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证监会和上交所发布了科创板非盈利企业发行新政的征求意见稿,为非盈利企业在科创板上市打开了新的通道。这篇文章在原文的基础上,更深入地探讨了该政策中网下配售限售机制的细节,并提出了几点完善建议。
原文详细解读了《首次公开发行证券发行与承销业务实施细则》修订稿中关于未盈利企业网下配售的规定,包括必须采用询价发行、可采用约定限售方式、网下初始发行比例不低于80%等。这些规定旨在规范询价过程,降低投资风险,避免盲目报价。
然而,文章认为,该细则仍有完善空间。首先,建议提高发行规模不足10亿元和10亿元以上不同层次的限售比例,统一提高到不低于50%。若提高至50%后不满足上市条件,则应优先满足上市条件,剩余股份全部限售。
其次,建议将限售期与企业盈利期挂钩,例如,上市后一年未盈利,则限售期不低于一年;三年未盈利,则限售期不低于三年;持续亏损则持续限售。此举能够进一步促使机构投资者在询价时更加谨慎,为自己的报价负责。
再次,为了配合上述政策,未盈利企业在IPO时必须对盈利时间做出准确预测,避免上市后持续亏损。对于无法预测盈利时间的企业,应延缓其IPO进程。
最后,文章还建议,公司原有大小非的限售期不应短于网下配售股份的限售期,避免公司未盈利时,大小非就提前套现离场,留下亏损的上市公司。
总而言之,本文在原文的基础上,对科创板非盈利企业IPO新政的网下配售限售机制提出了更全面、更深入的分析和建议,旨在完善相关制度,促进科创板市场健康发展。这些建议的核心在于强化对机构投资者的约束,促使他们更加理性地参与投资,降低市场风险,保障投资者利益,最终推动科创板市场的长期稳定健康发展。
此外,我们还可以从区块链技术的角度探讨该新政。区块链技术具有去中心化、透明、不可篡改等特性,可以应用于证券发行、交易和监管等环节,提高效率和透明度,降低信息不对称带来的风险。未来,可以考虑将区块链技术与科创板非盈利企业IPO的网下配售限售机制相结合,进一步完善监管体系,保障市场公平公正。例如,利用区块链技术记录限售股信息,确保其不可篡改,提高监管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