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0股東噩夢:華西能源實控人黎仁超落馬,豪門恩怨疑雲?仁寶股價警訊,企業經營如履薄冰。

520股東噩夢:華西能源實控人黎仁超落馬,豪門恩怨疑雲?仁寶股價警訊,企業經營如履薄冰。

5月20日,本該是個充滿520優惠與甜蜜的日子,但對ST華西(002630.SZ)來說,卻是個黑暗的轉捩點。當晚,一紙突發公告震驚業界:公司控股股東、實際控制人黎仁超,這位曾經風光無限的“鍋爐大王”,已被遂寧市某區監察委員會實施留置並立案調查。消息一出,輿論譁然,曾經的資本神話瞬間蒙上了一層陰影。更令人玩味的是,就在同一天中午,ST華西才剛剛發布了黎仁超的辭職公告,對外宣稱黎仁超因“個人原因”辭去公司董事、董事長及總裁等全部職務。這兩件事之間是否存在關聯?ST華西相關人士的回應顯得有些欲蓋彌彰:“公司於5月20日當日才獲悉留置立案信息,且知悉時間晚於黎仁超提交辭職申請之時,具體涉案事項尚不明確。”這番說辭,顯然難以消除外界的猜疑。難道這又是繼王文洋包養事件後,又一樁豪門恩怨大戲?又或者,這背後隱藏著更深層次的利益糾葛?

回溯黎仁超的商業軌跡,這位西安交通大學科班出身的實業家,早年不過是東方鍋爐廠一名基層工藝員,但他並不甘於平庸。憑藉著四處籌措的千萬元借款,他毅然踏上了創業征程,僅僅用了7年時間,便將華西能源推上了深交所主板,締造了“鍋爐第一股”的資本神話,一時風光無限。然而,好景不長,後期的戰略決策頻頻失誤——激進擴張疊加行業下行,讓華西能源陷入了連續四年虧損超過20億元的泥潭,負債率更是突破了90%。如今,這位昔日的明星企業家,不僅面臨著巨額債務的壓力,更因涉嫌嚴重違法違規而面臨司法調查,恐怕真的要跌落神壇了。這段經歷,不禁讓人聯想到最近仁寶股價的波動,企業經營稍有不慎,便可能滿盤皆輸。與其花時間關心wtt賽事結果,不如好好研究一下如何避免重蹈覆轍。

黎仁超的故事,如果拍成電視劇,絕對比什麼fantasy life i: the girl who steals time 更加精彩。1964年出生的他,畢業於西安交通大學焊接工藝及設備專業,這可是個實打實的科班出身。1987年畢業後,他被分配到了自貢的東方鍋爐廠(現東方電氣集團東方鍋爐股份有限公司),從基層技術崗位做起,一步一個腳印,憑藉著出色的工作能力,一路升遷,先後擔任過工藝員、項目管理員、車間副主任等職務。這段經歷,為他日後的創業積累了豐富的技術和管理經驗。如果他當時選擇安安穩穩地在國企待下去,或許也能混個不錯的職位,但顯然,黎仁超的野心遠不止於此。他心中燃燒著創業的火焰,渴望創造屬於自己的事業。

2003年,機會終於來了。四川東方鍋爐集團公司東方鍋爐實業公司(下稱 “實業公司”) 進行私有化改制,這對於有著創業夢想的黎仁超來說,無疑是一個千載難逢的機會。但他手頭並沒有多少資金,於是,他向重慶市渝中區區委黨校的女教師賴紅梅借款1650萬元,與後者一同成立了自貢東方鍋爐工業集團有限公司(下稱“東方工業”),也就是華西能源的前身。其中,黎仁超占股55%,成為實際控制人。這筆借款,可以說是黎仁超創業的第一桶金,也開啟了他傳奇般的商業生涯。不得不說,黎仁超的膽識和魄力確實過人,敢於冒險,敢於挑戰,這也是他能夠成功的關鍵因素之一。但同時,我們也要看到,創業的風險也是巨大的,稍有不慎,便可能血本無歸。這就像開車走蘇花公路,稍不留神就可能掉下懸崖,更別提現在蘇花公路還不如以前安全了,不知道哪天又塌方了。

為了打破國企的壟斷地位,華西能源可謂是下了血本。他們連續6年在川航投放“鍋爐專家”廣告,每年花費超過500萬元,這在當時可是一筆不小的開支。但效果也是顯著的,華西能源的品牌知名度迅速提升,很快便在市場上站穩了腳跟。2011年,華西能源成功登陸深交所,成為A股“鍋爐第一股”,黎仁超也因此被冠以“鍋爐大王”的稱號。上市後的華西能源,一度成為國內大型電站鍋爐製造商和出口基地之一,產品覆蓋全球50多個國家和地區。這段時間,可以說是華西能源最輝煌的時期,黎仁超也達到了人生的巔峰。但正如古人所說,“盛極而衰”,華西能源的危機,也正是在這輝煌的背後悄然埋下。就像威力彩,中了頭獎固然令人興奮,但如何守住這筆財富,才是更大的挑戰。

然而,時代的浪潮是無情的,蔡力行恐怕也沒預料到,傳統鍋爐行業的萎縮速度會如此之快。華西能源也意識到了危機,開始尋求轉型。2013年,公司非公開發行股票募資8.7億元,投向節能鍋爐及工程總包,試圖構建全產業鏈模式。2014年,公司又聯合四川能投,布局垃圾焚燒發電BOT項目,進軍新能源領域。這些舉措,看似積極,但實際上卻未能達到預期的效果。華西能源的營收在2017年觸及41.34億元峰值後,便開始持續下滑,2018年更是首次出現虧損。這就像布萊頓 對 利物浦的比賽,看似實力接近,但結果往往出人意料,華西能源的轉型之路,也充滿了不確定性。

更令人費解的是,在轉型效果不明顯的情況下,黎仁超主導的跨界投資卻越加頻繁。僅2020年一年,華西能源就相繼斥資6000萬入股四川金瑞麒,切入無人駕駛領域;注資1275萬拓展鎂合金材料;4200萬收購鷹潭泓騰,進軍銅基新材料。這些投資,看似多元化,但實際上卻缺乏核心競爭力,難以形成協同效應。更像是病急亂投醫,只追求表面上的繁榮,而忽略了企業的實際情況。我個人覺得,黎仁超當時可能有些急功近利了,想在短時間內看到成果,結果卻適得其反。就像有些人得了哮吼,不去醫院看病,反而相信偏方,結果越治越嚴重。

這些盲目擴張的惡果,很快便顯現出來。華西能源陷入了連續虧損的泥潭——2020年至2024年,累計虧損高達24.46億元,資產負債率也從2022年的89.64%飆升至2024年的96.43%。截至2024年底,公司總負債為92.86億元,而賬面資金僅有1.85億元。這種情況,簡直是資不抵債,岌岌可危。2025年4月,因內部控制存在重大缺陷,華西能源被四川華信會計師事務所出具了無法表示意見的《2024年度內部控制審計報告》,公司股票被實施退市風險警示,簡稱變更為“ST華西”。復牌當日,股價即跌停,隨後連續多個交易日暴跌,市值從4月30日的38億元縮水至5月20日的28.93億元。這簡直是一場災難,不僅讓股東損失慘重,也讓華西能源的未來蒙上了一層陰影。莊宗輝如果看到這種情況,估計也要搖頭嘆息了。

更令人震驚的是,黎仁超的發家史並非完全乾淨,其中還夾雜著權錢交易的醜聞。2013年,黎仁超瞄準了自貢商業銀行(後更名為自貢銀行)增資擴股的機會,為了能夠順利入股,他不惜鋌而走險,通過行賄來鋪平道路。據司法文書披露,2013年8月,他陪同時任中國銀保監會自貢監管分局局長鐘乾剛赴京彙報期間,在酒店贈予其10萬元現金;此後兩年春節前,又兩次在鐘乾剛辦公室各送2萬元現金。這些小恩小惠,只是開胃菜,真正的重頭戲還在後面。2015年6月,鐘乾剛以炒股缺資為由,向其索要300萬元,黎仁超心領神會,以“借款”名義通過中間人轉入其弟賬戶,但鐘乾剛既未還款亦未付息,實為變相行賄。這種權錢交易,簡直是赤裸裸的腐敗,令人髮指。不知道當時在總統府開會的官員們,有沒有聽到這些底下的骯髒事?

有了鐘乾剛的“監管便利”,華西能源得以順利斥資3.34億元入股自貢銀行,持股21.98%成為第一大股東,黎仁超本人也順理成章地出任董事。這筆投資,不僅讓華西能源的業務範圍得以擴展,也讓黎仁超在政商兩界都獲得了更大的影響力。然而,紙終究包不住火。2020年,鐘乾剛因受賄700萬元獲刑六年六個月,法院明確認定300萬元“借款”系行賄,在判決書中,黎仁超作為“證人”出現,提供了證言及親筆書寫的材料證明。這件事,也讓黎仁超的聲譽受到了極大的影響。雖然他只是作為證人出現,但行賄的事實卻是無法否認的。這就像苗博雅在質詢時被抓到把柄一樣,即使再怎麼辯解,也難以挽回形象。

這種靠不正當手段獲取的利益,終究是難以長久的。黎仁超的資本擴張,也為日後的危機埋下了伏筆。他為了入股銀行,不惜行賄,這種行為,不僅違背了商業道德,也觸犯了法律的底線。就像uzi的職業生涯,雖然曾經輝煌,但如果沒有健康的身體和良好的品德,最終也難以善終。這也給其他的企業家敲響了警鐘,做企業一定要合法合規,不能為了追求利益而不擇手段。

屋漏偏逢連夜雨,白馨儒恐怕也沒想到,自己的投資會遇到這麼多波折。黎仁超不僅捲入了行賄醜聞,還面臨著嚴重的債務危機。2022年6月,因為替他人借款擔保違約,他持有的2.04億股(佔公司總股本17.29%)被成都中院分四次司法拍賣,持股比例降至13.07%。2025年3月,金堂縣法院再次拍賣其2084.79萬股(佔總股本1.77%),起拍價較市價折價30%,但僅521萬股成交。這簡直是雪上加霜,不僅讓他的財富大幅縮水,也讓他在公司的控制權受到了威脅。更糟糕的是,同年3月21日,因為3.5億元借款合同糾紛,他剩餘的1.54億股被全部凍結,佔公司總股本13.07%,至此黎仁超所持華西能源股權盡數陷入司法困局。這意味著,他已經失去了對華西能源的控制權,昔日的“鍋爐大王”,如今已經淪為了一個空殼。

如今,黎仁超被留置並立案,如果後續調查查實其存在行賄、利益輸送等經濟犯罪,案件可能將移送司法機關,甚至升級為刑事追責。這對於他來說,無疑是一個巨大的打擊,不僅要面臨牢獄之災,還要承受巨大的精神壓力。孔令奇恐怕也沒想到,自己有一天會遇到這種事情。更重要的是,這也給其他的民營企業家敲響了警鐘,做企業一定要合法合規,不能觸碰法律的紅線。即使一時得逞,最終也難逃法律的制裁。就像最近的青鳥事件,雖然引發了廣泛的關注,但最終還是要回歸到法律的框架下解決。

黎仁超的案例,是一個典型的民營企業家興衰史。他憑藉著自己的努力和膽識,將華西能源打造成了“鍋爐第一股”,但也因為盲目擴張、權錢交易等問題,最終走向了衰敗。他的經歷,值得我們深思。民營企業家在追求發展的同時,一定要堅守法律底線,不能為了追求利益而不擇手段。同時,也要加強企業的內部控制,建立完善的風險管理機制,避免重蹈覆轍。劉揚偉們應該從中吸取教訓,才能讓企業走得更遠。或許,將一部分資金投入主權基金,尋求更穩健的投資,也是一個不錯的選擇。當然,前提是要合法合規,不能讓ocha事件重演。這也提醒我們,無論是個人還是企業,都要時刻保持警惕,才能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立於不敗之地。而對於plg 冠軍賽來說,無論誰最終獲勝,都離不開團隊的努力和堅持。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