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股RWA熱潮降溫?揭示挑戰、高成本及生態缺陷

港股RWA熱潮降溫?揭示挑戰、高成本及生態缺陷

内容 隐藏

港股上市公司爭相「上鏈」:RWA 是一場華麗的騙局,還是通往財富自由的密碼?

近年來,港股市場簡直熱鬧得像廟會,各路妖魔鬼怪…啊不,是各路英雄好漢,紛紛打著 RWA (Real-World Assets,現實世界資產) 的旗號,排隊上市。地產公司說要搞 RWA,新能源公司也來說要搞 RWA,連創新藥公司和出行公司都來湊熱鬧,簡直就像是發現了新大陸一樣,唯恐落後。這 RWA 的概念,就像一顆顆小石子丟進了平靜的池塘,激起了一陣陣漣漪,撥動著股民們的心弦,也讓整個股票市場都蠢蠢欲動。

這些率先「上鏈」的公司,股價就像坐了火箭一樣蹭蹭往上漲,看得其他公司眼紅得不得了。於是乎,大家紛紛開始研究 RWA 到底是何方神聖,希望能趕上這波財富自由的列車。一時間,RWA 成了港股市場最熱門的關鍵詞,人人都想分一杯羹。

當「磚頭」遇上「比特幣」:RWA 的狂想曲

想像一下,你手裡握著的不再是冷冰冰的房產證,而是一個可以在區塊鏈上自由交易的代幣。你可以隨時隨地買賣,不再受時間和地域的限制,是不是感覺很酷炫?這就是 RWA 的迷人之處。它試圖將現實世界中的各種資產,例如房地產、藝術品、債券等等,都轉化為可以在區塊鏈上流通的代幣,從而實現資產的「數位化」和「碎片化」。

理論上,RWA 可以讓投資者更容易參與到原本門檻很高的投資項目中,例如購買一小部分房產,或者投資一家私人公司的股權。這聽起來是不是很美好?簡直就像是打開了潘朵拉的盒子,釋放了無限的可能性。但是,現實真的會像我們想像的那麼美好嗎?RWA 真的是通往財富自由的密碼嗎?還是只是一場華麗的騙局呢?讓我們拭目以待。

RWA 的美麗與哀愁:理論上的優勢,現實中的挑戰

RWA 被吹捧得天花亂墜,彷彿是解決所有金融問題的萬靈丹。提高資產流動性?降低投資門檻?簡化交易流程?這些聽起來都很誘人,但就像是海市蜃樓一樣,美麗卻遙不可及。RWA 的光環背後,隱藏著巨大的落地複雜性和高昂的成本支出,這些卻鮮為人知。實際上,RWA 項目並非只是簡單地將資產「上鏈」而已,而是一場在商業模式、法律合規和技術創新之間尋求平衡的複雜實踐。

提高流動性?降低門檻?簡化流程?別傻了,孩子!

RWA 的支持者們經常掛在嘴邊的,就是它能提高資產的流動性。想像一下,你可以隨時隨地買賣房產代幣,不再需要經過漫長的等待和繁瑣的手續,聽起來是不是很方便?但問題是,誰會真的想隨時隨地買賣房產呢?房產畢竟不是股票,它需要考慮到地段、裝修、周邊配套等等因素,不是隨便就能決定的。而且,即使 RWA 真的提高了流動性,這種流動性真的有價值嗎?會不會只是讓更多的人參與到炒作之中,反而增加了市場的風險?

另一個被大肆宣傳的優勢,就是 RWA 可以降低投資門檻。以前你可能需要幾百萬才能買一套房,現在只需要幾百塊就能買一個房產代幣,聽起來是不是很吸引人?但是,這種「碎片化」的投資真的能讓你分享到房產升值的紅利嗎?還是只是讓你成為了資本的韭菜,被割了一波又一波?更何況,如果 RWA 真的降低了投資門檻,讓更多的人湧入這個市場,那這個市場還能維持原來的收益率嗎?

至於簡化交易流程,這更是 RWA 的一個美麗謊言。RWA 交易真的比傳統的交易流程更簡單嗎?你需要先了解區塊鏈技術,然後學會使用加密錢包,最後還要擔心駭客攻擊和詐騙風險。這對於普通投資者來說,簡直就是一場噩夢。更何況,RWA 的交易流程涉及到法律合規、稅務等等問題,這些都需要專業人士的參與,並不是隨便就能搞定的。

什麼樣的「阿貓阿狗」才能變成 RWA 的「金鳳凰」?

RWA 聽起來很美好,但並不是所有的資產都適合「穿上」區塊鏈的外衣。有些資產天生就是「阿貓阿狗」,無論怎麼打扮都成不了「金鳳凰」。那麼,到底什麼樣的資產才能夠在 RWA 的世界裡發光發熱呢?

並非所有資產都適合「穿上」區塊鏈的外衣

RWA 的核心概念,就是將現實世界中的有形和無形資產,例如不動產、私募股權、票據、債券等等,透過區塊鏈技術進行代幣化,讓它們可以在加密市場中流通、交易和應用。但這並不代表你可以隨便找個東西就「上鏈」,然後期望它能一夜暴富。RWA 的底層資產的品質和類別至關重要,直接決定了 RWA 專案的成敗。

一種適合代幣化的 RWA 資產,必須具備一定的內在價值,才能吸引鏈上龐大的流動性。如果你的資產本身就是一堆垃圾,那就算你把它「上鏈」了,也不會有人想買。就像你把一塊石頭丟到海裡,它還是會沉下去,不會變成珍珠。

標準化、高流動性:RWA 的「敲門磚」

上海曼昆律師事務所資深律師毛捷豪指出,從合規和發行順暢度的角度來看,貨幣基金、美債等已經實現金融化的產品,是 RWA 代幣化的最理想路徑。這些資產本身就已經具備標準化的特性,容易被市場接受和理解。而且,它們的流動性也比較高,方便投資者隨時買賣。

就像蓋房子一樣,你需要先打好地基,才能在上面蓋起高樓大廈。標準化和高流動性的資產,就是 RWA 的「敲門磚」,它們能夠幫助 RWA 專案順利進入市場,並吸引更多的投資者。

收益率:RWA 的「吸金大法」

Conflux 聯合創始人兼 COO 張元傑透過解釋 Ethena 協議的基差套保策略,點明了 RWA 資產的收益率,不僅需要與 TradFi 市場中的無風險利率 (例如美債收益率) 競爭,更要有能力與 DeFi 協議的收益率抗衡。簡單來說,就是你的 RWA 資產必須夠賺錢,才能吸引投資者把錢放進來。

為了吸引更多的資金,大量的 RWA 產品都會採用「雙重收益」模式:底層資產的收益疊加額外的代幣激勵,從而為投資者提供更高的潛在回報。這就像是買彩票一樣,除了有機會中大獎之外,還能獲得一些小小的安慰獎,讓投資者覺得更划算。

別再幻想「光伏換電樁」了!規模化、可複製性才是王道

市面上有些光伏換電樁專案,雖然是與實體經濟掛鉤的非標資產代幣化優秀案例,但其規模化和流動性較差。這種「雷聲大雨點小」的專案,難以滿足市場對可複製、可規模化和高流動性的核心需求,不應該成為 RWA 的主流資產。

想像一下,如果每個 RWA 專案都像光伏換電樁一樣,需要耗費大量的時間和精力才能完成,那 RWA 的發展速度肯定會非常緩慢。RWA 必須要能夠快速複製和規模化,才能真正發揮其潛力,成為一種主流的投資方式。

RWA 的「三大謊言」:價格發現、可組合性、發行效率?

RWA 的價值主張聽起來很美好,彷彿擁有了 RWA,就能夠實現全球價格發現、全天候流動性、可組合性與普適性,以及更高效的發行效率。但這些真的是 RWA 的真實寫照嗎?還是只是一場精心編織的「三大謊言」?

謊言一:萬物皆可上鏈,輕鬆斬獲融資?醒醒吧!

這是 RWA 行業中最常見的誤解。許多人認為,只要將資產「上鏈」,就能夠自動完成募資,輕鬆獲得投資者的青睞。但事實並非如此。專案或資產能否獲得融資,本質上取決於其內在價值、收益率與風險回報比。區塊鏈只提供了一個更高效的新平台,但融資的底層邏輯並未改變。

就像你開了一家餐廳,地點再好、裝潢再漂亮,如果菜色不好吃,服務又差勁,還是不會有人想來。RWA 也是一樣,如果你的資產本身沒有價值,或者收益率太低,那就算你把它「上鏈」了,也不會有人想投資。

謊言二:資產代幣化約等於資產證券化?別偷換概念!

資產證券化針對的是所有權「份額化」問題,而且在 RWA 出現前,就已經有可行的解決方案 (例如 REITs)。代幣化帶來的核心功能,並不局限於所有權分割,而是傳統證券化工具無法賦予的全球性價格發現、可組合性與普適性等優勢。簡單來說,資產代幣化並不是為了取代資產證券化,而是為了在資產證券化的基礎上,增加更多的功能和可能性。

就像智慧型手機一樣,它不僅僅是一支電話,還能拍照、上網、導航等等。RWA 也是一樣,它不僅僅是將資產進行份額化,還能讓資產在全球範圍內自由流通、組合和應用。

RWA:TradFi 的「錦上添花」,而非「取而代之」

綜上所述,RWA 的定位更多集中於「疊加層」,而非「替代品」。它並未取代 TradFi 中嚴謹的盡職調查義務和資產證券化模式,而是為資產賦能了區塊鏈的技術優勢,令其能夠在全球化、可編程的加密市場中流通和增值,從而為資產創造更豐富的流動性和應用場景。

RWA 就像是 TradFi 的「錦上添花」,讓原本就已經很優秀的資產,變得更加出色。但它並不能取代 TradFi 的基礎設施和運作模式,而是需要與 TradFi 互相配合,才能夠發揮最大的價值。

RWA 燒錢實錄:一場「富人的遊戲」?

RWA 聽起來很美好,但要真正落地,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除了需要具備一定的技術能力和商業模式之外,還需要投入大量的資金。那麼,做一个 RWA 項目到底要花多少錢呢?這可不是一個小數目,簡直可以說是一場「富人的遊戲」。

RWA 項目成本大公開:從「小試牛刀」到「長期抗戰」

由於 RWA 項目在啟動前涉及到不同業務模式的選擇,因此也將導致不同的成本結構。簡單來說,你可以選擇「小試牛刀」,只發行一次 RWA 產品;也可以選擇「長期抗戰」,在 RWA 領域深耕細作。這兩種模式的成本差異非常大,前者可能只需要幾百萬,後者可能需要幾千萬甚至上億。

區賦諮詢創始人 Ray 在接受 PANews 採訪時透露,以香港地區為例,RWA 項目可以分為兩種模式:RWA 產品單次發行和 RWA 業務長期佈局。

單次發行:300 萬起跳的「入場券」

RWA 產品單次發行,是指發行方僅完成一次特定產品的代幣化和募資。這種模式的成本區間通常約 300 萬至 600 萬人民幣之間。這筆錢可不是小數目,對於一般的公司來說,也是一筆不小的負擔。而這高昂的費用,是由多個關鍵環節組成的,其中券商費用佔據了主導地位。

法律合規:RWA 的「免死金牌」?小心,一不小心就變「催命符」!

法律合規是 RWA 產品發行的「護身符」,其費用在 10 萬至 20 萬人民幣之間,用於搭建 SPV (特殊目的實體) 架構,並確保其滿足跨境合規要求,尤其是大陸與香港的法系相容性。設立 SPV 是界定法律權屬、隔離資產風險的核心步驟,保障代幣所代表的資產權益可追溯可確證。跨境合規則更複雜,應同時滿足大陸的法律要求和香港的《證券及期貨條例 (SFO)》,特別是在資金回流與資產跨境交易方面,以規避潛在的法律風險。法律合規成本是任何受監管 RWA 項目必不可少的支出。

法律合規費用相對固定的區間表明,搭建基礎合規架構的成本較為可控。但如果處理不當,所引發的違規風險將難以估量。若項目無法在法律框架內有效運行,所有在技術和募資上的額外投入都將付諸東流。因此,法律合規費用屹立在所有成本項的戰略高地,其決定了項目能否順利「通關」,披上「合法化」的外衣。但小心,這「免死金牌」如果沒用對,一不小心就會變成「催命符」,讓你血本無歸。

技術上鏈:燒錢的無底洞,還是彎道超車的機會?

技術上鏈是 RWA 代幣化的核心引擎,其費用約 50 萬至 80 萬人民幣,用於公鏈集成和資產登記,涵蓋了智能合約開發、安全審計以及鏈上數據與鏈下資產信息同步等功能的實現。資產複雜度是影響成本的核心變量。單一所有權的資產 (如債券、不動產等) 的技術實現成本相對較低;而包含多層收益分配機制的資產 (如私募股權基金) 則需要開發更複雜的智能合約和集成鏈上預言機,從而顯著推高成本。

技術選型是控制 RWA 項目成本的關鍵槓桿,也決定了開發成本的浮動性。公鏈的選擇以及零知識證明的集成等技術路線,都將直接影響終端成本。具備強勁開發實力、有能力發行複雜資產的項目方,技術投入通常都高於市場平均水準,但也賦予了其設計更具特色、更高維度 RWA 產品的能力,從而在競爭中形成差異化優勢。所以,技術上鏈到底是「燒錢的無底洞」,還是「彎道超車的機會」,就看你怎麼選擇了。

券商通道:RWA 的「賣身契」?

券商通道是 RWA 專案的「信用背書」,其支出是 RWA 產品單次發行最高的成本項,高達 200 萬至 300 萬人民幣。該費用由持牌香港券商收取,作為其提供合規把控、盡職調查、發行通道以及產品承銷等服務的綜合定價。券商作為連接 TradFi 與加密市場的橋樑,其牌照、商譽以及專業服務構成了昂貴的「信任溢價」。

券商費用高企的深層邏輯,與香港金融市場牌照的獲取難度和稀缺性息息相關。因獲取牌照的初始投入與持續維護成本極高,令少數持牌機構掌握了關鍵發行管道,形成了事實上的壟斷。高昂的發行通道費,正是持牌機構回收其巨額沉沒成本的主要手段。因此,券商費用不僅是 RWA 產品發行最顯性的進入壁壘,更是驅動 RWA 市場朝「機構化」演進的燃料,其將篩選出具備嚴密商業計畫和充足資本實力的項目方,將 RWA 打造成一類有組織、有資本支持的「產品」。但同時,這也意味著,如果你沒有足夠的實力,就只能乖乖地交出「賣身契」,任由券商宰割。

募資成本:羊毛出在羊身上,還是「龐氏騙局」的起點?

募資成本是收益率與知名度的函數,約為募資金額的 2% 至 5%。其費用高度依賴 RWA 產品的內在價值和市場信用。產品收益率是其內在價值的直接體現,收益率越高,募資難度與成本通常越低。而品牌知名度則是市場對其信用的估值,知名度高的發行方可利用其品牌效應減少募資成本。兩個因素共同決定了產品的融資難度和成本,表明了 RWA 產品的定價邏輯,高度遵循 TradFi 市場的基本規律。但問題是,如果募資成本太高,那最終還不是要羊毛出在羊身上,讓投資者來承擔?更有甚者,有些 RWA 項目,為了吸引更多的投資者,不惜虛構收益率,甚至搞起了「龐氏騙局」,最終讓無數人血本無歸。

QFLP 通道費:想賺大陸的錢?先交過路費!

QFLP (Qualified Foreign Limited Partner,合格境外有限合夥人) 通道費是跨境資本流動的特定成本,約為募資額的 1%。該費用是為符合特定監管要求、完成大陸資金合規跨境回流而支付。其存在闡明了一點:如果 RWA 產品希望大陸的合格投資者參與,就必須為特定的合規要求與資金回流管道付出額外代價。發行方在制定募資策略的階段,就須將目標市場的通道費納入考量。簡單來說,就是你想賺大陸的錢,就得先交一筆「過路費」。

宣發成本:RWA 的「皇帝新衣」?

宣發成本是市場化定價的動態變量。根據目前的市場現狀,RWA 的宣發成本處於「浮動」狀態。由於 RWA 敘事正處在上升期,媒體對新興賽道懷有自發報導的熱情,因此前期的宣發多為媒體自主傳播,發行方則能以較低的成本博得關注。然而,該低成本模式不具備可持續性。隨著 RWA 市場持續發展與競爭加劇,當市場從「早期」階段進入「大眾」階段時,專業化的公共關係、市場行銷、品牌塑造、廣告投放等服務將成為必選項,屆時宣發成本將明顯上升。但問題是,這些宣發到底能帶來多少實際效果?會不會只是讓 RWA 穿上了一件華麗的「皇帝新衣」,實際上卻毫無價值?

長期佈局:沒有幾千萬,別想玩 RWA!

對於規劃在香港深耕 RWA 領域的專案方而言,產品單次發行成本僅為冰山一角。規模化的業務佈局和合規維護將產生更大的資金挑戰,其固定成本雖然高昂,卻也將形成專案方的競爭壁壘與「護城河」。想要在 RWA 領域長期發展,沒有幾千萬的資金,簡直是寸步難行。

離岸架構:RWA 的「門面擔當」

在香港籌備 RWA 業務的初始投入主要包括兩方面。首先是離岸架構的搭建,費用約 30 萬人民幣,其為拓展國際金融業務的必要步驟。這就像是開公司一樣,你需要先有一個像樣的「門面」,才能吸引客戶上門。

牌照申請:通往 RWA 王國的「VIP 通行證」

其次是更關鍵且成本更高昂的牌照申請,不同的牌照類型也將決定業務的廣度和深度。1 號牌的申請成本超 150 萬人民幣,允許直接交易證券,是代幣在二級市場流通的基礎;4 號牌和 9 號牌的申請成本約 100 萬至 150 萬人民幣之間,側重於提供證券諮詢和資產管理服務;VASP (虛擬資產服務提供商) 牌照是代幣發行與交易的最高等級牌照,申請成本尤其高昂,構成了 RWA 領域極高的進入門檻,HashKey 曾耗資千萬申請該牌照。申請 VASP 牌照的巨額沉沒成本,直接就將市場參與者分成兩大類:少數持牌、具備充足資本實力的「業務方」,以及多數依賴管道、每次發行都需要支付昂貴費用的「產品方」。所以,想要在 RWA 領域呼風喚雨,就必須先拿到這張「VIP 通行證」。

人力成本:養活一群「吸血鬼」?

經營 RWA 業務需要長期投入固定費用,持續性資本支出的核心是「人」,即專業的審計、合規與法務人員。人力成本是確保牌照有效性、維持業務合法經營的關鍵,其成本項主要包括審計/法律年費及牌照維護費。在審計/法律年費方面,大陸的起步價約 10 萬人民幣,香港作為國際金融中心,專業服務費用將更高;在牌照維護費方面,不同牌照的維護成本差異明顯,4 號與 9 號牌的維護成本較低,但 1 號牌與 VASP 牌照則需要配備專門的內部合規團隊、執行嚴格的年度審計,致其維護成本大幅高於普通牌照。簡單來說,想要維持 RWA 業務的正常運轉,就必須養活一群專業人士,而這群人就像「吸血鬼」一樣,會不斷地吸走你的資金。

RWA:一場「寡頭壟斷」的遊戲

RWA 專案「重資產」的成本結構逐漸呈現「寡頭化」趨勢,特別是牌照申請的高昂成本和資金要求,有效篩選出了具備雄厚資本實力的項目方。這意味著,RWA 並不是一場人人都能參與的遊戲,而是一場「寡頭壟斷」的遊戲,只有少數的「玩家」才能夠在這個市場中生存和發展。

RWA 的「阿喀琉斯之踵」:生態系統的結構性缺陷

除了成本壁壘之外,RWA 項目落地還面臨著生態系統層面的結構性瓶頸。就像一個身體強壯的運動員,如果他的阿喀琉斯之踵受傷了,就無法發揮出全部的實力。RWA 也是一樣,即使它擁有再多的優勢,如果生態系統存在缺陷,就難以大規模落地。

技術基礎設施:不堪一擊的「空中樓閣」?

Certik 反洗錢產品專家程遠指出,預言機和跨鏈協議等區塊鏈基礎設施仍處起步階段,存在單點風險。比如,目前預言機市場存在 Chainlink 一家獨大的局面,假如其出現問題,或將導致整個 DeFi 生態的系統性風險,其後果對於需要同步鏈下數據的 RWA 不言而喻。

想像一下,如果 RWA 的數據來源都依賴於 Chainlink,一旦 Chainlink 發生故障,所有的 RWA 專案都會受到影響,這簡直就像是建立在「空中樓閣」之上,隨時都有崩塌的風險。更何況,目前的跨鏈協議也存在安全漏洞,一旦被駭客攻擊,RWA 資產就會遭受損失。

複合型人才:比「獨角獸」還稀有的「珍稀動物」

張元傑提到,目前行業緊缺既精通 TradFi 又了解 DeFi 的資產管理人。相應人才的缺失導致許多 RWA 項目難以有效整合鏈下資產與鏈上協議,從而無法充分發揮 RWA 的價值主張。

想要做好 RWA 專案,需要同時具備傳統金融和去中心化金融的知識和經驗,這類人才簡直比「獨角獸」還稀有,可以說是「珍稀動物」了。如果沒有這類人才,RWA 專案就難以在 TradFi 和 DeFi 之間建立有效的橋樑,也就無法充分發揮其潛力。

鏈上分銷渠道:一片荒蕪的「不毛之地」

張元傑指出,目前 RWA 依賴以太坊生態 DeFi 協議分銷的形勢愈發嚴峻。亞太地區的本土化鏈上分銷管道則重度匱乏,意味著即使亞太地區有優質的資產,也難以在本地建立起完整的流動性循環,進而限制了本地資產的募資與流通。因亞太本土鏈上生態尚未成熟,故香港地區的 RWA 產品均不約而同地選擇鏈下券商管道分銷,而非 DeFi 協議。

鏈上分銷管道具有成本、全球化和可組合性等方面的優勢,但其難以滿足監管要求;反之,鏈下券商管道的優勢則在於信任度、本土化與合規性高,但成本極為高昂。兩類分銷管道都存在各自的利弊,僅針對香港地區而言,鏈下券商管道分銷或是更合適的解決方案。

目前 RWA 的鏈上分銷管道還是一片荒蕪的「不毛之地」,缺乏有效的生態系統和使用者基礎。如果 RWA 想要實現大規模落地,就必須建立起完善的鏈上分銷管道,讓更多的投資者能夠參與其中。

RWA: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

由此可見,RWA 大規模落地不僅是監管或成本的局部問題,而是一個由技術、人才與管道共同組成的體系化挑戰。RWA 的理想很豐滿,但現實卻很骨感。想要真正實現 RWA 的價值,需要解決諸多問題,建立完善的生態系統,才能讓 RWA 在金融市場中發光發熱。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