

但別被這些華麗的數位外衣給騙了!穩定幣的本質,還是逃不出金融界那個古老的魔咒:信任。說白了,你得相信發行方真的有足夠的儲備金來支撐它的價值。但問題是,這些儲備金往往是不透明的,保管人可能在海外,審計也是選擇性的,贖回更是口頭承諾而已。一旦信任崩塌,整個系統就會像骨牌一樣倒下。

TerraUSD崩盤事件:算法的脆弱,信任的崩塌

2022年,TerraUSD的崩盤就是個血淋淋的教訓。它試圖用算法,而不是真實的儲備來維持與美元的掛鉤,它的價值完全依賴於另一個名為Luna的代幣。當信心崩潰時,投資者瘋狂拋售TerraUSD,同時也向市場傾銷大量的Luna。結果呢?在沒有可靠抵押品,加上恐慌情緒的推波助瀾下,這兩種代幣在短短幾天內就灰飛煙滅。即使是那些號稱「完全抵押」的穩定幣,一旦市場質疑其儲備的真實性,價格也會出現劇烈的波動。說穿了,信心比黃金還珍貴!

《Genius法案》:華盛頓的穩定幣秩序重建計畫

眼看著穩定幣市場亂象叢生,華盛頓終於坐不住了,於是推出了《Genius 法案》,試圖建立一套新的秩序。法案裡,把穩定幣正式定義為「支付穩定幣」,禁止發行方支付利息,強調它的實用價值,而不是投機炒作。同時,還要求發行方必須使用現金或國債進行全額抵押。想要發行穩定幣?沒問題,先拿到許可證,在美國註冊,接受新的認證制度。外國玩家想進場?可以,但得遵守美國的遊戲規則,不然就滾蛋!

《Genius法案》的雙面刃:清晰的代價

《Genius 法案》的好處顯而易見:沒有那些花裏胡哨的算法,沒有不受監管的風險因素,更不會把投機功能和支付功能混為一談。它提供了消費者保護,優先處理破產時的贖回,還承諾每月公開儲備資訊。那些一直批評加密貨幣亂象的學者們,終於可以鬆一口氣了。但清晰並不代表安全!這個法案實際上把穩定幣定義為「窄銀行」,這意味著雖然可以避免期限錯配的風險,但也扼殺了信任中介,繞過了金融業的核心引擎:將儲蓄轉化為投資。原本可以用來防禦風險的資金,現在卻只能閒置。這就像為了防止車禍,乾脆把車子鎖在車庫裡,安全是安全了,但也失去了開車的樂趣。

國債風險轉移:新瓶裝舊酒?

更讓人擔心的是,《Genius法案》還留下了一些戰略漏洞。例如,資產規模低於100億美元的發行方,可以選擇州級監管,這無疑會鼓勵監管套利。萬一真的發生危機,大量贖回穩定幣的需求,可能會引發國債的拋售,進而擾亂支撐穩定幣的避險資產市場。這就像把雞蛋都放在同一個籃子裡,一旦籃子翻了,就全完了!

一些經濟學家警告說,通過將穩定幣與國債掛鉤,我們只是把系統性風險轉移到了一個新的角落。這個角落雖然在政治上很受歡迎,但在運營上還沒有經過大規模的考驗。但支持者們也在高唱地緣政治的好處。他們認為,這項法律確保了穩定幣與美元掛鉤,由美元儲備(如國債)支持,並通過美國機構結算。隨著非美元穩定幣停滯不前,美國支持的數位代幣將成為全球支付、儲蓄和跨境轉帳的默認工具。這簡直是美國金融霸權的又一次擴張!

美元霸權的延續:布雷頓森林體系與矽谷的交匯

這根本就是布雷頓森林體系與矽谷的結合!這是一場旨在將美元的「過度特權」延伸到互聯網時代的監管博弈。《Genius 法案》可能比聯準會(Fed)的任何貨幣互換協議或貿易協定,更能鞏固美元的主導地位。這就像在數位時代建立一個以美元為中心的金融帝國!

監管的誘惑:將加密貨幣創新拉回美國?

還有另一個值得注意的好處是,透過提供監管的明確性,《Genius 法案》或許能將加密貨幣的創新重新吸引回美國本土。近年來,美國法律的不確定性導致區塊鏈人才和資本大量外流。簡直就像是築巢引鳳,希望把那些跑到海外的鳳凰們重新吸引回來。雖然穩定幣本身存在著諸多不足,但它或許能成為一個立足點,讓更廣泛的數位金融實驗在美國機構內部,而不是在監管之外的蠻荒之地進行。這就像是蓋了一間實驗室,讓科學家們可以在裡面安全地進行各種瘋狂的實驗,而不用擔心被炸飛。

穩定幣的潛在危機:不僅僅是加密貨幣的問題

但別忘了,信任是無法外包給代碼的。信任需要機構、稽核和規則來建立。諷刺的是,區塊鏈這項誕生於反抗金融監管的技術,如今卻試圖透過它曾經試圖逃避的資訊揭露和監管來獲得合法性。《Genius 法案》提供了這種清晰度,但權衡的代價已經完全顯現。在金融領域,就像伊索寓言裡說的一樣,強大的力量往往隱藏著更大的脆弱性。如果穩定幣真的融入了我們的日常交易,那麼一旦它們崩潰,影響將不會僅限於加密貨幣世界,而會成為家庭、企業和納稅人共同面臨的問題。這就像是一顆不定時炸彈,一旦爆炸,碎片將會波及到每一個人!

大科技公司的入場券:隱私、競爭與市場集中度的隱憂

更讓人擔憂的是,《Genius 法案》還為大型科技公司或商業巨頭在相對寬鬆的規則下進入支付領域打開了大門。這引發了人們對於隱私、競爭和市場集中度的擔憂,畢竟在一個由規模而非安全性主導的數位美元基礎設施中,誰能保證我們的資料不會被濫用?誰又能阻止這些巨頭們壟斷市場?這就像是打開了潘朵拉的盒子,釋放出來的可能遠遠超乎我們的想像。

儘管持續被炒作,但穩定幣並未超越銀行業。它們只是以新的形式複製了銀行業的矛盾。區塊鏈的真正願景是結束對信任的依賴。然而,我們現在卻在聯邦監管下加倍依賴信任。金錢仍然是一種社會契約:保證某人在某個地方會彌補你的損失的承諾。無論多少代碼或抵押品都無法消除這一承諾的可信性需求。同時,監管的任何行為也無法廢除金融中的基本權衡:安全是以犧牲效率為代價的。如果忘記這一點,就會招致下一次危機。穩定幣將舊風險重新包裝為創新。危險不在於它們是什麼,而在於我們假裝它們不是什麼。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