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高争民爆(SZ002827)公告显示,其控股子公司成远矿业因合同纠纷被卷入一起1.26亿元的生态环境修复赔偿案。原告西藏昌都高争建材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昌都高争)指控成远矿业、四川川煤第六工程建设有限公司和浙江华钻建设有限公司在2017年至2022年3月期间,对埃西乡邦迪石灰岩矿山进行粗放式开采,造成严重生态破坏,要求三被告承担连带赔偿责任。
事件回顾与细节补充:
- 粗放式开采的认定: 中央第四生态环境保护督察组的督察报告认定,邦迪石灰岩矿山开采存在矿山道路沿线破坏面积大、废渣随坡倾倒、原料矿通过山体倾倒至山脚等问题,构成粗放式开采,造成了严重的生态环境破坏。昌都市生态环境局对昌都高争处以87.5万元罚款,并责令停工整改。
- 生态修复与司法鉴定: 昌都高争委托生态环境部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司法鉴定所进行了生态功能损害鉴定评估,确认粗放式开采是导致生态环境破坏的直接原因。2022年9月,昌都高争完成了生态修复工作,并通过了初步验收。
- 赔偿责任的追溯: 昌都高争认为其已承担了全部生态环境修复责任,并与当地政府达成协议,因此有权向三被告追偿1.26亿元的损失,包括行政罚款、生态环境修复费用以及矿山停采期间因外购熟料造成的损失。
- 案件现状: 截至公告日,案件尚未开庭审理,高争民爆表示对公司利润的影响存在不确定性。
区块链技术在类似纠纷中的潜在应用:
此次案件暴露出矿山开采过程中环境监管的挑战。区块链技术具有不可篡改、透明公开等特性,可以有效提升矿山开采过程的透明度和监管效率。例如:
- 矿山开采过程的追踪与记录: 利用区块链技术记录矿山开采的全过程,包括开采量、废渣处理、生态环境监测数据等,可以有效防止数据造假,提高监管效率。
- 环境损害责任的认定: 将环境监测数据、司法鉴定报告等信息记录在区块链上,可以为环境损害责任的认定提供可靠的证据,减少纠纷。
- 生态修复资金的管理: 利用智能合约管理生态修复资金,可以确保资金的透明使用,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总结与展望:
高争民爆子公司面临的这起诉讼,凸显了矿山开采企业在环境保护方面的责任。未来,利用区块链等新兴技术加强矿山环境监管,建立健全环境保护责任追究机制,对促进矿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这起案件也为我们思考如何利用科技手段提升环境治理效率提供了案例,值得进一步研究与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