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倫藥業營收淨利暴跌:輸液帝國衰落,創新藥難救?

科倫藥業營收淨利暴跌:輸液帝國衰落,創新藥難救?

科倫藥業:2025年中考滑鐵盧?輸液帝國的黃昏與創新藥的長夜

期中考砸鍋:營收淨利雙雙跳水,是警訊還是狼來了?

2025年,中國醫藥江湖風雲變色,各家藥企的期中考成績單陸續出爐。但要說最令人大跌眼鏡的,莫過於昔日的輸液巨頭——四川科倫藥業。你沒看錯,就是那個曾經靠著「能打點滴就不吃藥」的國民印象,把輸液和非輸液業務做到風生水起的科倫藥業,這次竟然摔了個大跟頭。

攤開科倫藥業的半年報,那數據簡直慘不忍睹:營收直接跌破百億大關,比去年同期硬生生少了23.20%,只剩下90.83億元。更誇張的是,淨利潤直接腰斬,暴跌44.41%,僅剩10.01億元!這可不是小感冒發燒,而是直接進了ICU的節奏啊!

對於一家體量如此龐大的上市藥企來說,營收、淨利同時出現斷崖式下滑,絕對不是一句「市場波動」就能輕描淡寫帶過的。要知道,這背後可是業務根基動搖的警訊。要知道,中國的醫藥市場,那可是政策、市場、競爭三重夾擊的修羅場,稍有不慎,就會被時代的浪潮拍在沙灘上。

科倫藥業官方的說法是,流感等傳染病發病率下降、醫保控費,再加上集採政策的「鐵拳」降價,導致需求萎縮。但這種解釋,我個人覺得實在是太過牽強。其他藥企難道就沒遇到這些問題嗎?憑什麼別人能穩住陣腳,你科倫藥業就一瀉千里?說到底,還是自身的業務結構抗風險能力太差,沒有做好過冬的準備!這就像是蓋房子,地基不牢,再華麗的裝修也是空中樓閣,一場風暴就可能讓你血本無歸。

輸液帝國的裂痕:兩大支柱業務失速,科倫藥業的阿喀琉斯之踵

輸液業務:量價齊跌,昔日金雞母今成燙手山芋?

說起科倫藥業,大家第一個想到的肯定是「輸液」。畢竟,這可是科倫的起家業務,也是撐起整個集團的「壓艙石」。過去幾年,輸液和非輸液兩大板塊,貢獻了科倫藥業80%-90%的營收。2025年上半年,這個比例更是高達89.66%。可萬萬沒想到,就是這兩大「頂樑柱」,竟然一起「掉鏈子」了!

輸液板塊上半年收入直接降到37.50億元,同比下降19.65%。這還不是最糟的,更關鍵的是,它的毛利率也跟著下滑,比去年同期少了6.19個百分點!這意味著什麼?意味著輸液業務不僅賣得少了,而且每賣出一塊錢的產品,能賺到的利潤也縮水了!成本控制出了問題?產品競爭力下降了?我看兩者都有!

想想也覺得諷刺。科倫藥業靠輸液發家,也一直把輸液業務當成自己的「護城河」。但現在看來,這條「護城河」已經開始出現裂痕,甚至有變成「護城河溝」的趨勢。時代變了,人們的健康意識提高了,加上醫保控費的壓力,輸液市場早已不是當年的藍海,而是一片紅海,競爭異常激烈。科倫藥業如果還想靠輸液業務「躺贏」,恐怕是癡人說夢!

非輸液業務:集採重擊,傳統優勢不再,創新轉型路在何方?

如果說輸液業務的下滑還算情有可原,那非輸液業務的疲軟,就更讓人捏一把冷汗了。上半年,非輸液板塊收入降至43.94億元,同比下降18.77%。仔細分析,你會發現,這個板塊裡的核心產品,幾乎都遭遇了「滑鐵盧」。

就拿塑料水針業務來說,上半年銷量同比減少11.96%,只賣了3.43億支。罪魁禍首是葡萄糖注射液水針需求下降,以及氯化鉀注射液水針在第十批國家集採中「落標」。集採是什麼?那是藥品銷售的「生死線」啊!失去集採資格,就等於失去了市場,產品自然賣不出去。此外,抗感染領域的頭孢粉針、青霉素粉針等傳統優勢產品,也因為需求回落,出現了銷量下滑。這簡直是屋漏偏逢連夜雨,讓非輸液板塊的業績雪上加霜。

兩大支柱業務同時陷入困境,充分暴露了科倫藥業業務結構過於集中的問題。過度依賴單一業務體系,就像把所有的雞蛋都放在一個籃子裡,一旦市場或政策出現變化,企業就會毫無招架之力,只能眼睜睜地看著業績一落千丈。科倫藥業想要擺脫困境,就必須加快業務多元化,尋找新的增長點,才能在未來的競爭中立於不敗之地。

子公司集體擺爛:川寧生物、科倫博泰,誰才是科倫藥業的真命天子?

川寧生物:原料藥市場寒冬,成本優勢難敵需求疲軟

如果說兩大主營業務的下滑是科倫藥業遭遇的「明槍」,那核心子公司的「背刺」簡直就是防不勝防的「暗箭」。原本被寄予厚望的川寧生物和科倫博泰,這兩家分別在2022年和2023年上市的子公司,非但沒有成為集團的「救命稻草」,反而成了拖累業績的「豬隊友」。

先來說說川寧生物。這家主要做原料藥中間體的公司,上半年明明有成本優化的利好消息——工藝技術提升加上主要原料成本下降,按理說應該能大賺一筆。但現實卻是,終端需求下降導致產品銷量下滑,加上部分產品平均價格降低、研發費用增加,多重打擊之下,它的淨利潤直接從去年同期的7.66億元銳減至4.55億元,降幅超過40%!這簡直是從天堂掉到地獄!

更讓人擔心的是,科倫藥業已經明確表示,受青霉素市場價格影響,川寧生物2025年整體業績預計將會出現「較大幅度下滑」。現在只能寄希望於第四季度的傳統旺季,以及2026年市場回暖。但問題是,市場回暖這種事情,誰也說不准啊!萬一市場持續低迷,川寧生物豈不是要「涼涼」?

科倫博泰:創新藥燒錢無底洞?授權收入不穩定,盈利遙遙無期

如果說川寧生物的業績下滑還算可以理解,那科倫博泰的表現簡直可以用「慘不忍睹」來形容。作為科倫藥業在創新藥領域的核心平台,科倫博泰上半年竟然由盈轉虧,從去年同期盈利3.10億元變成淨虧損1.45億元!這可不是小打小鬧,而是直接從「盈利模式」變成了「燒錢模式」!

「由盈轉虧」的背後,反映出科倫博泰創新藥授權業務的不穩定性。要知道,創新藥研發投入巨大,回報週期又長,科倫博泰雖然在抗體偶聯藥物(ADC)領域積累了十年經驗,擁有十多項臨床階段資產,還和默沙東(Merck & Co.)達成了合作,但這些投入和布局,短期內根本無法轉化為穩定的盈利。相反,持續的研發投入反而加劇了虧損壓力。這就像是一個無底洞,錢投進去就聽不見響,讓人看不到希望。

兩家核心子公司的集體「擺爛」,對科倫藥業的打擊可想而知。要知道,這兩家公司原本被視為集團未來增長的「雙引擎」,現在卻成了業績的拖累,這不僅削弱了集團的整體盈利能力,也讓投資者對科倫藥業的長期發展信心大打折扣。科倫藥業想要重振旗鼓,恐怕要好好反思一下,如何才能讓這些「豬隊友」變成真正的「神助攻」。

自救之路:AI加持、創新藥突圍,科倫藥業的豪賭能贏嗎?

AI煉丹:川寧生物的降本增效妙計,能否力挽狂瀾?

面對如此嚴峻的業績困境,科倫藥業當然不會坐以待斃。川寧生物祭出了「AI煉丹」的大招,計劃將AI系統從硫氰酸紅霉素生產線擴展到頭孢和青霉素產線,試圖通過技術賦能來提升生產效率,降低生產成本。聽起來是不是很玄乎?感覺就像是武俠小說裡的煉丹術,只不過這次用的不是丹爐和草藥,而是冰冷的機器和算法。

但問題是,AI技術真的有這麼神奇嗎?要知道,AI技術的落地需要時間驗證效果,而且不同的生產線情況不同,AI系統能否真正適應,還是一個未知數。更何況,原料藥市場的根本問題是需求不足,就算AI能把生產效率提高一倍,如果產品賣不出去,那也是白搭。所以,AI加持能否力挽狂瀾,我個人持保留態度。

科倫博泰的ADC夢:十年磨一劍,能否刺破創新藥的迷霧?

科倫博泰則把希望寄託在創新藥上,特別是抗體偶聯藥物(ADC)領域。他們持續推進ADC藥物研發與對外合作,期望以創新藥打開新的增長空間。科倫博泰在ADC領域確實積累了不少經驗,也取得了一些進展,但創新藥研發本來就是一場「持久戰」,充滿了不確定性。一款新藥從研發到上市,往往需要耗費數年甚至數十年的時間,投入的資金更是天文數字。而且,就算新藥成功上市,也未必能獲得市場認可,最終實現盈利。

科倫博泰的ADC夢,就像是在迷霧中摸索前進,前方充滿了未知和風險。雖然他們已經「十年磨一劍」,但這把劍能否刺破創新藥的迷霧,斬獲豐厚的回報,仍然是一個巨大的問號。科倫藥業把寶押在創新藥上,無疑是一場豪賭,勝算幾何,恐怕只有時間才能給出答案。

下半年展望:寒冬未盡,科倫藥業的逆風翻盤之戰,勝算幾何?

展望2025年下半年,科倫藥業面臨的挑戰依然嚴峻。醫保控費和集採政策的壓力不會減輕,流感等疾病的需求回暖也缺乏明確的信號。這意味著,科倫藥業的兩大主營業務板塊,輸液和非輸液,仍然要承受巨大的市場壓力。更糟糕的是,川寧生物對四季度旺季回暖的預期,存在很大的不確定性。而科倫博泰的創新藥盈利,更是遙遙無期,短期內難以扭轉虧損的局面。

綜合來看,科倫藥業想要在2025年下半年扭轉業績下滑的趨勢,幾乎看不到任何清晰的突破口和有力的增長點。兩大主營業務承壓,核心子公司拖後腿,這種內憂外患的局面,很可能會讓科倫藥業的業績頹勢持續下去,甚至進一步影響全年的業績表現。

對於科倫藥業來說,現在最重要的是如何優化業務結構,提升核心產品的競爭力,推動子公司業績回暖。這不僅僅是為了應對眼前的危機,更是關乎企業長遠發展的生存課題。科倫藥業能否在醫藥行業的寒冬中逆風翻盤,找到新的增長引擎,讓我們拭目以待。但坦白說,以目前的狀況來看,科倫藥業要打贏這場逆風翻盤之戰,恐怕還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和智慧,才能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殺出一條血路!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