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投智能股東會直擊:這間公司到底在搞什麼鬼?
一場看似普通的參訪,背後隱藏的真相
2025年7月16日,風和日麗,豔陽高照。國投智能(300188) 舉辦了一場看似稀鬆平常的現場參訪活動。說是稀鬆平常,但看看那串長長的嘉賓名單,平安證券的潘鋒、鄧新發,金輪律所的郭素頤,安順金剛建材的朱泱夫,甚至還有全景網的吳嘉崴、周榮等人,我的老天,這根本是政商名流齊聚一堂的茶話會嘛!
你以為這只是一場走馬看花的企業巡禮?Too Naive! 股東會這種場合,表面上是讓投資者了解公司運營狀況,實際上卻是各方勢力角力的舞台。這次參訪,國投智能葫蘆裡到底賣的是什麼藥?他們想向外界傳達什麼訊息?這背後,絕對有更深層的意涵!
讓我來大膽推測一下。國投智能近年來動作頻頻,先是央企國投入主,接著又改名換姓,一連串的操作讓人眼花撩亂。這次股東會,無非是想向市場證明,他們已經成功轉型,搭上了數字經濟的快車。但,真的是這樣嗎?
央企入主,改名換姓:國投智能的野心與掙扎
戰略轉型:從美亞柏科到數字經濟的國家隊?
2019年,央企國投大手一揮,將美亞柏科納入麾下。到了2023年底,美亞柏科更是直接改名為「國投智能」,這背後的戰略意圖,可謂是昭然若揭。國投想要藉由國投智能,在數字經濟的浪潮中分一杯羹,打造一支屬於自己的「國家隊」。
然而,理想很豐滿,現實卻很骨感。國投智能真的能如願以償,成為數字經濟的領頭羊嗎?我看未必。美亞柏科過去在電子數據取證領域的確是龍頭老大,但這塊業務的天花板畢竟有限。想要轉型到更廣闊的數字經濟領域,需要投入大量的資源和時間,更需要具備顛覆性的技術和創新能力。國投智能,準備好了嗎?
資源整合:國投的左右手互搏?
國投入主後,聲稱要對國投智能進行「資源賦能和整合」,聽起來很美好,但實際操作起來,卻可能面臨重重阻礙。央企的體制,向來以效率低下著稱。國投想要將自身的資源導向國投智能,勢必會經過漫長的審批流程和繁瑣的協調工作。等到資源真正到位,恐怕黃花菜都涼了。
更何況,國投旗下企業眾多,彼此之間也存在競爭關係。國投智能想要在集團內部脫穎而出,爭奪資源,恐怕免不了一場「左右手互搏」的戲碼。到頭來,資源整合不成,反而內耗嚴重,這也不是不可能的。
研發迷霧:萬鏈實驗室是金礦還是陷阱?
為了展現對技術創新的重視,國投智能還掛牌成立了「國投集團 I萬鏈實驗室」,聽起來是不是很高大上?但說實話,我對這個實驗室的實際作用,抱持著高度懷疑。所謂的「萬鏈」,指的是什麼?區塊鏈?還是其他什麼新技術?國投智能並沒有明確說明。這種模稜兩可的說法,讓人感覺更像是在玩弄概念,蹭熱度。
更何況,實驗室的負責人是誰?研究方向是什麼?有沒有實際的成果產出?這些關鍵問題,國投智能都避而不談。這種種跡象表明,「萬鏈實驗室」很可能只是一個為了應付上級指示,或者為了向市場展示形象的空殼子。如果真是這樣,那這個實驗室不僅無法推動技術創新,反而會成為拖累國投智能發展的陷阱。
四大業務板塊拆解:撐起國投智能的四根柱子,還是四個火坑?
電子數據取證:昔日王者的黃昏?
電子數據取證,曾經是美亞柏科(現在的國投智能)的起家業務,也是他們引以為傲的資本。市佔率超過50%,聽起來確實很風光。但問題是,這個市場的天花板太低了!隨著技術的發展,取證的難度越來越高,成本也越來越高。而且,這個市場的客戶群體相對固定,主要集中在公檢法等政府部門。想要在這個市場上實現突破,談何容易?
更重要的是,隨著網絡安全形勢的變化,電子數據取證的重要性正在逐漸下降。現在,網絡攻擊越來越頻繁,數據洩露事件層出不窮。比起事後取證,如何提前預防和防禦,才是更重要的課題。如果國投智能還死守著電子數據取證這塊業務,恐怕只會坐以待斃。
公共安全大數據:誰在監控你我?
公共安全大數據,聽起來很高端,但說白了,就是利用大數據技術來監控社會,預防犯罪。這個業務的確有很大的市場需求,畢竟,誰不希望社會治安良好,生活安全有保障呢?但是,這個業務也存在很大的倫理爭議。政府利用大數據技術監控民眾,是否侵犯了個人隱私?是否會導致社會不公?這些問題,都必須得到認真思考和解決。
更何況,公共安全大數據的應用,需要大量的數據支持。這些數據從哪裡來?如何保證數據的準確性和可靠性?如果數據本身存在偏差,或者被濫用,那後果將不堪設想。國投智能在這個領域的發展,必須謹慎再謹慎,否則,很可能會玩火自焚。
新網絡空間安全:防禦還是進攻?
新網絡空間安全,是國投智能近年來重點發展的業務之一。這個業務的主要目標,是幫助執法部門預防和打擊網絡空間犯罪,並賦能網絡空間治理。聽起來很正義,但實際上,這個業務也可能被用於不正當的目的。比如說,監控異議人士,審查網絡言論,甚至發動網絡攻擊。
如果國投智能在這個領域走錯一步,很可能會成為網絡戰的幫兇,甚至引發國際爭端。因此,在這個領域的發展,國投智能必須堅守道德底線,確保技術只被用於防禦和保護,而不是用於進攻和侵犯。
數字政務與企業數字化:畫餅充飢還是藍海市場?
數字政務與企業數字化,是國投智能描繪的未來藍圖。他們希望利用自身在大數據和人工智能領域的優勢,協助政府和企業實現數字化轉型,提升社會治理能力。這個願景聽起來很美好,但實現起來卻困難重重。
數字政務涉及政府各個部門,需要跨部門的協調和合作。企業數字化則需要根據不同行業和企業的具體情況,制定個性化的解決方案。這兩個領域的市場需求雖然很大,但競爭也非常激烈。國投智能想要在這兩個領域站穩腳跟,需要付出巨大的努力,並且要有足夠的耐心和毅力。
總而言之,國投智能的四大業務板塊,既有機會,也有挑戰。他們能否成功轉型,實現可持續發展,取決於他們能否克服這些挑戰,抓住這些機會。
困境求生:國投智能的自救三部曲
「首代負責制」:把銷售逼瘋的靈丹妙藥?
面對營收增長乏力的窘境,國投智能祭出了所謂的「首代負責制」。簡單來說,就是誰先拿下的單子,就由誰負責到底。聽起來好像很合理,但實際上,這很可能是一場災難。銷售人員為了搶單,勢必會不擇手段,甚至惡性競爭。為了拿下單子,他們可能會誇大產品功能,做出無法兌現的承諾。等到項目出了問題,責任卻要由負責到底的銷售人員承擔,這簡直是把銷售人員往火坑裡推!
更何況,這種制度很容易滋生腐敗。銷售人員為了拿下單子,可能會與客戶勾結,暗箱操作。到頭來,公司不僅沒有增加收入,反而損失慘重。
「捷豹行動」:獵豹還是病貓?
除了「首代負責制」之外,國投智能還推出了所謂的「捷豹行動」,號稱要提升執行力,加速項目落地。但說實話,我對這個行動的效果,並不看好。「捷豹」是一種速度很快的動物,但如果方向錯了,跑得再快也沒用。如果國投智能的戰略方向是錯誤的,那「捷豹行動」只會加速他們的滅亡。
更重要的是,提升執行力,並不是靠一兩個行動就能完成的,而是需要建立一套完善的制度和流程。如果國投智能的管理體系依然僵化,官僚主義依然盛行,那「捷豹行動」只會淪為一場形式主義的表演。
「ll in I」戰略:一場豪賭?
為了擺脫困境,國投智能提出了所謂的「ll in I」戰略,也就是將所有的資源都投入到一個核心業務上。這個戰略聽起來很果斷,但實際上,卻是一場豪賭。如果這個核心業務發展順利,那國投智能就能鹹魚翻身。但如果這個核心業務失敗了,那國投智能就將萬劫不復。
更重要的是,選擇哪個業務作為核心,是一個非常關鍵的決策。如果國投智能選錯了方向,那「ll in I」戰略只會加速他們的死亡。因此,在這個問題上,國投智能必須慎之又慎,切不可盲目跟風,或者被眼前的利益所迷惑。
人才爭奪戰:暑期夏令營是良心還是噱頭?
「學習 – 實踐 – 轉化」:聽起來很美的烏托邦?
國投智能每年暑假都會舉辦一個「大數據與人工智能職業能力提升集訓營」,號稱要為即將邁入職場的學生提供一個練兵的機會。他們還宣稱,這個集訓營的核心價值,在於構建了一個「學習 – 實踐 – 轉化」的完整培養鏈條。聽起來是不是很完美?但說實話,我對這個集訓營的實際效果,並不抱樂觀態度。
「學習 – 實踐 – 轉化」,這三個環節,缺一不可。但問題是,國投智能真的能做到這三點嗎?學習,需要優秀的師資和完善的課程體系。實踐,需要真實的項目和充分的機會。轉化,需要合理的機制和廣闊的平台。如果國投智能在這三個環節上都做得不夠好,那這個集訓營只會淪為一場紙上談兵的遊戲。
「管培生」推薦資格:誰能擠進央企的窄門?
為了吸引優秀人才,國投智能還承諾,集訓營的頂尖人才將獲得國投集團「管培生」推薦資格,進入央企核心人才發展通道。聽起來是不是很有誘惑力?但問題是,央企的「管培生」名額非常有限,競爭非常激烈。能夠擠進這個窄門的人,寥寥無幾。大部分參加集訓營的學生,最終還是只能回到原來的起跑線上。
更重要的是,央企的用人標準,往往並不是以能力為唯一考量,而是要看背景,看關係。如果沒有過硬的後台,即使再有能力,也很難在央企裡出人頭地。因此,對於那些沒有背景的學生來說,這個「管培生」推薦資格,很可能只是一個畫餅充飢的空頭支票。
「入職直通卡」:免試就能進?別傻了!
除了「管培生」推薦資格之外,國投智能還承諾,集訓營中表現優異者可直接獲得「入職直通卡」,免試進入企業實習。聽起來是不是很吸引人?但說實話,我對這個「入職直通卡」的含金量,表示懷疑。免試進入企業實習,並不代表就能夠順利轉正。實習期滿後,如果表現不佳,一樣會被淘汰。
更重要的是,即使順利轉正,進入國投智能工作,也不代表就能夠一帆風順。國投智能的企業文化,是否適合這些年輕人?他們能否適應這裡的工作環境?能否在這裡實現自己的職業理想?這些問題,都充滿了不確定性。因此,對於那些想要進入國投智能工作的學生來說,這個「入職直通卡」,並不是一張萬能的通行證。
財報背後的秘密:國投智能的數字遊戲
營收增長的假象:毛利率暴跌的真相?
國投智能2025年一季報顯示,公司主營收入2.15億元,同比上升10.86%,看似一片欣欣向榮。但仔細一看,歸母淨利潤卻是-1.26億元,同比大幅下降270.49%!這到底是怎麼回事?營收增長了,利潤反而下降了,這豈不是自相矛盾?
問題就出在毛利率上。一季報顯示,國投智能的毛利率僅為35.2%,相比去年同期大幅下降。這說明,國投智能的產品和服務,正在面臨激烈的價格競爭。為了維持營收增長,他們不得不降低價格,犧牲利潤。這種飲鴆止渴的做法,長期來看,對公司的發展非常不利。
機構評級:是信心喊話還是集體催眠?
該股最近90天內共有2家機構給出評級,買入評級2家;過去90天內機構目標均價為16.47。看到這裡,你是不是覺得國投智能的前景一片光明?但別忘了,機構評級往往帶有很強的主觀色彩。機構分析師為了維護與上市公司的關係,或者為了配合券商的銷售策略,往往會給出偏高的評級。
更何況,機構評級的參考價值,也受到市場環境的影響。在牛市中,機構評級往往會更加樂觀。在熊市中,機構評級則會更加謹慎。因此,我們不能盲目相信機構評級,而是要結合自身的判斷,做出理性的投資決策。
上圖是國投智能的盈利預測信息,但請記住,這些預測數據都是基於一定的假設條件。如果市場環境發生變化,或者國投智能的經營策略出現偏差,那這些預測數據很可能會失效。因此,我們不能完全依賴這些預測數據,而是要保持警惕,隨時關注市場動態,及時調整投資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