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见小面上市:中式面馆“第一股”不好当,扩张、食安成隐忧

“中式面馆第一股”?遇见小面的上市野心与隐忧

招股书背后的数字游戏:增长神话还是饮鸩止渴?

招股书这东西,向来是企业精心包装的“完美人设”。遇见小面急吼吼地递交招股书,想抢滩“中式面馆第一股”的宝座,表面上看,营收从4.18亿飙升到11.54亿,净利润扭亏为盈,的确亮眼。但仔细扒拉扒拉,这漂亮的数字背后,藏着不少让人捏把汗的猫腻。年复合增长率66.2%?这增速是建立在疯狂扩张的基础上的。餐饮行业,门店数量翻番,营收自然水涨船高,但这能说明啥?只能说明它在拼命跑马圈地,至于单店盈利能力、运营效率,恐怕就没那么乐观了。这种靠规模堆砌起来的增长,就像是吹气球,吹得越大,破裂的风险也就越高。与其说是增长神话,不如说是饮鸩止渴。

降价策略:是迎合市场还是透支品牌价值?

更让我觉得有点“作”的是它的降价策略。一句“消费者对价格敏感度提升”,就把自己摆在了为人民服务的姿态上。主动降价,听起来是体恤民情,实际上呢?恐怕是为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抢夺份额,不得不出此下策。订单平均消费额从36.1元降到32元,降幅不可谓不大。降价确实能提升翻台率,但同时也意味着利润空间的压缩。这种饮鸩止渴的做法,短期内或许能带来一些增长,但长期来看,无疑会透支品牌价值。要知道,餐饮消费不仅仅是满足口腹之欲,更是一种体验和情感的寄托。一味地追求低价,只会让品牌变得廉价,最终失去消费者的信任。

疯狂扩张:规模与质量的失衡

遇见小面计划在未来三年开设440-530家新店,门店数量翻倍,这雄心壮志的确令人佩服。但问题是,它的管理能力和服务水平,真的能跟上扩张的速度吗?餐饮行业,最忌讳的就是规模与质量的失衡。门店扩张过快,很容易导致供应链管理混乱、人员培训不足、服务质量下降等问题。到时候,别说挑战麦当劳了,恐怕连守住现有的市场都困难。而且,它还计划将20%的募资投入IT系统建设,包括供应链管理平台和会员数据分析系统。说白了,就是想用技术手段来弥补管理上的短板。但技术再先进,也无法取代人性的关怀和服务。如果不能在提升服务质量上下功夫,再多的IT投入也只是徒劳。

上市前的大手笔分红:股东盛宴,消费者买单?

最让我觉得不舒服的是,在IPO前,遇见小面竟然大手笔分红,2023年派息1950万元,2024年又派息1470万元。这钱从哪来?还不是从消费者兜里掏出来的。一边喊着要扩张、要提升服务,一边又把钱分给股东,这算盘打得也太精明了吧?这种行为,说白了就是牺牲消费者的利益,来满足股东的贪欲。它让消费者觉得,自己花的钱并没有用来提升服务质量,而是进了资本家的口袋。这种“股东盛宴,消费者买单”的做法,只会加速品牌的衰落。

食品安全:悬在“遇见小面”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

屡次被通报的食安问题:冰山一角还是积重难返?

如果说招股书里的数字游戏只是障眼法,那么频发的食品安全问题,就是悬在“遇见小面”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北京消协和东城区市场监督管理局的通报,可不是什么光彩的事情。什么“两个责任”落实不到位,什么未保持食品经营场所环境整洁,这些问题看似不起眼,背后却反映出企业在食品安全管理上的疏忽和漏洞。别跟我说这是个别现象,餐饮行业的食品安全,向来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一旦出现问题,就会引发消费者的集体恐慌。而且,这些被通报的问题,很可能只是冰山一角。谁知道在没被曝光的地方,还隐藏着多少类似的隐患?

资本加持下的品控缺失:速度与激情的代价

“遇见小面”一路走来,背后站着天图资本、九毛九、碧桂园创投等一众大佬。有了资本的加持,它才能一路高歌猛进,迅速扩张。但资本是逐利的,它追求的是快速回报,而不是精雕细琢。在资本的裹挟下,“遇见小面”就像一辆失控的赛车,只顾着追求速度和激情,却忽略了最基本的安全保障。品控的缺失,就是它为速度付出的代价。为了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它很可能在食材的选择、加工流程、人员培训等方面偷工减料。这种牺牲品质换取利润的做法,短期内或许能带来一些收益,但长期来看,无疑是自毁长城。

消费者的信任危机:危机公关能否力挽狂澜?

社交媒体上的吐槽,更是直接暴露了“遇见小面”面临的信任危机。什么“上吐下泻”,什么“吃出小石子”,这些消费者的亲身经历,比任何官方通报都更有说服力。面对消费者的质疑,“遇见小面”的回应往往苍白无力,要么只是提供进货产品的资质证明,要么就干脆装聋作哑。这种敷衍塞责的态度,只会让消费者更加失望。危机公关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如果不能在食品安全上下真功夫,再多的公关手段也只是掩耳盗铃。消费者不是傻子,他们会用脚投票,最终抛弃那些不负责任的品牌。

“挑战麦当劳”?梦想照进现实的距离

从炸薯条到中式面馆:情怀与商业的博弈

创始人宋奇曾在麦当劳炸过薯条,并立志要创立中餐品牌,甚至挑战麦当劳。这情怀听起来挺励志的,但现实往往是残酷的。从炸薯条到中式面馆,这中间的跨度可不是一般的大。麦当劳之所以能成为全球快餐巨头,靠的不仅仅是情怀,更是标准化、流程化、规模化的运营模式。而中式餐饮,讲究的是色香味俱全,是厨师的经验和手艺,是食材的新鲜和地道。想要把中式餐饮做成麦当劳那样的标准化快餐,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挑战。更何况,“遇见小面”现在面临的食品安全问题,已经严重影响了品牌的声誉。在这种情况下,谈什么挑战麦当劳,简直就是痴人说梦。

标准化与本土化的困境:中式快餐的突围之路

中式快餐想要突围,就必须解决标准化与本土化的矛盾。标准化是规模化的基础,但过于强调标准化,就会失去中式餐饮的特色和灵魂。而本土化则是吸引消费者的关键,但过于强调本土化,又会限制品牌的扩张。如何在两者之间找到平衡点,是每一个中式快餐品牌都需要思考的问题。“遇见小面”的尝试,无疑是有价值的。它试图用现代化的方式来经营传统的中式面馆,但在标准化和本土化的平衡上,它显然做得还不够。它的面条口味不够地道,服务不够人性化,环境不够舒适,这些都是它需要改进的地方。

与其“遇见”,不如“留住”:用户粘性的缺失

“遇见小面”的名字听起来很美好,但问题是,它能“遇见”消费者,却很难“留住”消费者。餐饮行业,用户粘性至关重要。只有让消费者成为品牌的忠实粉丝,才能保证持续的客源和稳定的收入。但“遇见小面”的用户粘性显然不足。它的产品缺乏特色,服务缺乏亮点,营销缺乏创意,很难让消费者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在这种情况下,消费者很容易被其他品牌所吸引。与其花大力气去“遇见”新的消费者,不如想想如何“留住”现有的消费者。只有提高用户粘性,才能让品牌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