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村晚”遇上非遗:一场文化搭台的经济戏?
一年一度的“村晚”,似乎成了乡村振兴战略中的一道文化风景线。今年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陈震分享了他对少数民族非遗与“村晚”融合的看法,无疑为这道风景增添了新的注脚。诚然,如陈代表所言,这种融合为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新思路。但如果我们只看到光鲜亮丽的表面,恐怕会忽略一些深层次的问题。
“村晚”:非遗传承的舞台,还是文旅经济的工具?
将非遗元素融入“村晚”,初衷自然是好的,既能丰富“村晚”的文化内涵,又能提升旅游吸引力。陈震代表举例说明,在“村晚”中展示民族歌舞、服饰、手工艺等,能让游客体验到非遗的魅力,增强文化认同。这听起来很美好,但实际操作中,会不会变味呢?会不会为了迎合游客的口味,对非遗进行过度商业化、庸俗化改造?
我们不妨思考一下,真正的非遗传承,需要的是静下心来的坚守和钻研,而不是在舞台上短暂的“惊鸿一瞥”。当非遗与“村晚”结合,它更多地扮演了文旅经济的“工具人”角色。当然,这并非全盘否定这种模式,但我们必须警惕它对非遗本身带来的潜在冲击。
经费短缺与人才流失:非遗传承的两大困境
陈震代表也坦言,目前“村晚”活动普遍面临经费短缺的问题,多依赖村民自筹。这直接导致活动规模小、水平不高,对于非遗的传承和保护作用有限。更为严峻的是,少数民族地区非遗项目众多,但传承后继乏人,特别是缺乏经济效益的项目,更是面临被忽视的风险。
以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为例,当地拥有丰富的非遗资源,如侗族大歌、苗族银饰等。但近年来,由于年轻人外出务工,以及缺乏有效的传承机制,许多非遗项目面临失传的困境。即便当地政府出台了一些扶持政策,但由于资金有限、宣传力度不够,效果并不理想。(数据来源:贵州省文化和旅游厅官方网站)
这种困境并非个例,而是普遍存在于全国各地的少数民族地区。经费短缺和人才流失,就像两座大山,横亘在非遗传承的道路上。
政策建议:扶持之外,更要尊重文化本身的价值
针对这些问题,陈震代表提出了一些建议,包括国家层面给予经费倾斜、深挖非遗文化内涵、完善人才队伍培养机制等。这些建议无疑具有积极意义。但我认为,仅仅依靠扶持政策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要尊重文化本身的价值,避免将非遗简单地等同于经济利益。
举个例子,日本对于传统工艺的保护,并非仅仅依靠政府的补贴,更重要的是营造一种尊重匠人、崇尚工匠精神的社会氛围。这种氛围,才是非遗传承的真正土壤。
此外,对于非遗的保护,还需要更加精细化的管理和引导。例如,对于那些具有重要文化价值、但经济效益不佳的项目,可以考虑设立专门的保护基金,并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其中。
总之,将非遗与“村晚”融合,是一次有益的尝试,但也需要我们保持清醒的头脑,既要看到它带来的经济效益,更要关注它对文化本身带来的潜在影响。只有真正尊重文化、保护文化,才能让非遗在“村晚”的舞台上焕发出更加持久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