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股震荡下的众生相:科技股的寒冬,内银股的春意,黄金股的避风港
2025年3月13日港股的午间收盘,弥漫着一种不太舒服的氛围。恒生指数、恒生科技指数、国企指数,集体飘绿,仿佛预示着什么。看着屏幕上那些跳动的数字,我的心情也跟着起伏不定。
科技股的黯然失色:创新还是泡沫?
曾经风光无限的科技股,如今却成了下跌的重灾区。快手跌超5%,哔哩哔哩跌近4%,阿里巴巴、美团也跌超2%。这些名字,哪个不是曾经站在风口浪尖的弄潮儿?
我不禁想起去年年末和朋友的一次争论。当时,我坚持认为某些互联网企业的估值存在泡沫,过度依赖流量变现,缺乏真正的技术创新。朋友则反驳说,这是新经济的必然,要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
现在看来,市场似乎给出了答案。这些科技巨头,在经历了野蛮生长后,开始面临增长瓶颈。监管的收紧、竞争的加剧、用户增长放缓,每一个因素都在考验着它们。
以快手为例,虽然短视频行业依然火热,但同质化竞争日益严重。烧钱补贴、流量导流,这些老套路还能走多远?更何况,内容质量良莠不齐,低俗、媚俗之风屡禁不止,也让快手备受诟病。
阿里巴巴和美团的境遇也好不到哪去。反垄断调查的阴影挥之不去,社区团购业务也面临着政策风险。这些曾经的明星企业,需要重新审视自己的商业模式,寻找新的增长点。
反思:互联网的下半场怎么走?
互联网的下半场,不能再靠烧钱、流量、概念来支撑。真正的创新,才是王道。我们需要更多的硬科技,而不是更多的“割韭菜”的工具。
内银股的逆势上扬:价值回归还是昙花一现?
在科技股一片哀嚎声中,内银股却逆势走强。招商银行涨近2%,这让不少投资者眼前一亮。
机构给出的理由是,财政政策更加积极,货币政策适度宽松,重点领域化险力度不减,银行基本面积极因素积累。此外,市值管理加力重塑银行估值,中长期资金入市利好行情兑现。
说实话,我对这些机构的研报,向来是半信半疑。银行股的估值长期偏低,这是不争的事实。但银行的盈利能力,也受到宏观经济的影响。如果经济下行,不良贷款增加,银行的日子也不会好过。
更何况,银行的创新能力相对较弱。在互联网金融的冲击下,传统银行的地位正在受到挑战。支付宝、微信支付等移动支付方式,已经改变了人们的支付习惯。银行需要加快数字化转型,才能适应新的竞争环境。
不过,中长期资金入市,对银行股来说,确实是一个利好消息。保险资金、ETF被动资金的稳定增长,有助于支撑银行估值。
警惕:内银股的风险依然存在
虽然内银股短期内可能会受益于政策利好,但长期来看,仍然面临着诸多风险。投资者需要保持谨慎,不要盲目追涨。
黄金股的避险属性:乱世买黄金,是真理还是迷信?
国际金价近日走强,伦敦金现涨至2944.51美元/盎司,创2月25日以来新高。受此影响,黄金股也整体上涨,紫金矿业涨近2%。
“乱世买黄金”,这句老话再次被人们提起。在经济不稳定、地缘政治风险加剧的情况下,黄金的避险属性凸显出来。
根据国际黄金协会数据,2025年1月全球央行净购黄金量达18吨,相当于每天买入近2万盎司。这种重要的需求支撑,也使得黄金连续三年呈现持续走升态势。
但黄金真的是万无一失的避险工具吗?我觉得未必。黄金的价格,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美元汇率、通货膨胀、地缘政治风险等。
如果美元走强,黄金的价格可能会下跌。如果通货膨胀得到有效控制,黄金的吸引力也会下降。
更何况,黄金本身并不产生价值。它不像股票那样,可以分享公司的利润。黄金的价值,完全取决于人们的预期。
理性看待黄金的投资价值
黄金可以作为资产配置的一部分,但不要把它当成唯一的避险工具。投资者需要根据自身的风险承受能力和投资目标,做出理性的选择。