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交所ESG“秀”:丽珠集团光鲜背后的药企逻辑与KPI游戏

深交所ESG“秀”:丽珠集团光鲜背后的药企逻辑与KPI游戏

深交所全球投资者大会:光鲜ESG背后的药企逻辑

深交所全球投资者大会上,丽珠集团的ESG实践分享无疑是一场精心策划的“秀”。当董事会秘书刘宁侃侃而谈“长期主义”、“产业+科技+ESG”的新质生产力时,我们不禁要问:在这光鲜亮丽的ESG报告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药企逻辑?

国际评级迷雾:丽珠集团的“3A”成色几何?

连续三年斩获MSCI、标普和CDP三大国际评级机构的3A级评价,这无疑是丽珠集团ESG叙事中最耀眼的光环。但我们需要保持警惕,这些国际评级真的能客观反映企业的真实ESG表现吗?要知道,评级机构的算法、指标体系与中国国情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丽珠集团的“3A”,或许只是熟练掌握了西方ESG游戏规则的结果,而非真正意义上的环境和社会责任担当。更何况,这些评级机构本身也并非毫无争议,其独立性和公正性常常受到质疑。与其盲目相信这些“洋指标”,不如深入剖析丽珠集团在环保、社会责任和公司治理方面的实际行动。

ESG架构:一场自上而下的KPI游戏?

“ESG不是某个部门的任务,而是全体管理层的责任”,刘宁的这句话听起来掷地有声。但将ESG要求分解至具体业务场景,并将实质性议题指标与业务模块KPI直接挂钩,真的能确保ESG目标的实现吗?在我看来,这很可能沦为一场自上而下的KPI游戏。当ESG与管理层的考核、奖金挂钩时,有多少人会真正关心环境和社会效益?又有多少人会为了完成KPI而弄虚作假?将ESG融入企业文化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建立有效的监督机制,防止ESG成为管理层粉饰业绩的工具。

双碳目标与慈善捐赠:药企的“洗绿”新姿势?

丽珠集团以“双碳”目标为牵引,推出五年环境管理计划,并累计投入超4亿元用于节能减排及设备改造。这听起来很环保,但我们需要仔细审视这些投入的实际效果。4亿元的投入,究竟带来了多少温室气体排放量的下降?这些节能减排措施,是否真的具有可持续性?与此同时,丽珠集团在慢病防治、普惠医疗等领域的公益性捐赠累计达7000万元。不可否认,这些捐赠对改善患者生活质量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我们也要看到,这些捐赠行为,是否也带有一定的商业考量?通过捐赠,丽珠集团是否能够提升品牌形象,扩大市场份额?慈善行为本身无可厚非,但如果慈善成为企业“洗绿”的工具,那就值得警惕了。

AI赋能ESG:效率提升还是数据操纵?

引入AI技术优化ESG数据收集、场景分析和信息披露流程,这听起来很先进。但AI真的能提升ESG的透明度吗?在我看来,AI在ESG领域的应用,既带来了机遇,也带来了风险。一方面,AI可以提高数据处理的效率,减少人为误差。另一方面,AI也可能被用于数据操纵,掩盖企业的真实ESG表现。算法的黑箱操作,使得我们难以判断AI生成的数据是否真实可靠。因此,在拥抱AI的同时,我们也要警惕AI成为企业“漂绿”的新手段。

长期主义的幻象:社会价值与商业价值的共赢神话?

刘宁总结称,九年的实践印证了ESG长期主义的价值——通过理念与业务的深度融合,企业能够实现社会价值与商业价值的共赢。这种“双赢”的说法,听起来很美好,但现实往往是残酷的。在追求商业利益最大化的市场经济中,社会价值往往会被牺牲。企业可能会为了降低成本而牺牲环境,为了追求利润而忽视员工权益。因此,我们不能盲目相信“社会价值与商业价值的共赢神话”。我们需要对企业的ESG实践进行持续的监督和评估,确保企业真正履行其社会责任。

深交所全球投资者大会:丽珠集团的ESG“秀”场?

深交所全球投资者大会,与其说是投资者交流的平台,不如说是上市公司展示自身形象的舞台。丽珠集团的ESG实践分享,更像是一场精心编排的“秀”,意在向投资者传递一个信息:我们是一家重视环境、社会责任和公司治理的优秀企业。但这场“秀”背后,又有多少真材实料?

刘宁的“长期主义”与深交所的“未来”愿景

刘宁口中的“长期主义”,与深交所倡导的“投资未来”的愿景不谋而合。然而,资本市场的“长期”往往非常短暂。投资者真正关心的,是短期内的盈利能力和股价表现。一家药企,如果不能在短期内给投资者带来回报,即使拥有再美好的ESG愿景,也难以获得市场的青睐。因此,丽珠集团的ESG实践,很大程度上是为了迎合监管层的政策导向,以及吸引追求长期回报的机构投资者。但这是否意味着,丽珠集团的ESG承诺,仅仅是停留在口头上的空谈?

ESG评级:国际标准的中国式演绎

丽珠集团引以为傲的国际ESG评级,实际上是一套西方标准在中国语境下的“水土不服”。这些评级机构的指标体系,往往忽略了中国国情和发展阶段的特殊性。例如,对于发展中国家的企业来说,解决就业、促进经济增长可能比单纯的减排更为重要。照搬西方的ESG标准,可能会导致企业为了迎合评级机构的要求,而牺牲自身的发展利益。因此,我们需要建立一套具有中国特色的ESG评价体系,更加注重企业在促进共同富裕、解决社会问题等方面的贡献。

治理架构的精巧设计:谁在为ESG负责?

丽珠集团构建了一套看似完善的ESG治理架构,从董事会到ESG委员会,再到跨部门工作小组,层层落实责任。然而,这种精巧的设计,是否真的能够确保ESG目标的实现?在一个等级森严的企业组织中,高层领导的意志往往决定了政策的走向。如果高层领导对ESG不够重视,即使拥有再完善的治理架构,也难以推动ESG的有效实施。更何况,ESG委员会的成员构成、权责范围是否透明,也直接影响着ESG治理的有效性。如果ESG委员会仅仅是摆设,那么再精巧的治理架构也形同虚设。

减排的数字游戏:4亿投入背后的真实减排效果

4亿元的节能减排投入,对于一家大型药企来说,可能只是九牛一毛。关键在于,这4亿元的投入,究竟带来了多少实际的减排效果?企业可能会通过购买碳排放指标、投资可再生能源项目等方式来“粉饰”自身的碳排放数据。我们需要关注的,不仅仅是企业投入了多少资金,更要关注企业采取了哪些具体的减排措施,以及这些措施的实际效果。如果企业仅仅是为了完成减排目标而进行“数字游戏”,那么这种减排行为就毫无意义。

普惠医疗的商业考量:捐赠背后的市场布局

丽珠集团在普惠医疗领域的捐赠行为,无疑具有一定的社会价值。但我们也要看到,这些捐赠行为背后,往往也隐藏着商业考量。通过捐赠,企业可以提升品牌形象,扩大市场影响力,甚至可以为未来的市场拓展打下基础。例如,丽珠集团在13个省份针对低收入家庭开展心脑血管疾病支持计划,这无疑有助于提高其相关药物的市场渗透率。因此,我们不能将企业的捐赠行为简单地视为慈善行为,而要看到其背后的商业逻辑。企业在履行社会责任的同时,也在为自身的发展谋求利益。

AI的“透明度”:信息披露的又一重迷雾?

丽珠集团引入AI技术优化ESG数据收集和信息披露流程,声称可以提升透明度。然而,AI的算法本身就是一个黑箱。我们无法得知AI是如何处理数据的,也无法判断AI生成的信息是否真实可靠。企业可能会利用AI技术来选择性地披露ESG信息,掩盖自身的负面影响。因此,在利用AI提升ESG信息披露效率的同时,我们也要警惕AI成为企业“漂绿”的工具。我们需要建立一套完善的AI监管机制,确保AI在ESG领域的应用符合伦理规范,真正提升信息披露的透明度。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