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場鬧劇:生技公司董事長割韭菜,股價腰斬我撈金?
上市蜜月期變調:股價跳水,董座暗度陳倉?
話說這邁威生物,頂著科創板的光環風光上市,結果呢?蜜月期直接變成苦情戲!股價像自由落體一樣,一路向下俯衝,簡直慘不忍睹。股民們的心情啊,就像坐雲霄飛車,直接從天堂摔到地獄。更讓人吐血的是,這邊股價跌得七葷八素,那邊董事長劉大濤卻忙著用別人的帳戶搞短線交易,而且還撈了一百多萬人民幣!這簡直是把股民當韭菜割,割完還不忘撒點鹽,讓傷口更痛!
想當初,邁威生物以每股34.8元的發行價登上科創板,誰知道上市第一天就給了大家一個“驚喜”,直接跌破發行價近30%。接下來的日子更是雪上加霜,股價一路狂瀉,半年時間硬生生“腰斬”!你說這讓那些滿懷期待的投資者情何以堪?更諷刺的是,就在這段股價跌跌不休的日子裡,劉大濤卻利用周某的證券帳戶,頻繁買入賣出自家股票,成功套利134.98萬元。這操作,簡直是教科書級別的“趁火打劫”!
更讓人匪夷所思的是,劉大濤作為一家生物科技公司的董事長,難道不應該專心搞研發、提升公司業績嗎?怎麼有時間、有精力去搞這些投機倒把的勾當?難道這就是傳說中的“專業的人做不專業的事”?還是說,這家公司的“主業”其實是炒股,生物科技只是個幌子? 真是讓人懷疑人生的操作!
證監會的鐵拳:罰款了事?還是冰山一角?
短線交易的誘惑:道德底線在哪裡?
上海證監局的一紙《行政處罰決定書》,給這場鬧劇暫時劃上了一個句點。劉大濤被處以警告,並罰款60萬元。但問題是,區區60萬的罰款,對於一個身家數億的董事長來說,真的能起到警示作用嗎?還是說,這只是隔靴搔癢,根本無法觸及問題的本質?更何況,他短線交易獲利高達134.98萬元,這罰款金額還不到獲利的一半!這種“罰酒三杯”式的處罰,難免讓人質疑監管部門的力度。
短線交易的誘惑,對於身處資本市場的人來說,無疑是巨大的。但作為一家上市公司的董事長,更應該以身作則,維護市場的公平公正,而不是利用職務之便,損害廣大投資者的利益。劉大濤的行為,不僅違背了職業道德,也觸犯了法律的底線。他本應是公司發展的領頭羊,卻成了市場秩序的破壞者。這種行為,簡直是自毀長城!
內線消息?還是精準判斷?
當然,也有人可能會說,劉大濤的短線交易只是“碰巧”,是憑藉他對市場的“精準判斷”。但問題是,作為公司的董事長,他掌握著大量的內部信息,這些信息對於普通投資者來說,是無法獲取的。利用這些信息進行交易,無論是“有意”還是“無意”,都存在內線交易的嫌疑。更何況,在公司股價暴跌的情況下,他還能精準地判斷出買入和賣出的時機,這難道僅僅是“巧合”嗎? 恐怕沒那麼簡單吧!
邁威生物的困境:燒錢研發,前途茫茫?
科創板的尷尬:上市標準太寬鬆?
說到邁威生物,就不得不提到科創板這個特殊的板塊。科創板的設立初衷是為了支持那些具有創新能力和發展潛力的科技企業,但邁威生物的例子卻讓人對科創板的上市標準產生了質疑。它採用科創板第五套上市標準,不要求盈利,只要“主要業務或產品需經國家有關部門批准,市場空間大”、“已取得階段性成果”就行。聽起來很美好,但實際操作中,卻給了一些“空有概念,沒有實力”的企業鑽了空子。邁威生物就是其中之一,上市三年,虧損超過30億元,至今還沒能“摘U”(摘掉未盈利的標籤),這難道不是科創板的尷尬嗎?
產品銷售的滑鐵盧:誰在為虧損買單?
邁威生物並非沒有產品,君邁康、邁利舒、邁衛健等三款產品都已經獲批上市。但問題是,這些產品的銷售情況卻不盡如人意。以君邁康為例,2024年全年發貨量同比下降66.61%!這簡直是斷崖式下跌!公司給出的解釋是“市場競爭激烈,叠加行业中普遍执行的准入限制政策”,以及“受限于合作方产能因素,该产品存在长达半年的供货紧缺的情况”。但這些理由真的能說服投資者嗎? 恐怕很難吧!產品賣不出去,公司就沒法盈利,最終買單的還是廣大股民。
債務纏身:港股上市能解渴?
面對巨額虧損,邁威生物的債務壓力越來越大。截至2025年一季度末,公司資產負債率已攀升至69.86%。為了緩解資金壓力,邁威生物可謂是“八仙過海,各顯神通”,又是向港交所遞表,又是申請發行定向債務融資工具,又是搞融資租賃,還引入了股權投資。但這些舉措真的能解決根本問題嗎? 港股上市或許能帶來一些資金,但如果公司不能改善經營狀況,實現盈利,恐怕最終還是難逃被市場拋棄的命運。
劉大濤的財富密碼:左手股票,右手期權?
高管薪酬的爭議:績效與報酬成正比?
劉大濤這位老兄,2024年從邁威生物領走了270.47萬元的稅前報酬。這數字,對於普通上班族來說,簡直是天文數字!但問題是,在公司連年虧損的情況下,這位董事長拿著這麼高的薪水,真的心安理得嗎? 他的績效真的值這麼多錢嗎?這是一個值得深思的問題。畢竟,高管薪酬的制定,應該與公司的經營狀況和盈利能力掛鉤,而不是旱涝保收,無論公司賺不賺錢,高管都能拿高薪。這種“與公司共富貴,不與公司共患難”的做法,顯然是不公平的,也會損害廣大股東的利益。
誰來保護小股東的權益?
更讓人感到諷刺的是,劉大濤本人還持有邁威生物1510萬股限售股,市值約為5.41億元。這意味著,即使公司股價下跌,他依然可以通過持股獲得巨額收益。而那些在二級市場上購買股票的小股東,卻只能眼睜睜地看著自己的財富縮水。這種情況,讓人不禁要問:誰來保護小股東的權益? 監管部門的職責是什麼? 难道就只是罚酒三杯,然后让这些高管们继续逍遥法外吗? 这简直是不可思议! 如果没有有效的监管机制,资本市场就会变成一个“大鱼吃小鱼”的残酷战场,而小股東永遠是被宰割的對象。
生物科技的泡沫:創新還是圈錢?
研發投入的黑洞:成果轉化率有多高?
生物科技行業一直被視為高投入、高風險、高回報的行業。邁威生物也毫不例外,在研發上投入了大量的資金。2022年至2024年,公司的研發投入分別為7.59億元、8.36億元、7.83億元,佔營業收入的比例分別為2735.89%、653.79%、391.86%! 這比例簡直是誇張! 遠遠超過了其他行業的平均水平。但問題是,這些高額的研發投入,真的能轉化為實際的成果嗎? 公司的核心產品,真的具有競爭力嗎? 從目前的情況來看,答案似乎並不樂觀。君邁康的銷量大幅下滑,邁衛健的市場准入也面臨挑戰。這讓人不禁要質疑:邁威生物的研發投入,是不是一個“黑洞”? 只投入,不產出?
投資者的盲點:夢想與現實的距離?
很多投資者都對生物科技行業抱有美好的憧憬,認為這是一個充滿機會和潛力的領域。但現實往往是殘酷的。生物科技行業的研發週期長、風險高,很多項目都可能在臨床試驗階段失敗,導致血本無歸。邁威生物的例子,就給廣大投資者敲響了警鐘:投資生物科技,一定要謹慎! 不要盲目跟風,不要被那些華麗的PPT和誇大的宣傳所迷惑。 要認真分析公司的基本面,了解產品的市場前景,評估風險,做好充分的準備。 否則,很可能就會成為資本市場上的“炮灰”,為別人的夢想買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