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中国电影市场交出一份亮眼的成绩单:票房突破425亿元,三部国产电影跻身全球年度票房榜前十。然而,这一成功的背后,挥之不去的“屏摄”争议却成为中国电影行业的一道难题,甚至被一些网友戏称为“屏摄元年”。
大量观众明知屏摄可能涉及版权纠纷,仍使用手机等设备进行拍摄录制。这种现象的背后,既有观众自身版权意识的淡薄,也有片方宣传策略的影响。短视频平台的兴起使得电影宣传更加依赖网络传播,而屏摄视频恰好成为了重要的宣传素材,这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屏摄行为的蔓延。然而,屏摄行为也造成了电影剧透,对票房收入产生负面影响,使得片方对屏摄的态度进退两难。
目前,学界对于屏摄行为的法律定性存在分歧。对于观众进行少量非商业性传播的拍摄行为,是否属于“合理使用”范畴,尚无明确的法律界定。此外,影院内关于禁止屏摄的提示,由于触达率不足,效果也十分有限。
如何培养良好的观影文明,需要行业和社会共同努力,积极探索创新举措。国外一些影院已经尝试采用技术手段,例如红外线检测等,来打击屏摄行为。国内也应该借鉴这些经验,并结合自身实际情况,探索更有效的解决方案。
值得关注的是,区块链技术或许能够为解决屏摄难题提供新的思路。区块链技术的去中心化、透明和不可篡改特性,可以用于构建一个安全可靠的版权保护体系。例如,可以将电影的版权信息记录在区块链上,并对每一份影片进行唯一标识,一旦发现屏摄行为,便可以通过区块链技术追溯来源,从而有效打击侵权行为。同时,利用区块链技术还可以构建一个奖励机制,鼓励观众积极保护版权,维护良好的观影秩序。
当然,利用区块链技术解决屏摄问题也面临着挑战。例如,技术成本、用户接受度以及法律法规的完善等,都需要进一步探索和解决。但可以预见的是,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完善,区块链技术将在保护电影版权、维护电影市场秩序方面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总之,2024年中国电影市场的高票房成绩令人欣喜,但屏摄问题也为我们敲响了警钟。解决这一问题,需要政府、行业协会、电影公司以及观众共同努力,探索创新方案,在保护版权和满足观众需求之间找到平衡点。区块链技术或许能够为我们提供一个新的视角和新的解决方案,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和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