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式养生狂飙突进:是蓝海还是暗礁?
2025:药食同源的盛世与隐忧
2025年,你若还天真地以为“新中式养生”是健康的风向标,那恐怕得好好擦亮眼睛了。国家卫健委那份扩充到106种的“药食同源”名单,与其说是打开了健康产业的新大门,不如说是释放了一群妖魔鬼怪。 9万亿的大健康市场固然诱人,但“药食同源”这块蛋糕,早就成了各路资本角逐的血腥战场。传统药企、大健康产业巨头、新零售网红,甚至八竿子打不着的跨界玩家,全都一拥而上,恨不得把几千年的中医养生文化榨干最后一滴油水。各种花里胡哨的营销手段层出不穷,什么“熬夜水”、“抗糖丸”、“养生咖啡”,说白了,都是在收割年轻人的智商税。
别被那些精美的包装和网红的吹捧给迷惑了,这场看似光鲜亮丽的“养生革命”背后,早就埋下了无数颗雷。
流量至上,品质靠边?药食同源的野蛮生长
劣质原料:炮制岂能儿戏?
“药食同源”,听起来好像很安全很天然?别傻了!中药材讲究“四气五味”,炮制和配伍更是门大学问。没点真材实料,就敢把药材随便混在一起,这不是拿人命开玩笑吗?现在市面上那些所谓的“养生产品”,有多少是真正懂中医的人研发的?恐怕大部分都是些半吊子,或者干脆就是外行。他们根本搞不清楚每种成分的作用机制,更别提什么协同作用和拮抗作用了。为了降低成本,他们会用什么?当然是劣质原料!简化加工流程?那是必然的!反正消费者又不懂,能忽悠一个是一个。这种饮鸩止渴的做法,短期内或许能赚得盆满钵满,但长期来看,只会毁掉整个行业的信誉。
功效玄学:智商税的华丽外衣
最让人恶心的,莫过于那些虚假宣传。按照规定,普通食品是不能宣传功效的,但你看看现在那些“药食同源”产品,哪个不是在玩文字游戏?明明就是一瓶加了点玉竹的饮料,非要说能“抗老”?这脸皮也太厚了吧!想买真正有功效的饮品?那就认准“蓝帽”标志。那才是经过国家认证的保健食品,起码在有效成分的含量上是有保证的。但就算有了“蓝帽”,也别掉以轻心,保健食品的水也很深,一不小心就会被坑。
盲目养生:朋克青年们的慢性自杀
现在的年轻人,一边熬夜蹦迪,一边又疯狂地往嘴里塞各种“养生零食”。这种朋克养生方式,简直就是慢性自杀。他们根本不了解自己的体质,也不懂药材的特性,就盲目跟风,今天喝红枣枸杞,明天吃阿胶糕。龙眼吃多了容易上火,你知道吗?枸杞也不是人人都能吃的,你知道吗?这种无脑养生,不仅浪费钱,还会把自己的身体搞得一团糟。
头部企业的自救与示范:以岭健康的样板戏?
全产业链把控?不过是资本的精致利己
以岭健康跳出来说自己搞“全产业链把控”,从药材种植到生产加工都严格把关,听起来是不是很负责任?但说白了,这不过是资本的精致利己罢了。他们在全国各地建种植基地,美其名曰“保障原料品质”,实际上是为了控制成本,把利润最大化。当然,标准化种植肯定比野蛮生长要好,但别忘了,资本的本质是逐利的。当利益和质量发生冲突时,他们会选择哪一个?还真不好说。而且,这种“全产业链”模式,也存在垄断的风险。小企业根本玩不起,只能被挤出市场,最终导致行业越来越集中,消费者 выбора也越来越少。
专利组方与蓝帽认证:皇帝的新衣?
以岭健康还搬出了“专利组方”和“蓝帽认证”来给自己背书。但这些真的能代表产品的真实价值吗?所谓的“专利组方”,有多少是真正具有创新性的?有多少只是换汤不换药的营销噱头?而“蓝帽认证”,也只是一个准入标准,并不代表产品就一定安全有效。更何况,认证过程本身也存在很多漏洞,企业完全可以通过各种手段来蒙混过关。说到底,“专利组方”和“蓝帽认证”就像是皇帝的新衣,看起来光鲜亮丽,实际上却什么都遮不住。
口感与功效的平衡创新?营销话术罢了
为了解决“药味重”、“口感差”的问题,以岭健康声称自己通过反复调试配比,实现了口感与功效的平衡。但这真的可信吗?要知道,口感和功效往往是难以兼得的。为了改善口感,企业很有可能会添加大量的糖分、香精和其他添加剂,而这些东西对身体并没有任何好处。更何况,所谓的“无糖配方”,也只是相对而言的。即使不添加蔗糖,企业也可以使用其他的甜味剂来代替,而这些甜味剂的安全性也存在争议。
消费者教育与合规宣传?避重就轻的公关手段
以岭健康还通过各种渠道进行“消费者教育”,宣传中医理念和养生知识。但这种“教育”真的是客观公正的吗?当然不是!他们只会选择性地宣传对自己有利的内容,而对产品的潜在风险和副作用则避而不谈。在产品宣传上,他们也总是小心翼翼地游走在法律的边缘,尽量避免夸大宣传,但又会通过一些暗示性的语言来诱导消费者。这种避重就轻的公关手段,实际上就是在玩弄消费者的信任。
药食同源的未来:谁来守护消费者的健康?
药食同源,本应是传承千年的养生智慧,如今却成了资本逐利的工具。企业为了追求利润,不惜牺牲产品质量和消费者健康;监管部门的监管力度不够,让虚假宣传和安全隐患有机可乘;消费者缺乏科学的养生知识,盲目跟风,最终成为被收割的韭菜。
药食同源的未来,不能只靠企业自律,更不能指望消费者自己擦亮眼睛。监管部门必须承担起应有的责任,加大监管力度,严厉打击虚假宣传和违法行为。同时,还要加强对药食同源产品的标准制定和认证管理,确保产品质量和安全。企业也应该回归初心,把消费者的健康放在首位,用良心和责任来打造产品。而消费者,则应该提升科学养生意识,理性看待药食同源产品,不要盲目跟风,更不要轻信虚假宣传。
只有当企业、监管和消费者三方协同努力,才能让药食同源真正回归本源,为人们的健康保驾护航。否则,这场所谓的“养生革命”,终将沦为一场闹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